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及现行主要措施

2011-02-20 16:08
中国房地产业 2011年2期
关键词:设计标准外保温建筑节能

成 彪

(吉林省辽源市东星建设集团,吉林,辽源,136200)

浅谈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及现行主要措施

成 彪

(吉林省辽源市东星建设集团,吉林,辽源,136200)

当前,我国肚源消耗持续增加,肚源利用效率处于较低水平,高肚耗带来的肚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肚源脧约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针对当前的肚源形势,仔细研究了我国的建筑脧肚政策和要求,并指出我国建筑工程必须按照建筑脧肚设计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与施工。因此施工当中建筑脧肚技术要充分应用到实际建筑中,将脧肚与提高人们住房质量充分结合。

肚源;建筑脧肚;保温隔热技术

一、我国现阶段的能源形势

1、能源消耗持续增加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有关资料显示,全球剩余可开采的煤炭储量为9845亿t,石油亿t,天然气156万亿m3。即使维持现有消费水平不变,化石能源总储量也只能维持人类消费100年左右。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比较大,化石类能源探明储量约7500亿t标准煤,但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能源需求将大幅度上升。

2、能源利用效率处于较低水平

我国长期以来奉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之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和管理水平低。从总的能源效率看,2006年按当时汇率计算,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左右,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4倍、4.6倍、8倍和0.3倍。

3、建筑能耗是我国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2000年建筑用商品能源消耗共计3.56亿标准煤,占当年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为。接近发达国家建筑用能占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1/3左右的水平。我国建筑中能源利用效率也处于较低水平,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先进国家高出2倍。

4、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情况

我国抓建筑节能工作,是以1986年颁布实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为标志启动的。此后相继颁布了下列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中央高度重视建筑节能工作,在国务院批准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将建筑节能作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

建设部先后制定了建筑节能相关政策:《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1995.5)、《建筑节能技术政策》(1996.9)、《建筑节能“十五”计划纲要》、《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与科技部共同制定,、《住宅建筑规范》、《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6.5)。

尽管建设部还多次下文以加强建筑节能工作,但对国家行业及省级建筑节能标准不执行或敷衍应付的现象也相当普遍,社会公众对建筑节能的意识淡薄,令人堪忧。因此,针对于我国的资源形势,建筑节能的应用迫在眉睫!

二、建筑节能技术基本情况

建筑物的建筑节能技术内容主要涉及到: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建筑供热制冷系统和建筑设备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技术。而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内容主要有:外墙保温隔热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屋面节能技术和地面、楼板及楼梯间隔墙技术、建筑遮阳技术等等。

伴随对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技术也在日益加强,尤其是外墙保温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并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建筑节能技术。外墙保温技术主要有内保温、外保温、内外混合保温等方法。其中建筑中现阶段最常使用的外墙外保温。外墙外保温是将保温隔热体系置于外墙外侧,以赋予建筑物良好保温隔热性能的建筑节能措施。

1、建筑节能中,相对于外墙内保温,外墙外保温具有七大优势。

一是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寿命。采用外保温技术,由于保温层置于建筑物围护结构外侧,缓冲了因温度变化导致结构变形产生的应力,减少了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紫外线对围护结构的侵蚀。事实证明,只要墙体和屋面保温隔热材料选材适当,厚度合理,外保温可以有效防止和减少墙体和屋面的温度变形,有效地消除常见的斜裂缝或八字裂缝。因此外保温有效地提高了主体结构的使用寿命,减少长期维修费用。

二是基本消除“热桥”影响。“热桥”指的是在内外墙交界处、构造柱、框架梁、门窗洞等部位,形成的散热的主要渠道。对内保温而言,“热桥”是难以避免的,而外保温既可防止“热桥”部位产生结露,又可消除“热桥”造成的热损失。

三是使墙体潮湿情况得到改善。一般情况下,内保温须设置隔汽层,而采用外保温时,由于蒸汽渗透性高的主体结构材料处于保温层内侧,只要保温材料选材适当,在墙体内部一般不会发生冷凝现象,故无需设置隔汽层。同时采取外保温措施后,结构层的整个墙身温度提高了,降低了它的含温量,因而进一步改善了墙体的保温性能。

