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来党的组织建设的发展历程

2011-02-20 08:12
关键词:党组织干部党员

孙 帅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法政教研部,江苏 南京 210004)*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来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成就辉煌,党的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步。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也为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组织建设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党一开始就对组织发展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为党的组织建设规定了一系列重要原则和任务。在中央局的统一领导和各地区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党的组织建设取得了初步进展,到1922年6月底,全国党员人数由一大时的50多人发展到195人。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章程,它第一次详细地规定了党员条件和入党手续、党的组织系统与结构以及党的组织原则、纪律和制?度等,为贯彻实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供了正确的组织路线。二大通过的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鲜明提出了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党必须有严密的组织纪律这两条基本的组织原则,这对党的组织建设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1]二大后,党一方面继续领导工人运动,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另一方面寻求与中国国民党合作。1923年中共三大在组织方面的一个重大决策就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了党内合作的关系。三大后党便积极推动国民党改组并扩大其组织,但也出现了“一切运动归国民党”、“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错误方针,出现了一些地方党组织发展滞后和徘徊的现象。随后,1924年5月14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纠正了这一错误,并提出党的最重要的职责是继续不断在产业工人里有计划地创设工会组织,发展我们的党组织。到1925年四大召开前,全国党员已近千人。四大是党的建设的新阶段,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大会分析了过去组织上的主要缺点,强调加强和改善党的组织建设的意义,大会通过的《对于组织问题之决议案》指出,组织问题是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最重要问题,在革命斗争日益发展的形势下,工人阶级要取得领导地位,自身就需要有强固的组织和独立的工作,所以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工作,“扩大党的数量,实行民主的集权主义,巩固党的纪律”。为总结五卅运动以来的革命斗争经验,进一步壮大党的组织和发展工农革命运动,1925年10月,中央召开了第二次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强调“现在在群众中巩固我们的势力是组织上最重要的问题”,会议还提出了加强对新党员的训练教育、培养与造就干部人才等内容。扩大会议后党的组织出现了大发展势头,到1926年4月,党员突破万人,全国各省除新疆、青海、贵州、西藏、台湾外,都建立了党组织或有了党员。12月党中央在汉口召开特别会议,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在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时期,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过分强调党员数量的增加,没有做到思想上、组织上的巩固,党员人数从1926年4月的11 000多人迅速发展到1927年4月的57 967人。在陈独秀等人的犹豫和妥协中,党的组织遭到了巨大损失,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党的组织转入秘密状态。

