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琦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四川 雅安 625000)
高职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周 琦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四川 雅安 625000)
针对高职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操作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指出“订单式”培养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客观要求,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真正实现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三赢”。
高职护理;“订单式”培养;存在问题;对策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用人单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进行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与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这种育人方式是高职教育理念、办学模式的创新。不仅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更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1]。我院护理专业也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虽然也有“订单班”的学生相继就业,但在实际操作和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1 医院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不均
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先决条件。目前,在我国省会城市是以三级医院为骨干,二级及专科医院并存的格局;在地级城市以二级医院为骨干,专科与一级医院并存的格局。三级医院是综合性医院,具有优质的医疗资源,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较多,所以对高职护理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加之自身具有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与高职院校之间紧密结合,实施“订单式”培养既方便可行,又能保证培养质量。而对于多数中小医院而言,对高职护理人才有一定的需求,甚至可能非常迫切,但是需求数量有限,单独组班培养不大现实。
1.2 医院尚未形成成熟的合作教育思想
我院护理专业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主动向医疗界寻求合作伙伴,而主动来寻求与我院合作办学的医院较少,多数医院给予的资助仅停留在提供实习基地。目前,很多医院只是选择使用护理专业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护理人才的培养,把培养高职护理人才的主要责任推给了学校;部分医院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临床实践等因素的考虑,把培训教育护生视为额外负担。而且,医院在招聘新护士时,有意识地选择不同院校相同专业的学生,不希望护理人员出自同一所院校,避免形成小团体、小帮派,这是导致“订单式”培养模式不能大力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学生的法律观念淡薄
由于部分大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尤其是缺乏公民意识、维权意识、契约意识、合同意识等,导致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盲目跟风[2]。进入“订单式”培养班级后,一旦发现所选择的医院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时,就不计后果地违约,导致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也侵害了用人医院的利益,致使用人医院不愿意与学院继续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更不敢轻易下单。
1.4 学院的资源配套不够完善
这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专业教学内容与护理职业岗位结合不够紧密。我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根据教育教学规律独自制定,可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由于用人医院实际情况的变化,这种培养计划往往与用人医院对护理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不完全一致,甚至相互脱节。二是实训设施不够。实训是培养护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订单式”培养的实训内容是根据用人医院的要求而定,接近临床护理实际。因此,有些实训项目可能是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从未开设过的,这必然对指导教师与实训设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三是“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够。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多数教师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现场教学能力都较弱,与教学需要的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有很大差距[3]。四是科研能力较弱。我院成立高职院校才走过8年的历史,虽然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有关行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但由于我院科研起步晚、基础差,难以与医院的科研技术达到高水平的合作。
1.5 学院和医院未真正融合
学院运作机制和医院运作机制不同,人才评价标准不同,校园文化与医院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导致学院和医院之间的深度合作受到一定的制约,也影响护生从“学生、护士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
2.1 发挥专业优势,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实力以及社会声誉是获得用人单位人才“订单”的先决条件[4]。我院护理专业已有50多年的历史,高职护理已经8年。我们一如既往地加强对护理专业建设,已有充足的师资、合理的教学计划、完备的教学设施,护理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岗位适应能力快,得到用人医院的好评。我院就是凭借这样的条件吸引了众多医院的关注,最终凭借高职护理专业办学的优势与医院合作,进行了“订单式”护理人才培养。目前,我院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在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方面寻求新出路和突破口。
2.2 根据医院需求,采取多形式的“订单式”培养
我院根据医院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情况,采取“菜单式”、“阶段式”、“配送式”等多形式的“订单式”培养。“菜单式”是把各家医院对护士具体培养要求进行汇总,将专业方向、专业目标偏重的必备知识与技能分门别类地制定出详细的培养“菜单”,并依据“菜单”实施模块化教学与实验实训。这是我院目前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中、小医院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通过与合作医院每年举行的“产学研”会议,获取医院用人资料,并进行总结、实施。“阶段式”是指护生在我院完成理论学习后,由医院挑选人员组班,到医院继续完成临床生产实习。我院与川渝多家三甲医院主要采取该种人才培养模式。“配送式”是指针对一家医院的要求,与医院共同商讨制定培养方案,对组成的班级实施公共教学、分层教学与个别辅导,强化岗位培训后,再送入医院进行顶岗实习。我院与北京一家三甲医院正在合作实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总之,采取灵活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更有实效、更具特色。
2.3 强化护士法律意识
