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真 王 琳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 100029
☆观察与观点☆
高等教育变革大潮中的大学城—我国大学城资源整合与利用成效研究综述
魏 真 王 琳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 100029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与制度安排,大学城的建设以及大学城运营中的资源整合与利用成为后扩招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城运营中资源利用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为我国大学城健康发展和提高利用效率有所借鉴。
高等教育变革;大学城;资源整合;综述
大学城兴起于世纪之交,作为我国大学扩招政策实施后的制度安排,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中出现的一项新生事物。它的出现与发展有着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合理性。由于中国的大学城来之迅猛、形成期短、良荞不齐,使得各界人士对其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用地多寡、融资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持己见、有褒有贬。因此从大学城的产生伊始,来自媒体的声音和学者们的研究就从未间断过。梳理以往的文献,对大学城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逻辑规则中一种事物不能同时是两种事物,两种互为矛盾的事物也不能同时体现一种共同的价值。自理论界于1996年提出“高教园区”(即大学城)的概念后,随着大学城的建设和运营,学者们对大学城的性质与特征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如学者提出了当代意义上的大学城是一种知识密集区,是对教育资源与城市资源的一种整合,也可以说它是教育资源与其他社会资源的一种整合。而学者吴海泉透过上海松江大学城的建设运营过程,分析和探讨了市场经济下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机制、交换机制、高等教育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互动机制以及高等教育的风险机制,并进一步提出在认清高等教育产业属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即市场的问题就由市场来解决。以此大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规模和效益协调发展的设想。
大学城作为我国独具特色和功能的实体,是政府、高校、社会等多种力量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的产物。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目前我国大学城的建设各有特色,比较典型的模式主要有3种。一是浙江模式,其主要特点是资产置换成为多数入园高校筹措资金和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二是深圳模式,其特点是城区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负担,由政府主导大学城的发展方向,并为入城高校的办学和科研活动提供多方面支持。三是东方大学城模式,即通过产业化运作,由企业投资兴建,企业拥有城区设施的产权并对其实施产业化运作和管理,入城高校有偿使用城区资源并在城区管理部门的协调下自主办学。兴建大学城可以说是我国高教发展史上一次大规模的资本积累。大学城使若干高等学校重新集聚,集约式发展为高等教育的体制创新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平台。易地建校促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在各地的重新分配,有望引发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新调整。
针对大学城经营的市场属性和产业属性的观点,学者们提出了明确的质疑。他们认为我国组建大学城,遵循的是功利的教育价值观和经济与产业竞争的逻辑。大学城建设遵循这样的逻辑,通过扩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通过追求资源共享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而大学应该主要关心教育和文化事业,关心育人、求知和服务社会,大学改革与发展应该有自己的特有逻辑。至于经济与产业竞争的逻辑,则只能是大学改革和发展的辅助逻辑。因此从长远看,大学城建设是大学改革和发展的错误逻辑。还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由政府主导被动发展,不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有些大学将低年级设在大学城,将高年级设在大学本部。大学生活被人为割裂,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不利于大学生成长。
学者们就目前大学城建设中出现的规模、土地、投资、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都透露出对于大学城建设的忧虑,他们认为当前大学城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国有银行的贷款,而大学城建设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谁都不会对投资行为负责。“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2008年后适龄大学生数目将会下降,大学城靠学费还贷的设想是不现实的。”学者王彦、王风岸从教育成本的视角分析了大学城中的大多数高等院校以收取的学费加上国家当年的财政拨款,在维持当年的正常运转之外很少有节余,所以无论是财务管理体制,还是现有的高等学校采用的会计制度,均未考虑成本的补偿问题,必然会加大银行的金融风险。
从现实大学城的运营状况来看,一些大学城在还没完全发育成熟时就可能出现“空壳”危机。在投资模式中也存在产权归属不清晰、融资难以为继等问题,以及此类问题所带来的呆账、坏账;后勤管理与服务的相对滞后,后勤服务不到位,经营者的无序竞争,管理职责不明确,大学城的总体协调能力,以及城内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周边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能力没能充分发挥出来等。还有的学者尖锐地指出由于人为的原因导致了大学城建设和运行中既缺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也缺乏学术氛围、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社会实践及创业的机会。
实际上大学城一直在办学与经营间寻找着平衡点。东方大学城集团公司CEO刘彦文认为“大学城真正的挑战,并不是一直以来被媒体热炒的经济或债务问题,而是与大学城办大学相关的教育问题”。对于我国大学城未来发展问题。学者普遍认为大学城建设“方向对了”,但须要调整目前的大学城建设。大学城可主要用以支持民办或私立高校,而且要让这些高校自我发展,政府不要过多干涉。同时大学城可以没有围墙,但决不能没有文化底蕴。大学城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客观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经济背景,是一个长期、渐进发展的历史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大学城作为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设计,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大学城里办学并资源共享。大学城内这种资源的共享能有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各自办学的资源重复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
