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报刊体制改革的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研究

2011-02-20 08:14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办刊报刊学报

刘 杨

(1.中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44;2.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高等学校学报(以下简称“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1]。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学报数量快速增长并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目前,我国共有期刊9 000多种,其中大学学报有2 000多种,占期刊总量的1/4。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并没有伴随质量上的权威地位,曾经在中国社会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学报近年来却屡遭诟病,这说明学报改革迫在眉睫。作为大学学报的主管部门,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也意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但由于出版体制的限制及当时的改革条件不成熟,管理部门提出的绝大部分目标迟迟没有实现。近年来,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则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沿”[2],随着出版社改制进入尾声,报刊体制改革已提上议事日程[3],学报改革已经纳入了报刊业改革的时间表和任务书,这也说明了高校学报马上要经历一场从体制到结构的深刻改革。

审视高校学报这一庞大群体,不难发现,相对于名校名学报,地方高校学报在发展和改革中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名校在社会声誉、科研实力、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优势赋予了以校名冠名的学报特别的优势,使之理所当然地迈入名刊之列,而地方院校在这些方面远无法和名校匹敌。在报刊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地方学报应怎样改革、如何发展,是摆在地方学报编辑及管理部门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报刊体制改革对高校学报发展提出的新思路和新要求,结合地方高校实际,探讨当今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途径和方法。

一、报刊体制改革视阙下高校学报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要求

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于2007年3月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规定高校学报保留事业体制,要切实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虽然学报在管理体制上没有巨大变革,但是国家对其发展思路和要求却有着很大的改变。

(一)内向型办刊到开放型办刊的转变

距此次报刊体制改革最近的一次国家对高校期刊进行的结构调整是在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调整高校学报结构的通知》(简称《通知》)(新出报刊〔2001〕513号)。此《通知》在肯定“一校一(综合性)刊”的高校学报结构的前提下,重在对学报数量进行调整,且没有改变对高校学报作者以本校人员为主的内向型定位,可以说,它继续坚持了高校学报立足本校的内向型办刊思路。在此次报刊体制改革中,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开放型办刊思想体现在三方面。第一,要“建立高校期刊准入准出机制,对大学学报实行优胜劣汰,促进学术期刊质量提高”[4],这意味着高校学报所保留的事业体制不再像以前一样能确保学报远离竞争、高枕无忧地运行,虽然不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但学报之间的竞争已是不可避免。这就要求各学报突破内向型办刊,眼光放长远,立足学术发展来办刊,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努力提高刊物质量。第二,强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一批开放型、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群”[4]。这要求学报改变以前各自为政、封闭发展的格局,加强交流合作,互相借鉴办刊经验,开门办刊。第三,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的出版业要“走出去”,就必须加大开放力度,和国际出版接轨。作为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报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刊经验”[4],全面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力。

(二)内容优化到结构调整的转变

针对高校学报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管理部门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探索其发展改革之路。但无论是新闻出版总署2001年下发的旨在减少一般院校学报数量,提高高校学报整体质量的《通知》,还是教育部于2002年提出并实施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都因当时出版体制的制约,学报改革只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内容优化上下工夫。在此次报刊体制改革中,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要求“优化高校期刊结构和布局,改变配置刊号的资源方式”[4],并提出建立高校期刊准入退出机制,鼓励期刊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等改革途径,这都清楚地说明了在内涵式发展道路上前进了多年的高校学报将随着报刊改革的进程逐渐深入,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方面经历一场大变革。

(三)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规模型发展转变

粗放型发展在学报办刊和经营形式上表现为各个学校分散办刊、分散经营,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在学报内容编排上,体现为内容的综合性。但这种美其名曰的综合性,实际上与学术界提倡的综合性研究并不是一回事,多个学科挤在一份刊物上,根本捏合不到一起[3],这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学报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引发的必然现象。在报刊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了学报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思路,在办刊和经营形式上,“鼓励高校期刊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要把分散的办刊力量集中起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4]。这种指导思想体现在学报内容编排上,就是要求其“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4],因为只有专业化、特色化才能全面整合分散在各个高校的资源,将一个学科的研究成果汇集在一本或几本学报中,进而改变学报“千刊一面”的现状,形成规模效应。

