大众共识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

2011-02-21 09:33:38王琴
中州学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话语核心

王琴

大众共识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

王琴

人类社会要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维护和遵守这些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没有公共认同的文化价值,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能弘扬社会正气与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优化社会风气和维护社会稳定,而且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励中华儿女朝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为我国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提供巨大推动力。

大众共识;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主要是通过确立核心价值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引领社会风尚和社会思潮,提高国家软实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通过宣传这一体系让人民知晓,解读这一体系让人民理解,认同这一体系让人民遵从。

一、大众共识是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

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被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尊重人们价值选择的多样性,但作为一个致力于民族复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形成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核心价值体系,并努力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因为,在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可以使人们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包容度和广泛的关照性。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成不是社会中某一个阶级或阶层制定的,而是社会大多数成员在不同的价值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认同与价值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上,而构建和谐社会,既是执政党的目标和任务,更是全民族的期待和追求,甚至是建设和谐世界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任务和目的,又是为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则便确立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基础”①。这一原则清楚表明,核心价值体系关照着社会大多数人群。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深入与完善,必将增进人们之间在心理上的相融、感情上的接近,从而有利于消除人们之间的分歧和隔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过程,是一个“潜显转化”的过程,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潜价值”到“显价值”的转变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等内容,为人们所接受,并内化为其各自的某种深刻而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一种现实的个体动机和行为。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才能由“潜”到“显”,即完成“潜显转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人出于自身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反映、选择、内化和外化等,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人的主动的、有效的认知和接受,内化为主体的精神养料使其思想得到补充,满足了主体自身的精神需要,外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社会活动需要深广的群众土壤,离不开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既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尊重广大民众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精神诉求,善于发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关系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一句话,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党中央强调,要“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②。要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结合起来,适应群众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多用典型示范、交流疏导、说服教育、民主讨论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各种疑虑和困惑。要关注民生、倾听民意,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让人民群众在共享改革成果的过程中理解和认同党的主张,自觉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二、培育民众认同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我们党积极应对国内外思想文化领域新形势新变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建设的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人们在思想上要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上来,在道德上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塑造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依据和内容,它涵盖了丰富的思想理论和道德要求,完全符合当代中国社会的最新国情。但是,加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是个伟大的系统工程,要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发挥影响力,还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努力。

其一,把握当代中国人的心态和需求,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通过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可以化解人们的心理矛盾,理顺人际关系,促使人们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地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可以塑造人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价值的接受和认同,需要理性的思考,也需要情感的支持。建立在健康心态基础之上的积极的情感,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中国的经济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而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重功利、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心态开始变得浮躁。利益的分化、贫富的差异,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到人们的心态上,影响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针对人们思想心理的新特点,积极做好“引领”工作。这就需要党和政府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来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人的心理和情感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需要经历从理念到素质再到心理的养成和内化过程,而心理疏导就是运用这些规律的过程。通过人文关怀,即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心底里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不仅要旗帜鲜明地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更要扎扎实实地予以落实。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不仅在理性上,而且同时在情感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

其二,凸显人文关怀,用民生问题的切实解决为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奠定群众基础。思想建设离开群众的实际需要就会流于空谈。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观转化的过程中,除了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外,还要努力促进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层次向社会心理层次的转化,使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自觉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应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引领社会思潮的根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通过切实解决好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使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实践价值,才能不断夯实形成思想共识的群众基础。

其三,将核心价值观渗入国民心灵深处,成为人们的信仰和判断是非的标准。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探索新方法、新机制,增强主动性创造性。要贯彻民主和疏导的原则,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坚持灌输并非简单的你讲我听,而是要讲究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应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充分认识网络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让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要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载体,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应加强调查研究,通过加强宣传和研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这些措施,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持久地影响着国民,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国民性。

其四,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践行、制度保障等措施,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此,要着力解决好普及性、操作性、机制性问题。要注重发掘、运用社会资本,提高社会信任度,扩大社会共识,在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强化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充分调动民间伦理资源,开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社会资本。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普适性,应该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广泛的精神需求,为人们提供核心价值观念,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个从上至下由党和政府倡导和创建的过程,又是一个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身体力行的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主流意识形态,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把铸造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打牢基础的基本要求,体现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撑。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充分运用理论、舆论、文艺等多种载体、手段和途径,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地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要坚持统一思想、尊重差异,通过科学而有力的舆论导向、文化辐射和制度安排,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意识形态引领的亲和力,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要加强对民众心理的引导,以改变中国社会现实中的“大众意识”,促进人的心理和谐。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民众的认同感,使其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沟通学界话语与民间话语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民间话语作为民间情绪和利益的表达方式,既包括民间传统文化保留的各种形式,也包括传统在人们思想观念上留下的各种文化积淀。它反映了特定时代民众的生存状态、权力诉求和社会理想,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始动力。在现代伦理道德教化研究中,一种从以往的关注精英人物和重大事件,到转向注意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与文化的“目光向下”的研究旨趣已渐成风气。正统教化伦理是经过思想家加工定型的、为统治阶级所倡导的、作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主要表现为各种程式化的理论和制度。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形而上的运思方式、高远深邃的价值追求,使其显得超凡脱俗、光彩照人。而民间话语则往往被正统教化伦理所忽视、压制、遗漏,在表达形式上往往琐屑细微。但是民间话语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根源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引导规范着大众的普遍行为模式,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能够真实地反映一个民族整体的精神面貌。民间话语是由普通民众在实际生活中自发形成、在表达上居于主流之外的话语体系,广泛地表现在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非理论化的现实状态之中;在语言表达上大都粗俗,多为村夫的俚语俗言。然而通俗的民间话语传达的是广大民众对生活十分真切的感受、理解和向往。它以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真实地传达着民间社会生活的原貌和普通大众的精神世界。在民间的实际生活中,还存在着来自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和生活经验不同于国家话语体系的民间话语,尽管它们往往受到排斥,或居于末流,但却一直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实际发挥着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从上而下依靠国家在宏观上进行构建与倡导的过程,又是自下而上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在交流互动中不断完善深化的过程。在广泛开展的群众活动中,只有借助于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理解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众心理的融合并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获得广大人民群众普遍的、发自内心的认同与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转化为民间话语,才能成为普通民众遵守的道德准则,并进而实现教化民间的目标。在我国传统社会,国家话语之所以能够有效地整合社会秩序,维护世道人心,其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儒家伦理精神不仅存在于学界层面,而且还以基因与血脉的根源特性存在于民间。所谓化民成俗,成为民间伦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民间礼俗的形式持久地承续社会秩序和世道人心。

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任务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全体国民有一个“共识机制”。一个国家及其政治制度的存在、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必须建立在国民对一些基本价值的共识之上。其中,“最重要的基本价值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忠诚、对公民权的尊重和保护。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民的共同理念,凝聚了人民的信念。”③不仅如此,核心价值观一经形成,可以极大地减少国家管理成本或治理成本,有效提高实施公共政策的效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得到人民群众的自觉认同,就要贴近实际、面向群众,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其操作性,让人民群众易于理解、便于践行。不能“悬空化”,成为枯燥的政治话语、简单的政治口号。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进行更加简洁精练的概括和表述,切实做好通俗化大众化工作,把复杂的理论转化为生活的道理。沟通学界话语和民间话语,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鲜活的群众语言,让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也不能脱离实际、背离实践搞“两张皮”,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丰富生动的发展实践对接起来,积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密切互动,在实践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页。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页。③胡鞍钢等:《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责任编辑:思齐

D64

A

1003—0751(2011)01—0044—03

2010—11—19

王琴,女,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博士后(北京100872)。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话语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20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