大革命失败后,党员人数由5.7万减少到1万左右,党的组织大部分被破坏,幸存下来的党组织大多处于瘫痪状态。1927年八七会议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转变,对党的组织建设也作出了重要决策,要求实行“最大限度的集权”和“党内的民主主义”、“改正党组织上的机会主义和建立牢固的能奋斗的秘密机关”。八七会议后开始恢复、重建和整顿党的组织,建立党的秘密工作机关。到1928年年中,党的组织已经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也出现了“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出现了“党的指导机关成分工农化”、“党员成分工农群众化”走向极端等错误。1928年中共六大制定了基本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建党路线,但在组织问题上存在的主要缺陷是过分强调了干部工人化和改变工农成分比例的意义。六大到六届二中全会期间,在“城市中心论”思想的指导下,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围绕“强健党的无产阶级基础、指导机关工人化、肃清一切非无产阶级意识”三个方面进行工作。1929年12月古田会议通过了毛泽东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精神和红四军实际情况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该《决议》有着丰富的党建思想,标志着毛泽东党建思想的初步形成。它在着重强调思想建设的同时,对党的组织建设也给予了充分重视,要求“努力改造党的组织,务使党的组织确实能担负党的政治任务”,强调要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路线,提出“党员的发展路线”,规定了新分子入党的条件,重申了“支部建在连上”,严密党的组织等要求。古田会议决议很快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1930年7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受李立三“左”倾机会主义影响,要求从组织上保证武装暴动夺取政权的冒险计划的执行,使党在白区的组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9月召开的六届三中全会初步纠正了李立三“左”倾错误。从1931年1月开始,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取得统治地位,在组织建设上推行宗派主义的干部路线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党内斗争方针,继续坚持“领导机关工人化”,突击吸收工人入党。“左”的错误发展的结果,使党的建设受到严重损害,大多数根据地和白区工作陷入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提出,“必须在组织上扩大与巩固党”和“大数量的培养干部”等,强调正确的组织路线与干部政策是党完成领导民族战争这个任务的前提。这些思想表明党的组织路线步入正常轨道。1937年5月,中共中央分别召开了苏区代表会议和白区代表会议,提出适应抗战形势转变党的组织工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开辟了抗日根据地和许多游击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和各级领导机关,党的组织开始大发展。“主要依靠部队发展党,是抗战初期敌后根据地党的建设的重要特点。”[2]1938年3月15日中央作出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该《决议》下达后,党的组织就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制定了党的干部路线和政策,毛泽东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3]并提出了“才德兼备”的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制订了党员队伍建设的正确方针,要求共产党员在各方面起先锋模范作用。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标志着党的组织工作转变的完成。1939年8月25日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巩固党的决定》,开始了巩固党的工作,包括审查党员成分,开展支部教育,巩固党在大后方及敌占区的秘密组织等。在巩固党的同时,中央提出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问题,使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趋于完备。从1942年2月到1945年4月六届七中全会是整风运动时期,延安整风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探索了如何开展积极健康民主的组织生活问题,端正了党的干部路线,正确处理了历史问题,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并进一步成熟起来,为赢得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召开的七大,对党的组织路线、民主集中制、干部政策、干部标准、党员权利与责任、党的基层组织等均作了重要论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毛泽东党建思想的成熟。毛泽东党建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组织建设方面,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七大后,中国革命迅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对干部进行了大规模的调动,并调整、建立和健全了党的组织领导机构,为实现党的政治战略大转变、挫败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各地都把发展党的组织作为巩固和发展土改成果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党员,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针对土地改革中存在的党内不纯和官僚主义问题,中央决定结合土地改革开展整党运动,并要求公开党的基层支部,变关门整党为开门整党。通过这次整党运动,纯洁了党的组织,加强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是党将要成为全国性执政党的一次重要组织准备和思想准备。1948年召开的政治局九月会议对党的组织制度和组织工作做了若干重要规定,提出建立请示报告制度、扩大与建立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和准备干部随军前进等制度。这些决策和部署,是党的组织建设在新形势下的重大发展,是党为向执政党转变而迈出的重要步伐,为党执掌全国政权做了重要的组织准备。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城市工作中党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党的组织工作也要围绕这个中心任务展开。党在城市公开建党,公开发展党员,重点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同时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和旧人员,大量培养提拔新干部和工人干部,以解决管理城市和工业干部不足问题。

