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返璞归真的课堂教学

2011-02-21 01:58贾冬梅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5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语文

贾冬梅

(湖州市吴兴区飞英小学,浙江 湖州 313000)

期待返璞归真的课堂教学

贾冬梅

(湖州市吴兴区飞英小学,浙江 湖州 3130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空前的教育革命,在教育界掀起了新的风暴。随着新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语文教师也在潜心摸索,力图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教学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在几年的课改中,我们仍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尤其是不少语文教师(包括笔者自己)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走进了“繁华”的误区,在教学中不停地“作秀”。现把失真之举列出一二,以求“管中窥豹”,加以研讨。

一、喧宾夺主的“情境秀”

现象1:设有情境,但无助教学。例有一节公开课:教师在教学《语文园地》时,将自己打扮成“导游”模样——手持导游旗、扩音器,头戴导游帽,胸挂导游证;学生也人人头戴旅游帽,将教学内容融合于各景点中。整节课中,教师时而热情洋溢地解说,时而领着学生欢歌笑语,学生也时不时被摆弄地天南地北。试问:平时的课堂可能如此大动干戈吗?再问:如此情境中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汲取与作为游客的信息摄入相比是强还是弱?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

现象2:有助教学,但太过冗长。《草原》是一篇优美的讲读课文。我在导入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先播放一段《草原之歌》的音乐,然后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想象草原的景象。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发言,“我看到了蓝天上飘着白云。”“我还看到了白白的羊群”“还有放牧的姑娘。”“以前我看过电视,草原上有大雕》”……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想法越来越多。为了准确理解课文,我又播放了一段反映课文内容的草原风光的录像。学生在这样的情境引导下,仿佛真的置身于那如诗如画的草原中,此时我才真正开始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令人遗憾的是,此时,一节课已近尾声。

二、事倍功半的“多媒体秀”

现在的观摩课,似乎不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上课前,教师总是不惜花费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我为执教《赵州桥》一课制作的课件,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地理环境、全貌,却没有用于解决“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重难点内容。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头脑中只是一些赵州桥的外观及周围环境的零碎画面。

三、浮光掠影的“合作秀”

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成了最时髦的学习方式,每名教师都用过,课上不管时机是否恰当都要尝试着用,好像只有“讨论”一下才热闹,只有“合作交流”才叫转变观念。在这种表面的合作讨论中,学生难有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感悟。例如我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第一次: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的1-3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小鹿没有看见玫瑰花的样子?第二次:请同学们齐读课文4-8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小动物们都是怎样夸小鹿种的玫瑰花的?课堂上学生四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却颇令人失望,学生照本宣科,答案千篇一律。

这样的探究合作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实效,教师必须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交流。其一,小组的安排要合理,分工要明确;其二,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其三,讨论学习的时间要适度;其四,交流的方式、学习的结果要有反馈信息。

四、无的放矢的“生成秀”

现象1:学生质疑,漫无边际。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的学生说:“此后有个卖火柴的小男孩,他叫小珊迪,命运也很悲惨,这小女孩和小男孩有没有关系?”还有一位同学问:“小女孩生活痛苦,却带着微笑离开了人间,这幸福是真的还是假的?”显然,这些问题偏离了课文内容,教师若不能很好的加以调控和引导,就会使课堂教学陷入“一发不可收拾”的境地,无法正常完成教学任务。

现象2:面对生成,不加考虑。一位教师在执教《狼和小羊》一文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时有位学生问道:“难道这只小羊就这样可怜吗?这时候就不会有什么奇迹发生吗?”这位教师马上“因势利导”,没过多久,善于想象的学生小手如林,“这时候来了一位勇敢的猎人……”“谁也没有想到,这只狼一头撞到一块大石头上,一命呜呼了……”不难看出,这位教师面对学生的生成,不加考虑地引导,使寓言的主题黯然失色了。

课堂的生成可能是有意义的,可能是无意义;可能是有价值的,也可能是不主要的。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我们该摒弃,该简要说明,还是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我想起了作文教学中,如何选择素材:跟中心无关的,不写;跟中心有关但关系不大的略写;跟中心有密切关系的,要写而且详写。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小学生选择素材的依据是所写文章的中心,而我们判断生成是否该摒弃或者该深入研究的依据是文本所反映的中心。

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价值取向很大程度影响学习过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文本又是生成之本,如果连文本都没有读明白,谈何生成?即使生成也是空中楼阁。

当生成接踵而来时,我们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语言现象,以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发展思维,从而使生成插上理性的翅膀。同时,让文本语言及其承载的思想影响学生。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勇于超越文本,让更丰富的语言和精神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萌发。

五、隔靴搔痒的“表扬秀”

自从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对其女儿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被新闻媒体报道后,随之在中国出现了赏识教育的热潮,大家一致推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加之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所以在我们的课堂出现了各种温柔的肯定:“你真棒!”“你们说的都有道理。”“这么难的题目,你竟能做对一道,真了不起!”……教师时刻担心会在不经意中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公开教学中,我们更难听到“逆耳忠言”。甚至有些时候,我们还要为婉转的评语绞尽脑汁,生怕枯燥的一句“你真棒”让学生乏味。所以各种“换汤不换药”的表扬开始环绕在学生周围。可是再美丽的语言也有穷尽的一天。试想一想,当赞扬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语言,当掌声成为一种形式上的表演,这其中还有多少真情可言?这种脆弱的表扬还能坚持多久?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知识性的问题教师教授时必须准确,对错是不能含混不清的。当然知识上的模糊、理解上的偏差,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长,也许会逐渐淡化消除,但由此造成的学生对自身认识上的错误,恐怕会影响久远甚至是难以改变的。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经历一些磨难的,只有经历磨难才能铸就刚强的性格,才能适应未来的生存。古话说:“将相出寒门,严师出高徒。”在教学中我们应慎用表扬,让学生学会接受批评,学会在“逆耳”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教师都应该以学生能力的发展为重点,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放在首位,一切与之相悖的作法和想法都应摒弃。尤其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谨防热闹背后的误区。因为真正的课堂教学应不雕琢,不粉饰,每个学生都能发自内心主动参与,真心投入!

以上例举的只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几种值得思考的现象。这些浮华之下的失真之举反映着部分教师的错误取向。许多时候,并非语文课上的越热闹越能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越花哨越能体现创新思维,越奇特越能博得听者的喝彩。殊不知,这些虚伪的美丽,即削弱了语文学科本应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作用,又流失了语文教学本应该具有的丰厚的人文精神。

荷花的美在于“出淤泥而不染”,语文课堂教学的美在于回归到自己的本位中去。我们期待着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早日到来!

张华伟)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