(四)被动发展到主动发展的转变

如上文所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学报的批评之声便不绝于耳,直至今日,学报都在各种争议与批评中被动发展。从宏观的整体结构到具体的内容编排,虽然学报历经多次调整,但由于体制制约,管理者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全、散、小、弱”恰如学报体内的顽疾,使其发展与社会进步严重地不相适应。如果说这种被动局面由体制造成,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无法改变,那么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学术界的今天,学报数字发展的滞后和迷失则值得所有人深思。近年来,高校学报和其他学术期刊一样,主要通过商业经营的大型数据库进行网络传播,但作为学术传播链条中最重要的内容提供者,学报明显处于弱势的地位——数据库制定规则,学报被动遵守。具体到内容传播中,各个学报在数据库中都不再以独立的形式存在,一篇篇论文被拆散并分置在各个专题库中[3],这使得学报形象在读者心中更加淡化。由此可见,不论是从客观体制上还是管理者的主观意识上,学报的前进之路一直是被动的。此次出版体制改革提出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办刊旨在使学报在结构和内容上突破旧体制的束缚,改变其被动发展的局面。对于数字化,新闻出版总署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引导传统出版行业积极利用新兴技术、有效融入数字化出版潮流的政策措施”[5]。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指出:“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数字化出版对高校社科期刊建设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要求期刊业创新发展思路,积极利用新兴传播技术,开创全新的业态和发展模式。”[6]不难看出,学报管理部门正在从各方面改变学报被动发展的现状,促使学报积极主动发展,开创新的发展局面。

二、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策略

与名校名学报相比,地方高校学报数量大、质量低、问题多,怎样在报刊体制改革中解决这些困扰地方高校学报发展多年的“顽疾”,真正实现其内向办刊到开放办刊的转变、内容优化到结构调整的转变、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变、被动发展到主动发展的转变,并借报刊体制改革这一契机绽放新的风采,笔者认为,现阶段地方高校学报改革可分三步走。

(一)立足地方,实现有特色的内涵式发展

仔细审视沿着内涵式发展道路前进了多年的地方高校学报,不难发现大部分学报仍停留在低水平内容建设的发展阶段。“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7]针对在专业领域无法和专业期刊抗衡、在综合领域无法和名校名刊匹敌的地方高校学报,在报刊体制改革的浪潮中,走有特色的内涵式发展之路是其生存发展的第一步。

鉴于学报的综合性特点短期内无法根本改变的现状,地方高校学报追求篇篇佳作是不可能的,但打造一个或几个特色栏目,每期有几篇富有特色、质量高的文章,发挥局部强势是完全有可能的[8]。地方高校主要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这决定了其办刊定位必须立足地方特色,发挥自身学科优势,进而实现地方学报有特色的内涵式发展。如《殷都学刊》的“殷商文化研究”专栏和《襄樊学院学报》的“襄阳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专栏紧抓地域历史优势,充分体现自身特色,这种优势是其他任何学报不能比拟的。对大部分地方高校学报而言,依靠这样的特色办栏来发挥局部强势,进而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是目前最基本、最具可行性的方法,为地方高校学报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数字化办刊奠定了基础。

(二)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实现专业化、集约化发展

在各地方高校学报内涵建设较为成熟,具备自身特色之时,其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就具备了坚实的内容基础。此时,可以省份为单位,由省内各地方高校学报组成联合编委会和联合编辑部,对地方高校学报进行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创立若干个数字化专业学报(之所以创建数字化专业学报,一方面是因为纸质学报的专业化转型面临人事调配、职能重设等各方面工作,短时期内不宜采用此直接转型的方法;另一方面是数字化专业学报无需经历印刷环节,成本较低,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能在短时间内达到较优的传播效果)。在保持各校纸质学报正常出版的前提下,对于那些凸显地方特色和学科优势的栏目和文章,联合编委会可创立《X X省地方高校学报。历史卷》《X X省地方高校学报。文学卷》等数字化专业学报,通过对各校纸质学报刊发的特色栏目和文章进行重组,使各专业学报不论在内容上还是设计上都具有独特的风格,树立地方高校学报品牌。

