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显有
巧用多媒体 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杨显有
多媒体技术通过对文本、声音、动画、图形等进行综合处理,编制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大大简化教师的操作,有效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乐学落到实处。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4个整合作初步探讨。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形式上,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它可以以图形的移动、闪烁、同步解说、定格和色彩变化等手段来表达教学内容。同时,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如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得出正确结论,改变过去光靠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主动探究的动力。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一个从圆中“飞出来”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这样的动画演示不但能够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而且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育质量。
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大大调动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如教学“比较”时,先呈现一片绿色的草地,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吗?”这样美的画面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起学生的审美感,欢悦的笑容就会在他们的脸上绽放。
网络信息源四通八达、丰富多姿,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泛途径,这就使教师的“讲”大为减少,而突出学生的个别化的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也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构建,突出认知主体在构建中的作用。这样使学生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带有较强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有知识的习惯。
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课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等。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许多学生可以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公布。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也能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加轻松、愉快、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改变数学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优化教学过程,改变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知识探究、实现学习“再创造”的条件,为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插翅添翼。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10.186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柳陂镇挖断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