针对我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法律意识较淡薄的现象,加强对护生的法制教育,增强护生的法制观念,使其自觉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提高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5]。尤其是针对“订单式”护生违约、毁约事件,加强护生的契约意识,让护生清楚大学生已经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提醒护生在签约“订单式”培养合同时,一定要慎重。告知就业协议书一经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签署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解除。否则,违约方要向权利受损方支付协议条款所规定的违约金,承担违约责任[6]。
2.4 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我院一方面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争取中央财政对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支持,力争使实训设备满足“订单”要求。另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教师不但要精通理论和业务,还要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能够进行临床实际工作指导,以保证“订单式”教育的实现。针对我院科研能力薄弱,学院加大科研投入,每年增加省级、院级科研立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2.5 健全学院与医院合作的保证机制
高职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模式使学院与医院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双方共同享有办学的权利和利益,共同承担办学的义务和后果。所以,必须健全合作管理机制,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7]。具体措施如下:①双方应根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相关教学文件,明确教学目标,控制教学过程;②双方共同制定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制定等。学院根据医院对护理人才的实际要求,按照教学规律,制定课程实施计划;课程建设根据“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按照特定培养目标,可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成一门新的课程;课程教学方法应由传统教学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方法转变,并邀请医院同仁参与教学工作;课程考核多元化,应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核护生知识掌握程度与实践操作技能,突出对能力的考核;③医院应制定书面的选拔标准和要求,直接参与选拔学生。在确定签约学生时,应重点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专业知识、动手能力等,只有符合医院的基本要求,才能与护士签订教育订单合同;④医院最好能构建激励机制,这样既可以使护生真实地提供其私人信息,预防道德风险的产生,也可使护士投入更多的努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提高医院效率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订单式”培养模式还没有成型的激励方案,医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如对优秀护生颁发适量的奖学金或助学金,为优秀学生提供带薪实习机会,缩短或免除试用期等。
3.1 转变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服务模式
我院高职护理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施,促使我院人才培养由被动服务社会转向主动服务社会,实现高职护理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直接服务于医院的重要突破,有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机制。
3.2 实现学院与医院的双赢
学院与医院双方基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诚信合作”的原则,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8],并将高职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高职院校、行业与社会的共同发展[9]。
3.3 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由学校提供教学基地进行教育管理;由医院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在医院进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学生在医院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熏陶下,综合素质得以明显提高,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冲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总之,我院高职护理专业在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中,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此人才培养模式促使我院高职护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成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随着高职院校办学向纵深发展,对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才能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和预期效果[10]。
[1]解福祥.对“订单式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6(7):36-37
[2]姚建涛.大学生择业的法律意识及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5,10(16):46-48
[3]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J].高教探索,2004,5(4):24-25
[4]王其军,桂和荣.“订单式”职业教育的质量监控系统研究与实践[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5,6(2):48-50
[5]钱爱萍.“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6,(14):287-288
[6]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68-73
[7]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7,(7):23-25
[8]钱鸣.“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7,(9):49-51
[9]冯飞,魏龙.“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三赢”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37-38
[10]王剑.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辅导员工作的创新[J].管理观察,2009,(4):81-82
Exploration of the order-form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Zhou Qi
(Department of Nursing,Ya'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Ya'an 625000,China)
The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practice and popularization of order-form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and then proposes some solutions.It points out that the training mode confirms tothe development law and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enhances the relevance and applicabi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and realizes the triple-win of schools,students and employers.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order-form training;problem;countermeasure
G642.0
A
1004-5287(2011)02-0211-03
2010-07-09
周琦(1946-),女,四川雅安人,副主任,大学本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护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