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素珍
初中时期,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也是生理、心理渐趋成熟的时期。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培养他们习作的良好思维习惯,应该说此时是较佳时期。教师在实施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力求让这种主导因素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帮助学生树立写好作文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乐于作文”。
那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实现这种主导作用呢?
首先,要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拥有了写作基本功,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当然,有些学生虽然懂得作文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懂得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当他们真正拿起笔来写作时,时常觉得没什么可写,并由此而在心中滋生颓丧的情感,产生消极情绪。因此,除了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之外,教师还必须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体会到作文“不难”,作文有乐趣。这样,学生才能满腔热情投入习作训练。——不过,要达到这样的境地,教师必须在作文教学中有“刻意”的追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写作教学”的“实施建议”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值得我们语文老师细细品味。其实,这几句话实际上有一个内在的逻辑联系:写作教学只有“贴近学生实际”,才有可能“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只有这样,写出的东西才会富有“真情实感”。
为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曾进行了一些实验性的尝试,尝试之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已经在小学阶段受过或多或少的写作训练,为了使学生在原有的写作基础上得到较快的提高,我让他们坚持写日记,将此作为必做的语文作业之一:学生一天下来,回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拿起笔来,觉得写东西犹如平常的说话,喜怒哀乐倾注笔端,生活现实在笔下得到重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练习次数的增多,老师向学生提出写日记的一系列“特殊要求”(把习作训练的要求渗透其中),如:篇幅的加长,使用特定的表达方式,内容侧重某一方面,等等。批阅了学生“蕴涵习作训练”的日记之后,有时还宜进行评比,以达到“引导写作”的目的。如此一段时间过后,加之教师的引导与指点,学生在“训练”与“指点”中自然就能领会写作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应该说:“写日记”是初中学生练笔的一条有效途径——它使作文与生活结合起来。当然,也可以运用其他联系实际、切实可行的练笔方式。总的来说:教师使用的办法,应该有助于促进学生 “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有助于提高学生利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写作教学建议这样说明:“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作文教学的实施必须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由易到难(这里的“易”,除了指作文内容单一、形式简单之外,还应该指学生“易于动笔”,当然也应该隐含了“乐于表达”的意思),循序渐进。为了让学生“易于动笔”,教师在实施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假如是命题作文,教师给予学生的作文题目,应该是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的题目。
例如:有一次,我为了了解初一新生作文的实际水平,开学的第一天,新生们刚刚走进初中校园,我出了一道作文题——“走进初中”。学生习作就很有热情,大部分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作文:有的写走进初中学校见到学校面貌的,有的写师生精神面貌的,有的写开学第一天情况的,有的写走进初中心理感受的,等等。总之,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于他们的作文上,他们的真情实感也洋溢在其中的字里行间。
同样,学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校运会,我就以“校运会上的拼搏”为题,让学生作文;学校举行了“一二·九文艺汇演”,我就以“精彩的文艺汇演”为题,让学生作文。我还让学生写“我的父亲”或“我的母亲”、“我的同学”,“我的老师”,……这样,学生取材容易,动笔容易。写出的作文,具有真情实感,亲切可读,以致优秀作文不断涌现。这样,学生写作就有了兴趣,有了乐趣,也能从中领会作文的真谛。
由此,我们认识到: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命题,才是在正确教学思想指导下的命题,这样的命题作文,学生才能“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学生才能从自己的习作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写作的自信心。当然,有时为了“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可以“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目前初中写作教学的动态来看: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学生依据有关材料自主拟题作文,已成为初中习作训练的主流,这将有助于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我们应该明白:只有自己知晓的东西(包括人、事、物等),才可能写好;只有自己理解的东西(包括事物、道理等),才能够说理;只有自己的确对某人(或某事、或某物等)真的有了“看法”,才可以议论。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写感受深切的事,写他们深入“理解”的材料,才能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感到写作不难,写作容易;学生才有写作的兴趣与乐趣,也才能增强他们写好作文的自信心。——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实施作文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同理,教师给予学生的作文指导、写作提示,也应该有助于学生感到作文不难,作文容易。
就初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传授写作知识、写作技巧,必须紧密结合阅读教学,甚至可让学生仿照阅读教学中的某些课文的“写作模式”进行习作训练,使学生作文有“模”可依,降低学生习作的难度,学生运用“现成的模式”,联系自己的生活及其体验,谈起来,能“信口开河”;写出来,能“得心应手”。
例如:我教了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之后,就让学生回忆往事,写一两件与“父亲”(或“母亲”、或其他亲近的人)有关的事情,主题定为“关爱”。要求:以事写人,以事说理,适宜地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特定的“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结果,所有的学生都写得可以,不少学生的作文质量达到优秀水平。同样,我教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就让学生写了一篇《从幼儿园到学校》的作文,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度模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结构及表现手法。学生写起来顺手,不少学生一挥而就,很快就完成了,而且写出来的作文,真情实感溢于言表。——这样,既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了,也把写作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了。学生对待习作有兴趣、有信心、有乐趣,并能真正领悟到作文的真谛。
仿写,是习作起步阶段中的一种有效办法,当此种“仿写”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学生习作就会水到渠成地产生“质”的飞跃。那时,学生就不会再把习作当成苦差,而只是把习作当作他们语文学习中的小菜一碟。有时,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或许“不自觉”地拿起笔来“发泄”一番……
为了促进学生“乐于作文”,教师还可以利用批阅作文这一环节。因为学生习作之后最关注的就是教师给予评定的分数与评语。我想:给予作文评定的分数与评语,应该使它有三种功用:一是对作文质量的评定;二是评判作文的得失;三是尽可能地给学生以激励的机制。让学生明白自己在习作中取得的成绩,看到老师给予自己的肯定和鼓励,领会今后习作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这样,甄别、批评、赏识、激励,作用于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写好作文的自信心,使他们乐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