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中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与对策

2011-02-20 22:31:57张婧娴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10期
关键词:新教材现象学科

张婧娴

地理学习中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与对策

张婧娴

1 前言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成绩暂时停顿现象,这种现象在高中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地理难以深入学习,学不懂;课堂上似懂,但课后独立练习或作业时感到困难,无从下手;平时很努力学习,但逢考必败;心理上对地理学习热情不高,信心不足,畏难情绪严重,谈地理色变等。那么,造成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该采取什么措施或对策呢?这是高中地理教师要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2 高中生学习地理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

2.1 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从地理学科的内容来看,地理主要是阐述地表各种地理事象的分布,并探究其原因;反映地理事象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区的差异;探寻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规律;阐明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推理性等特点,但许多高中生不了解地理学科的这些特点,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重记忆,轻理解;重成绩,轻学习方法。而新教材的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推理性等特点更趋明显,如果在学习中还保持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那就很难适应现代的学习要求。

2.2 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1)综合分析能力差,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例如,在理解我国青藏高原太阳辐射能丰富的原因时,大部分学生只会从太阳辐射强度这一原因去考虑,很少学生能同时想到日照时间、大气状况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思维变通性差,常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在讲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时,如果老师有意向学生提问:“当北半球是一月时,南半球是几月?”不少学生会立即回答:“七月。”又如由国际变更线180°经线的西侧跨过东侧减一天,相反加一天,可学生总是相反的理解。其实这些问题很简单,答错的原因在于受已形成的“南北半球季节相反”“东经时间比西经时间早”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

3)思维的逻辑性差,考虑问题缺乏条理性。如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等内容,其实是非常有规律可循的,但学生在理解以上规律时,常常缺乏逻辑性思维,感到难于理解。

2.3 缺乏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进入高中后,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想法,甚至大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被高考理科录取率高的思想影响,从而潜意识地产生了要学理科,地理是文科,不需多“浪费”时间。由此,对这些学生来说谈不上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

3 解决对策

3.1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必须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达到最优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高原现象”。

3.2 研究新教材,注入新思路

地理新教材体现了创新精神,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在新教材、新任务的背景下,要有教学的新思路。

1)树立现代教学新观念。在地理教学中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视野十分开阔,个性化倾向明显,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地融入教学中,产生对地理探索的浓厚兴趣。

2)推广学法指导。高中阶段学生能够运用一些地理知识去解决地理问题,所以迫切希望教师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纳入到教学任务中。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 “知地”——了解地理事实,“明理”——理解地理原理的基础上,会“说理”——用实例说明地理原理,会“析事”——对社会中出现的地理现象,会用地理原理进行判断、分析、评价。特别要指导学生掌握识记方法,积累地理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广泛联系实际,注重知识应用;指导学生读图和获取信息方法,提高识图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

3)增强实践活动。新教材设置大量来自人们生产、生活为背景材料的“活动”或“研究性问题”。如何利用好这些材料,既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与深入探究的有效载体,一旦学生投入到这些与日常生活或自身需求紧密联系的“活动”中去,就会感到学习地理的有用性,这将大大消除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有利于克服学习的“高原现象”产生。

3.3 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1)记忆性难点及其处理。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主要是一些地理事实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为了减轻记忆负担,强化记忆效果,加强知识积累,教学中可采用:加强横向联系、赋予记忆材料以一定的意义、编歌诀、构建知识结构等方法,帮助学生实现整体记忆。

2)理解性难点及其化解。理解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材料的过于概略,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教师在突破理解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教学中多运用图示解答、演示实验、联系生活、形象记忆等方法。

3)运用性难点及其突破。运用性难点多存在于读图用图和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具体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应讲究应用障碍的针对性,要力求巧设问题情境,增加问题层次,减缓问题坡度,必要时可提供相关图表甚至实物或模型,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求得结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4 发挥地理学科特色优势,增强地理学习的吸引力

地理学科在学校中常常被认为是副课,出现学校不重视、学生不主动学的不良局面。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打造地理品牌,营造浓厚的学习地理的气氛。

1)发挥研究性学习的有利优势。地理科进行研究性学习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有利条件,这是由地理学科的内容所决定的。通过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改变学生对地理的看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应用地理知识的主动性。

2)发挥课外活动和实践观测上独特的优势。地理课外活动和实践观测对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和解决地理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如天文气象观测、地震环境监测、工农业调查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加地理学科在学校第二课堂中的分量,扩大地理学科的知名度,把学生吸引到地理活动和地理学习中来。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10.147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十九中学)

猜你喜欢
新教材现象学科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地理教育(2022年10期)2022-09-29 09:23:56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34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13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