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经验实现新发展
农会在台湾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地位。它既能左右全岛的农业经济,又可左右政治生活。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台湾农会的一些优秀经验,能够更快实现供销合作社成为新农村建设主力军的目标。
寻找适合自己的桥梁和纽带。要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就得有一个与农村相连接的桥梁。供销合作社应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供销合作社基层社的联系。近年来,由供销合作社领办的专业合作社已达5万多个,综合服务社(中心)数量达到21万多家,全系统还兴办了2万多个行业协会和1200多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
合作社作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经济组织,其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产物。各国实践证明,有效的政府支持是合作社发展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对我们来说,这种支持不应只是单纯意义上的资金支持和项目扶持,更重要的是要营造出适合农民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找到与合作社业务相对接的措施和手段,特别是在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合作理念的培训、信贷支持等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网络优势、供销人才优势、设施优势的供销合作社注定成为带动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力量。值得一提的是,供销合作社在积极领办、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时候,可以尝试让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加入供销合作社基层社,或者基层社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从而使得供销合作社和专业合作社的关系更加紧密,为供销合作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多元服务更能适应市场所需。2009年颁布的国发40号文件,对供销合作社的定位和宗旨进行了明确界定——“为农服务”。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供销合作社应该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不断拓宽和改进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我们知道农村金融不同于一般的金融事业,贷款项目多、零碎、小额、季节性强是其特点。我国很多金融机构都逐渐从农村领域退出。现阶段为农民及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和部门主要包括农信社、农业银行、政府金融办等机构。但农信社提供的贷款周期短、利率高、金额少;农业银行作为股份制上市银行为农贷款意愿不强,网点萎缩;地方金融办无法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持,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需要无法满足。针对这一现象,供销合作社可以借鉴台湾农会从事金融事业的成功经验,尝试在专业合作社内部组建资金互助组或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使之成为从农业和非农业领域为农民生产经营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成为农民调节资金余缺的蓄水池,成为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有力抓手。
另外,供销合作社还可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人才资源、资产资源等优势,开展保险(农业保险、农民人身财产保险)、金融理财、电信、票证等委托代理业务,切实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当然,供销合作社自己的业务——农村综合服务社的建设也丝毫不能放松,通过不断夯实农村综合服务社,规范其管理运营,不仅可以为农民提供各种生产经营服务,也能为供销合作社重树群众威望打下坚实基础。
密切各级供销合作社的联系,增强“兄弟情谊”。从(表二)第二部分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台湾各级农会之间联系紧密,而供销合作社各级组织间,除了有部分业务联系外,几乎没有任何人事及经济联系。近几年,随着供销合作社系统“新网工程”项目的不断推进,各级供销合作社在项目申报、管理、资金申请等方面联系日渐紧密,为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政策传达、实施和工作开展开创了有利条件。另外,是否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一步加强供销合作社系统各级组织之间的联系,比如各级供销合作社所属企业互投资金、互占股份,下级供销合作社的优秀人才可以晋升至上级供销合作社等等。据悉,供销合作总社正积极探索与各地政府签署合作协议,由供销合作总社出资入股地方合作社资产,通过资产和产权纽带,把各级各地供销合作社资产整合为一体,打开市场壁垒,避免恶性竞争。目前已有20多个省的供销合作社资产通过这种方式与供销总社建立紧密联系。
人才总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只有拥有了人才,才能拥有永恒的动力。台湾农会的工作人员主要是通过民主选举和公开招聘的方式引进,例如总干事必须通过农会组织人才资格考试方可应聘,农会必须从获得政府资质人才中选聘总干事。对比供销合作社系统,可以说近二十年来,拥有丰富营销经验的供销合作社人才大量老化、流失。而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也很难吸引人才到供销合作社来。特别是县以下供销合作社人才匮乏、青黄不接,严重制约了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破解人才匮乏问题,首先是要解放思想,面向社会,采取公开、平等、竞争的方式,广泛吸引招聘人才;其次要认真学习外企、私企的用人理念,切实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第三是要充分调动、保护员工工作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利益机制,使企业中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能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满足,提升他们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第四要制定人才培训规划,重点加强对业务骨干的培训,以提高全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作者单位: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