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职硕士培养质量之我见

2011-02-20 23:53:58石连栓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硕士导师中职

宋 军 石连栓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天津300222)

提高中职硕士培养质量之我见

宋 军 石连栓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天津300222)

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可以很好地满足其提高学历、学位层次,更新知识,加强动手能力的需求。本文分析了培养单位、中职教师本人和中职学校三者之间的需求关系,结合目前中职硕士培养情况,针对如何进一步提高中职硕士培养质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中职硕士;培养质量;中职教师;双导师

自从国务院学位办于2000年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以来,中职硕士教育取得了重大进展。招生单位由2000年试点的12所院校增加到现在的30所,招生专业也由最初的17个调整为现在的113个。由此可见,我国对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充实中职师资非常重视,同时,中职教师对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是非常迫切的。在这十年中,培养中职硕士的学校在中职硕士招生和培养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有很多重要收获,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中职硕士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外语水平和专业理论基础差、学习时间无法保证、中职硕士的课程设置还应作进一步修订或调整、部分培养单位对中职硕士培养的重视程度不高等。笔者拟结合工作实际,对如何提高中职硕士培养质量加以探讨。

确立培养目标,突出培养特色

中职硕士生的培养对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目的是为各类中职学校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扎实基础知识、较强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从而提高中职学校办学水平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中职教育事业发展。中职硕士生主要是中职学校在职优秀(骨干)教师。在中职硕士培养过程中,高水平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能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背景的有效结合,更好地为中等职校培养“双师型”教师。

因此,各培养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就要以“中职硕士是既懂相关基础理论,又懂相关实践(技术)的高层次‘双师型’教师”为原则,把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体现出其专业情境中的职业性,突出中职硕士的特色。结合中职学校对中职教师的要求和培养单位的培养经验,笔者总结出对中职硕士制定培养计划时应采用“两个三”的培养模式,以突出中职硕士相对全日制硕士、工程硕士等其他类别硕士的特色。“两个三”培养模式的第一个“三”从学习地点划分:培养单位(大学)、实践企业或实验室、教师本人工作单位;第二个“三”从课程设置划分:学位课、专业选修课、实践与科研(考证)训练。这两个“三”是相互交错、穿插的,可以根据培养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灵活的顺序。学位课(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相关课程)教学安排在教室,而专业理论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既可安排在教室又可穿插到企业、实验室中,实践与科研(考证)训练的地点则可根据课程特点安排在教室、企业或教师所在单位。在课程顺序安排上,穿插、交错的操作灵活性就更高了。这样通过“两个三”的培养模式,完全可以做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最终形成“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自我反思——实践总结——理论学习”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中职教师可积淀教师素质,培养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稳步实现专业发展。

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在中职硕士培养过程中,提高中职教师的授课能力也应是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容忽视。虽然每位中职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培养中职硕士的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还是应将教育理论学习与授课实践相结合,为中职教师之间教学经验交流提供平台。

加大宣传,建立多元化的录取方式

目前,中职硕士招生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生源不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如果没有足够的优秀生源,加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只能是纸上谈兵。由此可见,加强招生宣传、提高中职学校师资水平势在必行。加大宣传不仅要宣传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还要上层管理部门出政策支持、招生学校出特色办学。上层管理部门要加强同相关行业的联系,将学位与从业资格、职称评定等挂钩,在政策导向上进行扶持,培养实际需要的人才。同时,督促下级主管部门重视该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招生单位要建立网站进行宣传,开展信息交流、资料下载等服务;定期发布工作简报、工作总结,使社会各界人士更加了解中职硕士培养工作。另外,招生单位还要积极争取优秀生源,主动与中职学校和相关部门联系,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还要针对中职学校和各行业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相关课程的设置,为中职学校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要提高中职硕士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在生源选拔过程中,规范生源属性,培养单位与生源属地劳动局或教育局联系,根据本地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制定更为合理规范的培养计划。第二,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如增设中职学校推荐、设立保送名额;为与中职学校签订就业协议的高校重点专业应届毕业生开辟保送通道。建立多元化的录取方式,既有利于职业教育对教师需求的多样化,又有利于实现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张,但由于师资短缺,中职教师的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非常繁重,大部分教师没有空闲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中职教育虽然不要求学生学习高深的理论,但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行业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掌握本行业最新科技发展动态,还要求教师将新的理论和技术渗透到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科技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因此,中职硕士课程设置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课程体系要体现科学性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从中职硕士的培养目标出发,深入了解中职学校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加强专业理论、实践和教育理论培养。具体而言,在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学分比例上,可以考虑适当减少公共课的学分比例;在教育类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上,要突出学科专业特点。在理论课与技能实训课的比例上,应适当加大技能实训课比例,避免与全日制或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雷同,进一步体现中职硕士专业性和职业性强的特点。另外,根据培养学校自身情况,可多设一些专业性较强又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实践型课程,增加观摩教学、实训实习等内容,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课程内容要体现前沿性和综合性中职教师通过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不但可以提高学位层次、充实与更新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研究能力,这就更加突出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中职硕士课程的合理安排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如中职硕士自身基础知识薄弱、专业课内容要代表专业发展方向且具有前沿性、要考虑到中职学校的发展需求。研究性课程的设置要以研究本学科专业理论为基础,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突出综合性。职业教育理论等课程也要得到相应的重视,一方面它有助于提高中职教师的理论修养和基本素质,另一方面还能够开阔中职教师的视野、提高中职教师的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实践性课程不是单一的技能操作训练,还应包括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提高中职教师的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技能运用于教学过程产生的实际效果,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优秀教师的关键环节。在落实课程设置时,针对工学矛盾突出的特点,开课与讲课要力求少而精,而讲座的安排则可以丰富而广泛。讲座可以拓展和充实教学内容,讲座的内容可以是展望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介绍专业前沿知识及发展方向、讨论如何把学科研究最新成果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等等。