四是有利于室温保持稳定。外保温墙体由于蓄热能力较大的结构层在墙体内侧,当室内受到不稳定热作用时,室内空气温度上升或下降,墙体结构层能够吸引或释放热量,故有利于室温保持稳定。

五是便于旧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与内保温相比,采用外保温方式对旧房进行节能改造,最大优点是无需临时搬迁,基本不影响用户的室内生活和正常生活。

六是可以避免装修对保温层的破坏。装修中,内保温层容易遭到破坏,外保温则可避免发生这种问题。

七是增加房屋使用面积。由于外保温技术保温材料贴在墙体外侧,其保温、隔热效果优于内保温,故可使主体结构墙体减薄,从而增加每户的使用面积。

2、工程应用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和影响质量的问题

我国外墙保温技术在较短时间取得了世界注目的发展,但是在提高完善质量和规范管理外墙保温技术方面,我国还刚刚起步;与欧洲管理规范化,把外保温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认定的情况有所不同,我们的管理部门、生产、设计和施工应用单位在认定时还存在比较注意控制材料产品性能,而忽视按要求进行系统性能控制的倾向;生产、研究、施工行业还存在应用技术理论研究薄弱、工程经验缺乏、实验和验证方法不统一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各个环节不能严格按标准生产、销售、施工的问题。

(1)企业技术研发、培训缺位

企业是我国应用技术研发的主体,但是在外墙保温隔热技术领域目前除了少数企业外,大多数生产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力量,大都还停留在模仿国内外技术阶段,对技术的基础理论、构造措施原理、系统形成机理研究很少;一是有缺陷的保温隔热系统流向市场,造成技术产品市场混乱;二是低价中标单位为节约成本,简化构造、简化施工环节时,会出现系统性能下降,使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

(2)创新技术集成系统问题

目前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进行外墙保温隔热技术与产品研究的不多,因此企业在自行研究新的外墙保温隔热技术系统时,能从基础研究中得到的支持很少;而企业受自身技术、经济条件的制约,难以从技术的基础理论、构造措施原理、系统性能形成机理的研究上下工夫,难以解决不同的材料在集成不同的外保温系统时出现的问题,使得新研究的技术还在试用阶段就暴露出工程可靠性差、耐久性不够的问题;有些虽然也通过了技术评估,但在扩大应用中就暴露出系统性能不完善,出现工程质量问题。

(3)施工质量

外墙外保温工程或者叫外墙外保温技术系统从工厂生产出来到达工程现场还是半成品,必须在现场经过施工环节才能最终形成外墙外保温技术系统,因此系统的质量与施工质量有很大关系,而现在很多都是非专业队伍施工,施工组织不规范、没有专门的资质要求,“专业施工人员”并不掌握外保温技术,加上监理环节也存在不规范的问题,无法保证外墙外保温技术系统的现场施工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也就无法保证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工程质量。

外保温技术既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又有利于住户节省开支,是大势所趋。但是外墙外保温对产品技术和施工质量要求较高,想要更完美的做好节能工作,就必须把关各个流程的施工质量。有关部门必须抓紧对外保温产品技术及施工标准加以细化,严格审批制度,抬高准入门槛,提高外保温技术和产品的整体水平。这样才能保证技术的普及应用,建筑节能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所在。

早在20世纪70年代,建筑节能概念就被正式提出。建筑节能的中心是减少建筑耗能 ,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建筑节能需以不影响人们感觉舒适度为前提。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是发达国家标准的3倍以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而我国人平均资源占有量相对发达国家又少。在这样的国情下,建筑节能水平的改善实际上应该比发达国家更为紧迫。因此,合理的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势在必行!

[1] 杨善勤.民用建筑脧肚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 马凯.我国当前的肚源形势与“十一五”肚源发展[J].有脟冶金脧肚,2006

[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脧肚中长期专项规划[J].有脟冶金脧肚,20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居住建筑脧肚设计标准 [S].2006-08

TU111

A

1674-3954(2011)02-0162-02

猜你喜欢
设计标准外保温建筑节能
超厚外墙外保温系统施工技术应用
房屋建筑外墙外保温节能在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探究
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节能体系施工工艺
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的重要性简述
外墙外保温技术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隔震设计标准》的公告
浅谈预制装配式建筑的BIM设计标准
现代建筑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
居家适老环境设计标准建议(摘要版)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节能量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