实际上大学城的建设拉近了高校之间的空间距离,创造了高校资源共享的条件。由于入驻大学的基础不同,投入的差异使得各大学在进入大学城时拥有资源丰富程度也不同。那么,资源丰富的大学是否愿意把自己的资源拿出来与其他高校共享,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利益上的博弈。学者王彦、王风岸提出大学城作为一定区域的高校集合体。都是一个个有着自身利益倾向的独立主体,但是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交易活动。他们在大学城内各主体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各主体必然就自身资源投入的多少以及从资源共享中所获得收益的多少有一个权衡。由于各个学校的特殊性以及从各自的利益所在,学校首先考虑的是本学校自身的利益,有些公共资源以及师资等根本无法真正共享。而且从我国目前已经建成的大学城来看,软资源共享的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
张小良、唐安国认为,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主要形式之一,“独立与共享”是大学城的重要内涵,是贯穿整个大学城从规划、筹建到发展的灵魂。大学城的构建是基于一种全新的办学理念,即“各高校相对独立,而教学资源共享”。他们从完善大学城园区的协调机制、开展大学城专业目标体系的建设、创建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独立与共享目标的课程管理模式、规范教师使用制度等4个方面入手,论述了实现教学资源“独立与共享”的策略选择。并提出了在进入园区的各高校实行联合学分制、按学分收费制,建立课程开发、建设及退出机制,各高校之间实行教师互聘制,园区内高校实行教师外聘制等许多具体措施。
另外还有部分研究者从自身所处的资源环境论述了大学城一些装备共享的问题。如陈子锐、黄发贵等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及比较分析法,以广州大学城的体育资源为例,对大学城区域优势体育资源的互补与共享进行了研究,旨在探索大学城区体育资源优势互补与共享的途径与方法。广州大学城的建设为广东打造教育强省创造了条件,大学城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是高校教学、科研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应大学城建设的客观要求,突破传统图书馆资源运用的局限,打造多样化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开展大学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就成为必然选择。黄友均、黎泽伦分析重庆大学城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意义、可行性以及资源共享的途径,并提出保障措施。
在已有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城的建立,不管是政府主导型的还是企业主导型的,都或多或少地引入了市场机制,发挥了其独特的资源配置功能,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对大学城建设的投资减轻了政府在高校投资上的财政压力。学生、教职员工生活的社会化,一方面使他们得到更高水平、更专业化的服务,另一方面也给学校减轻了负担,使高校更专注于教学和科研。
对于大学城发展的资源优化,欧雪银、罗能生认为大学城是指高等教育产业集群,即由于彼此之间专业和产业的共性与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高校和企业集群。在我国大学城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大学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对区域经济产生集聚经济效应,大学城才可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我国的大学城要产生集聚经济效应,就应该形成合作创新、自组织、风险投资、人力资本方面的集聚经济效应机制。何志军、柳肃等在阐述资源节约型校园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建设岳麓山大学城资源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性,并从城市规划、经济模式、消费方式、文化观念和法制体系等多方面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的具体措施。
大学城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与制度安排,是政府、市场和高校三方不断博弈的产物。综合以上各方对当前大学城问题剖析,我们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不可能再重复像西方大学城那样的自然演进之路,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综合考虑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需求状况探求合理配置现有大学城的资源,因此厘清大学城资源整合现状,总结已有的经验、教训是十分必要的。
[1] 伍海泉.高等教育产业属性的再认识—来自大学城建设营运的启示[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 顾建民,王爱国.大学城:我国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3,4:30~34
[3] 吴振利.由大学城建设看大学改革与发展的主导逻辑[J].教育评论,2004,4:21~23
[4] 王彦,王风岸.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成本与效益分析[J].天津市经理学报,2006,8:61~62
[5] 张金兰.我国大学城建设的喜忧及其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9:76~78
[6] 欧雪银,罗能生.国外大学城的集聚经济效应机制分析[J].经济纵横,2007,1:96~98
[7] 赵效为.大学城与城市互动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
University city in the spring tide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The study summary on university city resource integrates and effect in our country
Wei Zhen, Wang Lin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9, China
As one kind of new model pattern and system arrangement in our country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t is become the prompting problem of the university city in building and resource integrates as well as making use of effect in the queen enlarging the scale of student-recruitment times .The article sum up a lot of study about the making use of resource on the university city running over the past 90's so as to keep the university city health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a utilization ratio in our country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university city; resource integrate; study summary
2010-12-16 稿件编号:1012094
魏真,博士,教授。王琳,硕士,副教授。
中国高教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十年跨越发展实践及改革成效的纪实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