二、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组织建设

随着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党在政府机构中也建立了自己的系统的组织机构。到1949年底,全国党员人数为480多万,党组织遍布全国。1950年中央在《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中提出,党的发展工作必须采取严格审查的方针和稳步前进的方法。1951年召开了党的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着重讨论整理党的基层组织和发展新党员问题,会议制定了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会后开展了全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整党运动,经过三年多的整党,党的队伍更加壮大,党的组织和党员的分布更加普遍,党与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因而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进展,加强了党在国家建设中的领导作用。为了从组织上确保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1953年召开了党的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明确规定了党的组织工作在过渡时期的任务,着重研究了干部问题,提出要加强对干部的管理,要分部、分级管理干部,统一调配干部,团结、改造原有的技术人员,大量培养训练干部,全面审查干部等。1954年底,中央组织部第一次全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加强农村支部在农村互助合作中的作用。1956年初,中央决定在一切企业中实行党委集体领导的制度。同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宣布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了劳动人民的一部分”。2月发出的《关于知识分子的指示》,要求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这对于更好地调动和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1956年9月中共八大根据党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八大总结了执政党建设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党的组织建设的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1957年4月党中央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整风运动,并向领导机关和干部、党员提出了要求。但6月就发展成为反右派斗争。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严重破坏,大批知识分子、党员和干部受到错误打击。反右斗争的扩大化直接影响到了党的组织建设,之后,“左”的思想不断发展,1958年提出“大跃进”运动,支部工作评比竞赛活动在全国展开,它助长了浮夸风、形式主义,把支部工作简单化,产生了消极作用。这一时期把干部参加劳动锻炼作为干部又红又专的重要措施,三年间下放了190多万干部参加劳动锻炼。在“大跃进”高潮中,党的组织工作发生了严重“左”倾错误,提出组织工作要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的任务。在“左”倾错误已经暴露和造成实际危害的情况下,中央开始对人民公社进行整顿,同时整顿党的组织和干部队伍。但纠“左”进程很快就被反右倾机会主义斗争所中断,庐山会议在组织上助长了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使党内的民主生活受到严重损害。反右倾斗争又错误地或过重地处理了一批党员干部,产生了消极影响。1961年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一时期党的组织工作就是围绕这一转变进行和展开的。在农村进行整风整社运动;纠正了对待知识分子简单化的做法,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下放干部加强基层工作;在轮训干部的同时进行了重新教育党员的工作;甄别平反,为部分右派摘帽等。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在特殊时期总结了执政党建设的经验,强调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1962年10月至12月,中央组织部召开了组织工作会议,着重讨论了执政党如何建设的问题,并讨论了组织工作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刘少奇、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他们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建设的任务不是比过去更轻,而是更重了,党的建设仍然是我们的重要法宝之一;党要管党,执政的党对干部和党员的要求,必须更高更严,一定要管好党员,管好干部,其中最关键、最中心的是管好干部;执政的党必须认真地建立和健全党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这次会议提出的意见和措施,不仅对于解决当时党的建设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1963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分期分批展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开始就同整党结合在一起,后来又同重新登记党员完全结合在一起进行。从1964年下半年起,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更“左”,一大批基层党员、干部受到打击,极大地损害了基层党组织的团结。1965年,中央批发了中央组织部的三个报告,分别就提拔新生力量、接受新党员和加强农村党的建设作了重要论述,各地都十分重视,制订了加强党的建设的具体规划,但这些规划因“文化大革命”的开始而被迫停止执行。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全面爆发,在林彪、江青等的煽动下,各地掀起了“罢官”和批斗各级领导干部的浪潮,代表党中央主管全国组织工作的中央组织部也未能幸免,陷入瘫痪,全党组织工作失去了指导。在“踢开党委闹革命”邪风的横行下,到1966年底,全国除人民解放军外,各地党组织全部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广大党员被迫停止组织生活,全国陷入大动乱之中。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夺权,到1968年9月,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集党政大权于一身,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走向极端。“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后,毛泽东作了一段批示,“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4]这段批示后来被称为“整党建党”的“五十字方针”,全党在“文革”期间按照这一方针进行党的建设。1969年,中共九大召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包含许多极“左”错误,取消了中央书记处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党章条文违背了党的组织原则,取消了党员的义务和权利的规定,以毛泽东提出的接班人五项条件所替代。九大以后,“斗批改”大规模地展开,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精简机构和下放干部、整党成了党的建设的任务。其中通过整党建党工作,停止了两年多的各级党组织开始重新建立,并进行活动。1970年1月,中央组织部划归中央组织宣传组管辖,这样,党的组织工作基本上被康生、江青一伙所掌握了。“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开始纠正党的组织工作,主要是纠正林彪、江青集团制造的冤假错案,从而使党的组织工作发生了转折,出现了新的转机。从中央到地方,相继解放和安排了一些老干部以及各方面的专家、教授等知识分子,使他们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1973年中共十大通过的新党章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尽管增加了毛泽东提出的“三要三不要”的原则(即“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但基本精神与九大党章并无多大差别。1974年1月,全面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四人帮”利用“批林批孔”把矛头指向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并在各地揪斗老干部和知名人士,大搞突击入党、突击提干,社会秩序再度混乱。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开始全面整顿,提出“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只要抓住整党这个中心环节,各方面的整顿就不难”。[5]而整党又主要是抓了领导班子的整顿,并从反对派性、整顿党性入手。党的领导加强了,使全国形势有了明显好转,但1976年邓小平再次被打倒。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由于继续受“左”的错误的影响,党的建设出现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1977年12月,胡耀邦任中央组织部长,党的组织工作冲破重重阻力,开始拨乱反正。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组织建设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此为标志,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开启了党的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1979年9月5日至29日,中央组织部召开了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会议对新时期党的组织路线做了科学概括,就是使党的组织工作、干部工作促进和确保四个现代化的实现,组织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到提高全党同志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坚定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来。这就为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指明了方向和任务。1980年2月下旬,十一届五中全会从根本上解决了党的组织路线问题,全面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转变。1977年底到1982年底,落实干部政策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全国平反纠正了约300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给47万多名党员恢复了党籍,给12万名党员撤销了原来的处分,解脱了数以千万计遭受株连的亲属、干部和群众,促进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准备了骨干力量。同时,中央提出了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央在1980年8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干部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按照不同情况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组织上根本扭转了“左”倾错误方向。1982年十二大在党的最高领导层上初步实现了新老交替和合作。十二大还对党的领导体制进行改革,改革“中央委员会主席制”、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恢复“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对党员、党的干部和党的基层组织分别提出了比过去历次党章更为严格的要求,对民主集中制作了充分、具体的规定。其中,新党章增加了“党的干部”一节新内容,对党的干部的内涵、党的干部路线、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方针、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等,都做出了明文规定。十二大后,按照新党章规定,各级党组织逐步加大了干部队伍的管理和建设力度。为贯彻落实十二大提出的全面整党任务,中央从1983年冬季开始到1987年春分三批进行,在组织方面主要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反对无组织、无纪律的家长制、派性、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改变党组织的软弱涣散状况;纯洁组织,按照党章规定,把坚持反对党、危害党的分子清理出来,开除出党。十二大后,党的领导班子调整成为机构改革和干部改革的关键,从1982年到1984年,中央、省、地、县机构改革和领导班子调整工作逐级展开,出现了新老干部之间的交替与合作的生动局面。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列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对干部实行分类管理,根据从严治党的精神,对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

