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玉梅,程育洲,艾 莉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育处,北京 100050;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工会,北京 100050
医学生承载着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重任,在医学生教育过程中加强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应负的职责,坚定的医德信念,对于实现未来做一名合格医务人员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1]。医院临床学习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期,也是职业道德的初步形成期。这对他们日后职业道德的养成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现阶段,医院临床医学生都接受了医学伦理学等人文社科类学科的教育,个人素质和职业素质都在不断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交流也更加普遍,因此了解了更多的知识,借鉴了更多的经验。作为这一批医院临床医学生,能够认识到医德医风的重要性,知道身为医生的职责,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坚决抵制和反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
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对利益的追求更加盲目,在工作竞争和社会利益化的压力下,一些医学生医学伦理观念淡薄,缺乏坚定的职业理想和医德信念。这部分学生会在步入医生岗位后,沾染不良风气,违反医生的职业道德,与患者产生矛盾,对医院造成了负面影响。
一些研究资料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对山东大学医学院三个年级部分在读的临床医学生共963人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支持开展大检查,多开检查项目,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行为受经济利益驱使的影响很小,但在新的医疗法制环境下非常注意自我保护,表现出了较强的防御意识。如果对此现象不注意正面教育和引导,这种防御性医疗行为一旦过度必将损害患者的利益,破坏医患间的和谐互信甚至导致医患冲突加剧。部分临床医学生对于红包或回扣等不良医德医风现象持赞成观点。我们应注意加强正确引导和有效约束,防止学生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膨胀[2]。
患者对医护人员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时可能超过现阶段所能达到的水平。而医护人员未能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未进一步加强自我修养,对患者的需求关注不足,缺少与患者协调以达到同一目标的沟通。因此,引起患者的不满和对医生的质疑。
这一方面有学者在对贵州某医院医护人员医德自我评价和患者对医护人员医德评价的调查中,发现医护人员对于服务态度、对患者需求的反应程度、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以及医患沟通方面,满意程度高于患者的满意程度[3]。由此可见,现今的医疗服务与患者的期望值还有一定的差距。若医学生对此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关心和了解,不能很好地尽到身为医生的职责。
临床医学生阶段的医德医风教育不够完善。同西方国家相比,医德医风教育安排课时相对较少,导致医学生对医德的了解较少。在上述中提到的山东大学医学院关于这一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生对医德规范的知晓情况非常不理想。如果不及时改变这一不良状况,势必影响医学生良好医德品质的养成。因此,我们应注意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规范和医德原则的认知教育[2]。
在前一阶段的医疗服务体制中,医院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到市场经济求利原则的影响,为了生存与追求利益最大化,出现了“红包现象”、“药品回扣”等事件。在优秀医德医风为主流的医疗服务中,有部分医生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可能会影响刚刚接触并步入临床的医学生。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相对不足,医护人员从学习阶段到工作时期的时间、经历付出相比较其他专业要求更高,而所得到的回报与付出不呈正比,也导致了医护人员工作中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研究疾病本身,到关注人在社会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疾病的整个过程;从只关注医术到医德医术并重。而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还在不断向细节分化,对疾病本身的关注还处于主流地位,建立完善的基础医疗服务尚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现阶段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更关注疾病的特征,而忽略了患者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更关注医疗技术的高低,忽略医德的重要性。这一转变产生了对医生更高的要求,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认识和改善。对现今的医学生应注意这方面的引导,紧跟时代的步伐,使其成为优秀的医生。
现阶段临床医学生基本生于1980年后,自我意识较重,沟通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较弱,对医德医风的认识程度不足。医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有其特殊性,现阶段医疗环境和就业压力也造成了医学生心理的特殊性。在对首都医科大学某附属医院临床阶段七年制医学生自制“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问卷”结果表明,临床医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敌对性、焦虑、抑郁、偏执几个因子中阳性症状检出率相对较高。七年制医学生需要在相对安静的环境里长时间地从事枯燥的学习和科研,且学业负担较重,加上单调繁重的生活很容易让人产生孤独和寂寞,产生强迫和抑郁症状倾向,产生人际沟通障碍[4]。因为这些特点,医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可能不能较好地胜任医生的工作,在医患沟通中遇到问题,受到社会中一些不良医德医风行为的影响。
医德医风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临床教育阶段,在刚刚步入临床医院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入院教育,共同学习医院规章制度和医生的行为规范。在临床医院,正处于进一步接触临床的过渡期,加强医德医风的教育,安排合理的课程配置和师资配备,给予学生完整、连贯的教育过程。同时,尽可能将医德医风教育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将枯燥的理论具体化,使得医学生能将其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共青团党支部定期举办活动,请具有优秀医德医风的党员介绍医学道德传统和自己的经历体会,为同学们树立榜样;同学间相互交流学习体会。阶段性地对医学生进行考核,若在临床实习阶段出现违反医德医风的行为,进行相应处罚。以免医学生对医德医风不重视,在进入临床后违反职业道德。
在市场经济下的医疗服务体制出现一定的问题后,政府出台了医改方案,对现阶段的医疗服务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的基础医疗制度,加大对社区医疗服务的建设,设立严格的转诊制度,缓解医生的压力,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满足医务工作者对收入的要求,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减少因经济利益而违反职业道德的事件的发生。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杜绝医护人员从其他途径获取更多利益。
现阶段对临床医生的职业素质和个人修养的监督体系并不完善,导致某些违反医德的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应该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内外部监督相结合,设置内部监管部门,对医务人员和医学生进行监督,同时实行多种形式的外部监督,如所有干部职工挂牌上岗服务,定期召开患者及其家属座谈会,设立投诉电话、信箱,发放回收患者意见卡,聘请社会监督员,保证重点部位和环节的监督[5]。定期进行个人医德考评,并设定相应奖惩措施,对优秀个人和集体给予精神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违反规定的人员应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从根本上断绝不良的职业道德。由此,也可为临床医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
作为医院临床医学生的学习工作的直接接触者,导师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形象,成为医学生学习的榜样。导师因其职业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导师拥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将医德医风教育融入到学术、科研、临床实践中。医学生从中学习导师的职业修养,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对医德医风的认知程度会不断加深。辅导员对学生的生活和心理方面更加关注,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定期进行调查问卷或访谈,了解医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积极诱导,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正确认识社会中不良的医德医风行为。导师和辅导员随时沟通,了解医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情况,及早发现问题,共同解决,使医学生抵制工作岗位中不良行为的影响,对医生职责和医德修养有更深的认识,坚定学生的职业信念。
注重对临床医学生的医德医风的培养,使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到身为医生的职责,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之本,也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6]。因此,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确保临床实习质量,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树立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为进入临床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1]王旭,张京平.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6):35.
[2]王巍巍.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德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D].济南:山东大学,2007.
[3]徐冬尽,潘习龙,张桂林,等.教学医院医德医风建设与和谐医患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院,2010,14(9):53.
[4]王媛,王伟,张薇,等.医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7,4(20):508-511.
[5]陈新华.强化医德医风教育促进医疗行风建设[J].中国医院,2005,9(6):57.
[6]王丽平.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J].医院管理,2010,48(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