创建地方高校数字化专业学报远不止于对纸质学报进行数字化资源重组。地方高校学报要达到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必须从稿件源头入手。这就要求联合编委会和联合编辑部建立并不断完善学报联合稿件处理平台,通过统一的审稿标准,筛选出质量上乘的文章,并按学科重新组合为数字化专业学报,这使得数字化专业学报在整体质量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样一来,经历了两次资源重组和调整的以省份为区域范围的地方高校学报迈出了由内容到结构、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转型的一大步。待到各省的专业学报结构稳定之后,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再次进行大规模的重组,真正形成全国地方高校科研成果数字化交流的平台。

全国地方高校数字化专业学报的建立和发展体现了报刊体制改革对“集约化办刊”的要求,同时也势必会影响纸质学报的出版。数字化专业学报的建立使联合编委会和联合编辑部拥有了任何一家地方学报所难以比拟的资源,同时可以对各纸本学报的编辑工作进行必要的统筹和规划,使各纸本学报在保持各自特色栏目和学科优势的基础上一方面继续深化内涵式发展,一方面加强协同合作,与重组后的专业学报的编辑工作有机地融为一体,集约化的优势就会全面体现出来[3]。

(三)扩大影响力,推进数字化发展

地方高校学报的纸本出版和数字化出版两者相互促进,互为指导,可以使原先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地方高校学报资源得到全面整合,促进其规模化发展。但是,在几大商业数据库经历了10年发展并已基本垄断了国内科技论文检索市场的今天,地方高校数字化专业学报系列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其影响力的产生和扩大,相反,作为一个规模相对较小的数据平台,其很容易淹没在各大数据库的海量信息中。为了提高地方高校学报的影响力,扩大这一品牌的知名度,联合编委会或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和各大型数据库进行谈判与合作,在其中设立地方高校学报数据库,并在使用者检索结果中标注出属于地方高校学报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让更多的使用者了解这一数据平台。同时,将地方高校数字化专业学报实行开放存取,让读者可以免费获取其数据库的资源,进一步扩大这一学术平台的影响力,并推进其数字化发展。

从内容优化到结构调整,从粗放型办刊到集约型、规模型办刊,从单纯的纸本学报改革到纸本和数字期刊共同发展,地方高校学报的改革之路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说, “将经历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9]。本文设计的发展设想根据报刊体制改革对学报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要求提出,以内容建设为根本、集约化规模化为手段、专业化为发展方向、数字化为推广形态,力求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地方高校学报这一学术期刊群体的改革与发展。当然,地方学报改革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本文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在报刊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地方高校学报的生存和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这需要上至学报管理部门,下至学报编辑共同努力,借报刊体制改革的东风,实现地方高校学报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数字化发展。

[1]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S].教备厅〔1998〕3号, 1998-04-01.

[2]李东东.报刊分类改革实施方案正在起草[EB/OL].[2011-01-04].http://www.gapp.gov.cn/cm s/htm l/ 21/1017/201004/698617.htm l.

[3]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2010 (5):5-27.

[4]李东东.高校学术期刊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EB/OL].[2011-01-04].http://www.gapp.gov.cn/cm s/htm l/21/ 367/200912/695710.htm l.

[5]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数字出版引领期刊未来研讨会举行[EB/OL].[2011-01-04].http://www.gapp.gov.cn/ cms/htm l/21/1017/200711/451873.htm l.

[6]李卫红.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三批名刊工程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1-01-04].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74/info1271640339502274.htm.

[7]邹韬奋.韬奋文集:第3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5: 304.

[8]宋应离.中国大学学报百年发展纪略[M]//秦英君,郭道夫.2003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年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67-1085.

[9]袁贵仁.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5-13.

猜你喜欢
办刊报刊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百强报刊
致敬学报40年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