1989年6月,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对中央领导机构部分成员进行了必要调整,认为要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到11月十三届五中全会结束,邓小平退出领导岗位,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交接,形成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按照邓小平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的要求,采取了若干重大措施,在组织工作方面主要是开展清查、清理工作和党员重新登记。1989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在组织建设方面提出认真做好清查清理工作,纯洁党的组织;认真考察领导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继续做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严格党员标准,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等。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6]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成为党的重要任务。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十四大提出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在基层党的建设方面,搞好在农村、国有企业、学校的党的建设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工作之一。十四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经验,提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把组织建设作为突出环节来抓,特别要求党的组织建设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数以百万计的党的基层组织、进一步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为面向新世纪推进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十五大报告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十五大后,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街道社区、社团和社会中介组织党的建设的工作力度,不断拓展党的工作的覆盖面”,[7]开创了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局面。同时,十五大后,党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2000年,党中央制定并颁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明确了面向新世纪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思路、基本目标、指导方针、原则和改革的重点,并相继制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法规,确保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健康发展。党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为重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采取了新举措,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完善考核制度,推进交流工作,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完善各具特色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同时,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教育,在解决党风党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重大突破,为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组织建设方面要求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提出要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大在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十六大通过的党章,根据新的形势变化,对党员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都提出了新要求,并第一次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职责写入党章。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向前进。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会提出的七项具体任务,涉及党的组织建设的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十六届四中全会后,全党开展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学习、教育活动,并将之贯穿于党的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实践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2004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等五个文件,“这些文件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程序作了规定”,[8]以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2004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随后在全党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6年6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为庆祝建党85周年举行大会,同时也是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大会,胡锦涛在大会上对今后进一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了要求,指出要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紧密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结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出要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按照十七大部署,中央从2008年9月开始,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共有370多万个党组织,7 500多万名党员参加。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提高了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扩大了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件,它提出: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等,为新形势下党的组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0年4月中央部署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实践中建功立业,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1]高新民,张希贤.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8.

[2]赵生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纲要[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138.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816.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10.

[8]章小朝.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1):90-95.

猜你喜欢
党组织干部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清华党组织公开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