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亚,柯 瑜,宣江雷,赵 宏
江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部,江西南昌 330004
把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特点,努力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刘新亚,柯 瑜,宣江雷,赵 宏
江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部,江西南昌 330004
本文概述了我国研究生,尤其是中医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进一步从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导师队伍、培养过程、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并探讨了提高中医药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研究生;创新能力;特点;主要措施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所具有的最大优势不在于其所拥有所的重点实验室的数量,而在于其丰富的研究生资源[1]。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研究生教育更关注的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否创新,关键在于研究生阶段能否构建有利于创新的能力结构。从国家创新体系的宏观角度来看,研究生需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国家创新体系的微观领域来看,研究生本身面临激烈的竞争,也需要不断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研究生创新,英文翻译为“innovation in graduation education”,其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加上前缀“in”,意在“更新”,是对现有实物的改造与更新,主要表现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变革与更新,强调旧貌换新颜,具有继承和发展的特性,体现了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相统一的逻辑发展过程。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树立不畏困难、刻苦钻研的研究精神和态度,通过对基本理论的概括、分析及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实现对基础理论的延伸、拓展以及升华。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其创新性表现为:既要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综合知识素养,又要以科学的学科背景为基础,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良好精神状态的体现,更是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中医药学不仅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更是建立在爱心和责任心基础上的道德事业。对于培养中医药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专业上的创新能力,还有思想素质方面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抵御各种诱惑,救死扶伤。对于中医药学研究生而言,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医药学研究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落实作为医生对患者和卫生事业的高度责任心,能够尊重、热爱、体贴、信任与了解患者,同服务对象建立起新型的平等、民主、协调、互动、友善的医患关系。
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与学科专业结构、课程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培养模式、培养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结合创新教育的原则,笔者从树立营造创新环境、创新教育观念、导师队伍、培养过程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2.1 以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为支撑,搭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2]
2.1.1 重视“研究生创新基金”等科研创新项目的申报,通过项目的申报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学校不仅要大力支持、精心组织研究生申报上级部门的“研究生创新基金”,同时,在学校内部也要设立校级“研究生创新基金”,面向全校研究生,且自由申请,并且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从更广阔的层面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使研究生的创新热情日益高涨,在学生中营造出很好的创新氛围。
2.1.2 重视研究生培养平台的建设,鼓励研究生参加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为研究生实践创新思想开辟场所,通过各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来推动研究生的培养。我校精心组织“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基础条件平台,并制定了鼓励研究生进行创新实践的规章制度,将研究生创新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始终,并使其二者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促进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1.3 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活动,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和思路,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可先后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以“学术成才和人生规划”为主题的系列学术报告会,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领域,提高研究生规划人生、努力成才的自觉性。还可以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会,鼓励研究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和“数学建模比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2.1.4 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并从校园文化建设抓起,营造活跃的学术气氛,在研究生中成立“国医会”等各类学生组织,陆续开展名医点评讲座、义诊进社区、学术研讨会、学术沙龙等活动,在研究生中创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同时,在初具规模和影响的情况下,进一步规范管理,做好换届交接工作,初步制定《章程》,对历届会员进行回访登记;同时,举办名医讲坛、病案讨论、学术征文等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为研究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2 积极引导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增强研究生创新意识
更新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教育观念是教师、管理人员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的主体性认识。根据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和目前教师队伍的现状,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同时,也对医学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还要将医学教学评估变为医学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3]。学校要十分重视和支持导师、教育管理人员对学校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和新途径的探索;就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些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进行研讨,推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鼓励各种创新教育教学的试点与实验。同时,学校还要通过与社会、医院、药物研究所、企业之间的学术、技术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不断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使教师能够自觉地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社会需求、新的科技动态、新的技术应用引入研究生教育之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开放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2.3 重视提高导师队伍素质,构建创新型的导师队伍
