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寓梁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
凌寓梁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从教育机制、教学手段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转变等三个方面论述和总结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方向,提出了面向先进制造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切实措施。
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教育机制;制造业
高职教育伴随着改革开放产生、成长、发展和壮大,如今的高职教育在坚持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流。作为一名高职教育工作者,笔者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发生的三个转变中深刻体会到改革开放30年来高职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变化和快速发展的前进步伐。
十多年来,我校的高职教育在改革开放中得以蓬勃发展,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建设,推动教育改革实现了新突破,资源环境实现了新跨越,专业水平实现了新提升,确保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教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始终与改革节奏和市场需求同步发展。
在探索高职教育规律的过程中,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经验与模式,在基础理论方面,着眼于实际应用,注重实践、实用,不过分强调对理论的论证、推导及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能适应现代化程度、复杂程度较高的工作岗位,适应要求较高管理能力的岗位。
我校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切入点,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增强了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通过与行业企业广泛合作,有效提升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体而言,一方面,改变了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学历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制定培养规划,加大培养投入,实行自己培育与引进相结合,在职教育与校外培养相结合,使教师拓宽眼界,丰富知识,增长才干。为此,学院先后派出骨干教师近百人出国出境学习、研修、访问、培训、考察等;从生产第一线、科研设计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学院的兼职教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使专业课教师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专业经验。学院共聘请了105位兼职教师,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结合,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与知识水平较高,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为培养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学院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与生产现场设备近似的实训基地,于1999年建成了集教学、生产和科研于一体的工业中心,以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工业中心包括机械实训、汽车技术、数控技术、电气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等5个技术中心,6个生产工场,一间CAD/CAM作业室。工业中心的教学着眼于高职学生培养的总体目标,主要进行多种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实践训练,而不是某一门课程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操练。工业中心的设计贴近生产现场,体现现代化水平,模拟工业环境,在满足实践性教学的同时,十分适合于以柔性课题组的形式开展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活动。工业中心产学研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1)院科技及产业处统筹组织课题组,主要进行涉及多学科、多专业联合攻关的高新技术应用项目,如FMS课题组、机器人技术应用课题组等。(2)以系、部为主组织的课题组,主要进行技术综合应用项目,如位置、温度、压力综合控制试验系统,复杂曲面的CAD/CAM等;(3)以教师个人自主完成的项目。工业中心产学研活动按内涵不同分为三类:(1)根据学科专业建设需要,从现代化教具研制出发,逐步形成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并生产产品,如FMS课题组中引出的产品:AGV小车,位置、温度、压力综合控制试验系统等。(2)以校外实训基地为基础,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直接为企业服务,如汽车技术应用专业与校外实训基地一汽锡柴集团、上海大众特约汽车维修中心、无锡商业大厦等汽车生产、维修、销售服务企业合作,为企业完成相关的技术项目。(3)发现市场,以此为目标开展产学研项目,如学院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内部网络系统开发与实施等。上述各产学研项目的内涵与组织形式虽不同,但都注重教学、生产与技术开发的密切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毕业后之所以受用人单位欢迎,是因为在校期间掌握了职业需要的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处理与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我院工业实训中心的教学涉及车工、钳工、焊接、电火花成型、线切割、热处理、铸造、数控(车、铣、加工中心)、轮换工种、电工电子维修工及无线电装接工等,基本满足了对内外各类人员生产、实习、实训、考工考级的需要。工业中心设有国家数控技能岗位资格鉴定中心,具有10多个工种的鉴定与发证资格,并可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就掌握了上岗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对就业充满信心。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校成为全国数控、汽车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并先后被确定为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江苏省机电类技师培训站”、“江苏省CAD推广站”、“全国数控培训网络无锡分中心”、“苏锡常通地区海尔服务中心”。学校自身拥有与现代企业技术同步的校内现代化实践教学基地,涵盖了72个实验(训)室、6个实训场所、2个生产工厂和2个研究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十五”期间为数万在校生打造了实训平台,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在技术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优势。
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学模式。我校在树立新时期职业教育观念过程中加速实现教学手段的转换和改进,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实践为导向加强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引导学生树立以职业为导向的基本理念,加快了学生与企业岗位技能接轨的速度,培养出了毕业后能在生产第一线迅速发挥作用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
在培养既有一定实践技能,又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我校将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新技术运用能力同步推进;在开发新的课程教材方面,确保主干学科,拓宽专业覆盖面,提高专业调整灵活性,把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学校职业教育的目标;注重打造长线专业和重点专业,紧紧围绕江苏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创造性地提出了与无锡地区制造业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及附加产业相对应的“同心多角”的专业开发策略;开展专业调研,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成立董事会和教学咨询委员会等措施,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校企之间的直接合作。学院已与国内外一百六十多家知名企业、上市公司建立了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使学校拥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实习基地。学校的“高职机电类专业‘品牌——中心’产学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项目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完成省部级及以上课题15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教科研成果奖24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市级精品(优秀)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42门,自编本校特色教材127部,公开出版教材108部。形成了机械制造类、电子信息类、财经类、艺术设计类等16个大类专业34个专门化方向的专业格局。在专业开发的同时,我们大胆实施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先基础,后专业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有机整合;在更新教学方法手段上,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了信息量大、直观、动感等优点,使教学不再自我封闭、划地为牢,而是不断地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向跨学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改革和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
学校开展了借鉴国外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实验,把开拓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教学改革范畴。在与澳大利亚TAFE西南悉尼学院联合开办“国际商务(国际营销)”专业后,又与美国、德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达成多个合作项目。组织教师参加下厂锻炼、技师培训、考工考级等“双师”素质培训。先后选派一百多名骨干教师到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台湾进行学习培训,使职业教育逐步走上了国际化道路。
在高职教育中,教师不仅肩负着理论教学的任务,还要担当起实训指导、技术推广等任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有一支适应时代发展、具备“双师型”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此,我校在致力于打造一支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上下足了工夫。学校通过派驻企业锻炼、教科研活动、“柔性课题制”、建立“技术研究所”和“工作室”等举措提高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并设立了教科研基金。同时,实施了“教授工程”、“博士工程”,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注重通过境外培训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积极引进“海归”人员和外籍专家、教师来校任教,采取多种措施广泛招揽国内外优秀人才,人才引进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既可确保计划的落实到位,又可保证人才引进的质量,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高职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关系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效果,学校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课程开发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建设专兼结合教师团队,引导教师从传统、单一的讲授形式中解脱出来,采用主导性、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变“学会”为“会学”,不断提升学习质量。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学有所长,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特长,促进其全面发展,使我们培养出来的高职生能够适应国际人才的需求。
学校促进教师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实践,改变强调学科体系完整的做法,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体系,不断获取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信息,并将其作为职业教育的催化剂,不断注入到教材和讲义中去,确保教学内容对过去具有诊断性,对现实具有指导性,对未来具有预测性,真正带领学生追踪科技发展的前沿。多年来,我校教师完成专利申请23项,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跻身首批1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成为省级教学团队。在2006年和2008年,学校先后两次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笔者深深体会到,只有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把握高职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今后,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将迎来一个新的活跃期和攻坚期,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改革依然任重道远。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必将迎来更好更快的发展时期,继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1]陈绍军,等.如何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240-241.
[2]戴勇.工学结合推进专业改革与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8,(5):41-42.
[3]曹晔,等.我国制造业领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4]戴勇,等.高等职业教育与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3,(25):25-29.
G712
A
1672-5727(2011)07-0158-02
凌寓梁(1960—),女,江苏无锡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及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