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齐苗 张海涛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多元化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与素质要求
陈齐苗 张海涛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从新时期高校学生需求实际出发,探讨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综合素质要求以及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综合素养,旨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多元化视角;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素质要求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加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在校生人数日益增多,学生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也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辅导员角色必须重新进行全方位的科学定位,只有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才能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的科学定位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政治生活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对外开放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及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但是,应该肯定的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祖国非常热爱,对党的方针、政策高度认同,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高校大学生有参加党团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要求,高校辅导员应该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学生党团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指导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团教育活动,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大学生的学习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学习方法上,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截然不同,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学习方式贯穿于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在学习内容上,除接受课堂教学内容外,社会实践学习、自主创新学习也是大学生最为迫切的需要。对此,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加强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并且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社会生活的引导者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在校生人数日益增多,现在的高校在校生大多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在父母的宠爱下成长,没有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在做事、处理问题和思考问题时,更多以自我为中心,在价值观念多元化、个性日益彰显的校园环境中常常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难以适应多元化的大学生活。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更具社会性。正处于社会化敏感阶段的青年学生,在远离家庭的校园,更渴求交往、渴求理解。因此,与学生接触最多的高校辅导员,应该做好对学生社会生活的引导,让广大学生明白社会适应与人际交往能力是走向社会必需的一种能力,并帮助他们克服某些人际关系障碍,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不断增强心理承受和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我国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多数大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普遍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目标比较模糊。同时,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盲目就业现象较为普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创业知识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种需要。对此,作为学生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知心朋友的高校辅导员,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并积极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职业倾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精神生活的教育者和引导者精神需要是学生需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化、网络社会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精神需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开放性带来了信息多样性,虚拟的网络世界对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对此,高校辅导员应该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教育者和引导者,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提高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应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正确利用有价值的信息,自觉抵制垃圾信息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文明上网,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多元化角色定位下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要求
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市场经济的大潮和西方一些不良社会思潮不仅冲击着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同时也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灵魂,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高校辅导员只有加强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忠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才能够运用马列主义理论、观点和立场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辅导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和完美的人格魅力高校辅导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角色,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辅导员须具备高度使命感、责任感,要热爱辅导员岗位,热爱学生,把辅导员职业当作一项事业来干,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做事襟怀坦荡,光明磊落,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在日常工作中,要以良好的道德品质、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教育学生,以满腔热情的关爱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健康的心理和完美的人格魅力是高校辅导员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就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心灵沟通、心理交融过程。学生对辅导员的接受和认可,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品格的形成。所以,高校辅导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保持健康的心理,才能准确把握自我,与学生、同事、领导和谐相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
高校辅导员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高校学生生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高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政治生活、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日常生活、虚拟生活、成长成才方面的种种需求。高校辅导员须建立起与学生生活需求相适应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满足学生的党团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创业、心理健康与调适等方面的需要。辅导员应尽量让自己拥有较宽的知识面。具体而言:(1)要掌握指导学生开展党团活动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相关知识;(2)要具备指导学生实践学习、创新学习的教育学相关知识;(3)要掌握帮助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增强适应能力的社会学相关知识;(4)要具备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心理学和心理辅导相关知识;(5)要掌握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与职业道德相关知识。
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能力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一线基层指挥员。辅导员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工作的绩效。高校辅导员要经常召开各种会议,组织各种活动,协调各种关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还要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以下能力:(1)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班级事务的组织管理能力;(2)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沟通协调能力;(3)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迅速准确处理突发事件的决断能力;(4)开展各项活动、召开各种会议,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语言表达能力;(5)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归纳总结和破解难题的科学研究能力。
综上所述,伴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新时期高校学生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高校辅导员只有充分认识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对社会赋予自己的角色进行科学、合理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康的心理和完美的人格,建立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才能发挥出自己的社会功能。
[1]林樟杰.辅导员角色定位新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2]边疆,徐姣.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11).
[3]朱志明,赵娜.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
[4]孙其昂,魏永军.高校“职业辅导员”的理念与队伍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5]殷红敏.以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J].理论与当代,2008,(11).
[6]范诚梅.职业化发展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1).
G715
A
1672-5727(2011)02-0066-02
陈齐苗(1964—),男,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张海涛(1982—),男,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