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山
与其革命,不如思考
文/唐山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8月
中国品牌的尊严就是中国人的尊严,中国品牌的命运就是中国人的命运。品牌不革命,中国人永远是世界的“廉价打工仔”。
本书力图揭示中国品牌的困境,呼唤中国企业通过品牌革命的方式,重新寻找自身的定位。或者,关于品牌相关理论已经陈述过多,作者已经不愿意进行细节的探讨了,于是,一切只剩下口号——“品牌革命”。在他看来,面对种种现实,行动比思考更重要,激情比理性更有意义。
倡导品牌思维,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口号化是否是一个解决方案呢?这却值得商榷。
中国企业为何品牌弱?因为品牌是完全不同的经营方式,它需要一个投入、培育的过程,只有相应的品牌价值,才可能回报这份投入,但现实是如此吗?当大环境诸多问题没有解决时,企业自身可作为的空间又有多大呢?
今天制造业的两难是,前有国际品牌的围剿,后有垄断的追杀,而传统的操作习惯又面临危机。当此三重困境,如果再没有严格的版权保护,没有好的政策扶持,没有公平而宽松的贷款制度,没有稳定的获取投资的途径,那么,企业焉能不趋于保守?这哪里是一句煽动性的口号就能改变的呢?
一个商家投资了品牌,可几天后赝品遍地;商家投资创造了商品的知名度,马上就成了木秀于林;商家拓展了新空间,但很快它就会被垄断收走……那么,谁还会为未来投入呢?能保住当下,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中国经济面对的真问题是“高平衡陷阱”,表面上看,市场繁荣,竞争有序,但没有“破坏性创造”,活力从何而来?企业满足于现有安排,绝不突破,这样的繁荣,又能持续多久呢?
垄断企业永远拿着最大的份额,你无法竞争,低端永远有数不清的盘外招,你难以应对,更不可能拓展,那么,谁不会走向守业思维呢?在表面的秩序下,真正的危机是创业冲动的逝去,没有创业冲动,企业都不想做大,不得不屈从于权力秩序规范后的经济秩序,那么,所谓品牌之类,岂不是奢谈?
与其革命,不如思考。革命是冲动,不是解决方案,现实的问题是需要协商,需要制衡,需要机制的改革。品牌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它不仅应与企业长期利益协调,也应与短期利益相匹配。而这,绝不是靠一家企业自己努力就可以实现的。
(原载北京晨报8月10日大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