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立红
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冯立红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这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倡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课程概念,也就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既包括教科书、教学场所、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纸杂志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及其同伴群体等人力资源。
3.1 教材资源的开发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仍然是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不仅本身是课程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它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往往起到主导作用,从而成为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重要依据。因此,处理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又要灵活地挖掘教材资源,拓展学习内容,丰富学习资料。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改编,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自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
自然性课程资源,通常指可以纳入课程内容的、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自然景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高山流水、莽林瀚海)和“人化自然”(海堤水坝、农田果园、公路桥梁、园林花卉)。教师要具有大语文课堂意识,结合课文的内容与特点,开发自然性资源,引导学生走进、贴近、感悟大自然,激发其对大自然的情感和体悟。辅以视听资料,加上适当的自然之旅,让立体的、生鲜的、可感性强的资源进入课堂,学生得到的感悟远甚于干涩、单调的说教。
3.3 社会性课程资源的开发
社会性资源指生活世界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交往。语文课程依据学生的经验实际和认识水平,可以“家庭——社会——祖国——世界”为主线来认识社会。语文是一门极富生活情趣的学科,“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学习,是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窗口,社会是语文学习的广大背景。因此,要积极挖掘社会性课程资源,以崭新的学习活动代替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以生鲜活泼的生活情景、情真意切的体验,取代经院式的谈经论道、矫情陈述。
3.4 人文性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传播民族文化、塑造精神灵魂方面,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不可比拟的作用。所以,旗帜鲜明地肯定并张扬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想象、高雅的趣味,才是语文教师最根本的职责。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基本特点,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坚持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把它视为现代社会一代新人的必备素质。学习语文,首先是学如何为人。
3.5 网络资源的开发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交互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学习资源还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
3.6 教师和学生等人力资源的开发
教师不仅决定了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其本身就是重要的教学资源。1)加工教材,使其功能最大化;2)活用语言,使其魅力个性化;3)发挥教师的“主动学习”并以此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
学生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资源、提出的问题、生活经验甚至是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都可以开发成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但一定要注意:一要考虑与学生学习内容相一致,有利于学习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不可喧宾夺主;二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不可拔苗助长;三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不可搞“一刀切”;四要考虑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不可生搬硬套。
总之,教师要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讨、交流,对语文资源进行全面开发,为实施新课程提供广阔的环境。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10.105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润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