课程体系要突出实用性中职专业课教师一般是理工类或财经类等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的,基本没经过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的教育,缺乏从事教学的基本训练。虽然部分教师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但仍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这些教师大部分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缺乏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历和阅历,实际动手能力弱,十分需要在继续学习中提高。参加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是他们开展职业教育理论、专业理论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实际动手能力的绝好机会。由此可见,中职硕士的课程设置须加强职业教育理论、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考虑到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脱产学习的时间有限,课程设置应从实际出发,有所侧重,应扩充优质课程资源,进一步突出课程体系的实用性。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解决工学矛盾

学习时间不足已成为提高中职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中职硕士的学习时间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集中进校学习时间,一部分是学生校外学习时间。中职硕士脱产进校学习引发的工学矛盾比较突出。但我们还要考虑到中职硕士的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中职硕士不同于一般的研究生,他们一般都具有中级或以上职称,并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因此,在中职硕士的教学中还是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自觉性,采用灵活性的教学方式。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网络为教学提供了一条便捷的方法,尤其是当前我国网络建设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职教师通过网络接受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授课教师不但可以把课程教学内容(大纲、参考书、作业要求等)放到网上,如有条件还可以把教学视频放到网上,方便中职硕士反复参看学习。授课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手段、方法和管理措施对中职硕士的学习进度、学习质量进行监督管理,保证教学顺利开展。

另外,网络教学的应用还可以解决由于中职硕士自身背景、年龄、来源等差异带来的问题,例如,能够促进专业知识或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硕士利用校外时间更多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应考虑到中职硕士的学习能力差异:让专业基础扎实、知识储备丰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尽早参与课题、项目研究,教师可以适当少讲、加强指导;对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采用讲授相关知识、指导阅读资料、与他人合作进行课题研究的培养方式,尽快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科研水平。

建立匹配的中职硕士导师队伍

中职硕士导师队伍建设要符合中职硕士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导师的遴选应首先看导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其次,中职硕士的导师除了要做好专业研究外,还要了解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等信息、关注中职教育的发展动态,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硕士和导师队伍实现匹配。但由于并不是所有的高校导师对中职学校都有一定了解,因此,有必要推行双导师制度。双导师是指由导师和合作导师共同组成的导师组。导师应是具有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的人员;合作导师可以是校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可以是具有高技能、技巧的人才,还可以是为中职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另外,在组建导师组时应优化导师组的整体资源,有意识地把具有中职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和缺乏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建成一个导师组,从而提升导师组对实践问题的指导能力。

综上所述,在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可以采取如下做法:(1)安排高校导师中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中职硕士的导师;(2)聘请国家重点或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级或高级教师、省级教学名师为中职硕士的导师;(3)聘请校外特别是相关专业研究所专家为中职硕士的导师;(4)选派优秀的中职硕士导师去相关专业研究机构调研学习;(5)要求中职硕士导师每年都要走访或通过电话联系中职硕士的工作单位,进一步了解中职学校的教育改革、专业设置工作以及对中职硕士能力的要求等。

合理选题,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中职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和质量已被广泛认同。分析中职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来源不难发现,中职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职业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对教学实践发挥一定的指导意义;(2)注重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技术更新、在理论指导下开发新的实践项目;(3)加强与企业或实践基地的联系,参与项目研发、撰写研究报告等。

当前中职硕士学位论文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基本得到了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的认可,但其学术水平却不被指导教师和培养单位的负责人看好,而对中职硕士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要求。笔者认为,对中职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要强调创新性、实用性,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即可。为了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还应加强导师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论文开题、选题确定后,中职学员与导师的联系应更紧密,不要等到论文答辩时问题才被指出,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低下。

中职硕士培养不能采用学科学术型硕士所设课程在加几门教育学课程的方式。中职硕士的学习应当工学结合。但为了更好地解决工学矛盾,必须灵活协调,在课程学习阶段,可利用假期脱产到校集中上课;在撰写学位论文阶段则应结合工作实际,发现问题,在理论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中职硕士是否真正达到了“双师型”职教师资标准,最终的决定权应该在用人单位。

[1]秦红卫.关于中职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学位的认识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83-84.

[2]杜吉泽,于京波,董效臣,史学军.山东省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现状调查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6):117-118.

[3]夏洪文.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硕士生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2):15-19.

[4]徐伟良,邱飞岳.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发展现状与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61-64.

G715

A

1672-5727(2011)02-0063-02

宋军(1972—),男,天津市人,硕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硕士导师中职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 05:56:22
导师榜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8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11期)2014-02-27 14:17:57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