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是导师和研究生,一个学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由其导师队伍的水平所决定。导师的言传身教,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低,是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由于研究生教学对象的高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前瞻性,教学方式的创造性,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等特点,对其导师的创新素质有更高的要求。他们除了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指导能力外,还应具有敏锐的洞察科技前沿的能力和创新的教学方式,鼓励研究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因此,培养高创造力的研究生,就必须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4-5]。
学校应该对导师进行严格遴选,遴选原则以思想道德水平较高、学术上造诣较深、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担负着市级以上课题的学科带头人为首选。要充分认识到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保障作用,可以通过人才引进、聘请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等方式引进和培养一批素质全面、业务精湛、开拓进取并具有创新意识的社会高级人才充实到导师队伍中,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来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力量,并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同时,为使研究生导师工作做到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制订研究生导师工作制度等一系列文件,努力做到人手一册,并将导师工作质量管理落实在每一种教学活动中,随时记录。针对导师队伍,一方面,不断加强其自身建设;对于新增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定期举办“新增指导教师培训班”,集中他们组织学习,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掌握导师应当承担的职责和研究生培养流程;对于中青年导师,让资历丰富的老导师对资历较浅的导师进行指导,注重导师队伍的传帮带;对于还不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导师,从学校层面支持他们到国内著名中医药大学进行进修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另一方面,逐渐建立、完善导师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管理机制,最大限度的发挥导师的潜能。
2.4 优化培养过程,严格过程管理,提高培养质量
培养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将优秀生源塑造为优秀人才的过程。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优化培养过程,是研究生教育实现观念更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最重要的环节和保证。研究生教育实践表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关键要素是课程教学、研究实践、学位论文撰写,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关键三要素在不同的阶段作用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作用的方式和程度也有所不同。
2.4.1 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培养制度。研究生管理部门要树立创新意识的课程观,从研究生培养制度着手,对涉及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主要文件及时进行修订,围绕培养目标设置教学课程,在课程总体规划上,加强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的比重,优化培养过程,倡导个性培养。培养方案应将规范性、指导性与灵活性、可操作性有机统一起来。加强课程结构与学分结构的调整。课程设置上注意专业性与交叉性、稳定性与前瞻性的统一。尤其针对中医药研究生,增设医学素质教育课程,使其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能够增强法律意识,掌握相关法律和生物医学安全知识,增强了不违反伦理和法律规范、安全应用以及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同时,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考核制度。逐步引进和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严格开题制度和对《开题报告》可行性的审核,强化注册管理、中期考核抽查管理,将研究生注册与缴费管理、学籍管理、学位授予等挂钩。
2.4.2 加强科研实践,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实践训练是研究生教育区别其他层次教育的最显著特点,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个性,激发创新意识和欲望最有效的途径,是最为关键的过程要素。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研究生教育与高水平科研工作紧密结合,通过课题研究与科研工作的密切结合,以高水平科研工作培养高质量人才,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一是把研究生的课题研究纳入学科的研究领域,明确规定研究生的选题必须与学科和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必须居于本门学科的前沿。鼓励研究生特别是申请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使他们在学期间就能进入本学科的前沿,进行开创性的、有应用前景的科学研究工作。二是加大研究生科研工作的条件创新。学校各学科应努力瞄准学科前沿,积极跟踪高新技术,建立高新技术平台,以高水平的科研和全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带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4.3 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管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一套系统的研究实践训练,从选题开始到查阅文献资料,提交开题报告、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方案、获取并处理数据、得出结论、撰写论文,直至最后答辩,包括一系列相互衔接的环节。学位论文最能体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学位论文水平的高低也反映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体现。学位论文着重要把好选题关,课题尽量选学科前沿课题、学科交叉课题或者填补空白的课题,必须体现“新”意。对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严格实行“三级审核制度”——即导师、学科组、院系审核,为保证研究生的论文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此项举措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意识,加强了导师的责任心,对在读研究生起到了警醒的作用,而且让研究生更加重视论文工作的最后环节——论文答辩,使得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坚持对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实行100%的双盲评阅制度,从思想上保证了导师和研究生对论文质量的高度重视。少数未通过学位论文盲审的研究生必须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在通过专家评审后,才可以进入学位论文答辩阶段。试点“论文预答辩”制度,若研究生未能顺利通过论文预答辩,不可以进入论文正式答辩。同时,为了更加客观的评价论文,通过汇总近几届统招毕业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盲审意见和论文答辩意见,形成论文评价数据库,进而通过分析差异,找出其中的规律,用以指导学位论文的评价,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总之,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我们要在实际的管理和教学过程中,找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特点,有的放矢,秉承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更新创新教育观念,稳步提高导师队伍素质,融洽师生关系,及时调整和优化培养过程,为研究生的思想、人文、专业、身心等多方面的素质夯实基础,积极引导研究生更多、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参加研究生科研创新,同时,加强学科与科研平台建设,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1]杨卫.营造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环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3-6.
[2]郑路鸿,陈成文.研究机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基于湖南长沙五所高校研究生的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2):20-27.
[3]徐亚清,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2):98-101.
[4]付延玲.开发研究生创新潜力的探析和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2):67-69.
[5]梁皓,严宇清,衷昕,等.眼科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法的探讨[J].广西医学,2006,28(5):766-767.
G643
C
1673-7210(2011)09(b)-122-03
刘新亚,教授,江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部主任。
201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