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雅
动手能力与头脑创新—从DI竞赛中的道具制作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刘海雅
头脑创新思维竞赛(DI),是英文Destination imagination的缩写,意思是“目的地想象”,是一项国际性的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活动。DI的竞赛形式是给参赛者设置一个“目的地”,由参赛者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设计情节、制作工具、七人一组,共同完成设计的目标。竞赛题解题方案可以是多种多样,要求参赛者的创意要新、奇、特,因此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标准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竞赛要求学生为解题而掌握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自己动手制作各种装置,尽量用废旧物品制作道具、服装,还要根据比赛内容编一个8分钟的短剧,将科技制作和短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比赛通过参与过程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知识遴选能力、时间掌控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整个比赛充分体现了动手动脑相结合、科技与艺术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比赛可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DI竞赛分为:团队挑战和即兴挑战两部分。在竞赛中,参赛队除了完成竞赛长期题和一个短剧表演之外,还必须抽签完成即兴题的比赛。各参赛队根据本队选定的长期题的题意,经过讨论,通过全体队员的努力实现题目要求。由于答案要由各队通过演示、操作和表演做出来,因此,不唯一性和独创性是DI竞赛的特点。由于DI竞赛具有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动脑动手结合、有趣的解题方式、培养集体协作精神等特点,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这一项国际性的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活动,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超过20万名学生参加比赛。如今,DI活动已经辐射到中国各地。
参加DI竞赛,首先要求辅导教师是“全才”、是“多面手”。不仅懂表演、善绘画、动手能力强,还要有“创意”。此外,还要有双“慧眼”,善于发现有才华的学生。我们参加2008年比赛时,准备时间很短,11月接到竞赛题,12月参赛。若是本着“自愿原则”在全年级甚至全校进行动员来选队员已经来不及。情急之中灵机一动,向年级组、班主任教师求助。请他们推荐学生,他们又建议让学生推荐学生,因为同学间的了解胜过教师。然后筛选队员。为了选出满意的队员,和教师沟通前,读懂、明白DI竞赛含义,它是翻译过来的资料,需要花费时间理解含义。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可以和班主任沟通,才会得到帮助。
由于我校是在2001年正式冠名为“首师大附属丽泽中学”,高中部学生生源一般,入学成绩偏低,2009年我校高考本科上线率首次超过了75%,这一成绩得到了丰台区教委通报表彰!我校办学质量在不断上升,而且参加DI竞赛的同学学习成绩不是主要参考值,但是教师经常说的是“其实咱孩子们挺好的,愿意为教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是不谈学习,谈学习就没话”看来,来自教师的学习压力比学生大!高中生面临高考,不谈分数是不可能的。但是来参赛的同学往往是学习成绩处于中游,再努努力就可以上去的,因此教师不乐意这些学生来参赛,唯恐学习成绩下降。我们为参赛选择比较“优秀”、比较“全面”的同学,如班级小干部,而他们承担班级工作多,DI竞赛又要占他(她)的时间,导致孩子为难,我们辅导教师也为难。由于DI竞赛的赛题涉及面很广,要求队员掌握的技能较多。并不要求每个队员样样都会,但对一个队来说,有各种才能的学生越多越好。
学生自己愿意来参加,但处理不好和学习的关系,感到很困惑。读高中,课本知识的学习难度增加,面临的高考是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所以令他们无所适从,甚至不知道怎么办。有一次中午休息时,笔者去班级找某同学商量剧本。这同时,班主任教师、任课教师加上笔者共3名教师同时出现在教室门口找一个孩子,真难为他了。
更难的是来自家长,征得家长同意学生参赛,是对比赛的最大支持,这也是最“难”的事。
“我孩子要上辅导班,都交了1万块钱了,不能参加。”
“参加也行,您这比赛一定会获胜吗?”
面对来自家长的“实惠教育”,我们无奈。家长目的明确,一切为了孩子高考,能为高考增分才会不惜一切。所以说,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设想是好的,想通过比赛来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甚至创出“学校品牌”,现实中难度太大了。如同德育工作,短时间内不见成效。组织比赛也一样,即使一次、两次获胜了也说明不了什么。因此说,艺术教育、校外教育、课外活动教育等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是多么不易。
笔者深知,很多事情,若是你自己本身“求其中,就会位其下”,只有立志高远,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要迎难而上,对于短时间内选出适合的队员组队参赛,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首先,看我们教师自身的潜能有多大!再者,换个角度思考,就当为学生提供一次锻炼的机会,至于结果怎样暂不考虑,准备过程努力去做就是。队员产生了,基本上搭起了“台”。 我们辅导教师立志“做,就要做到更好”,而且把这一信息传递给队员们。下面工作更加细致的准备,如制定竞赛(准备期间)制度、选队长、建联系网(qq群、飞信群)、发家长通知书等。工作做细,才能保证比赛的“戏”顺利唱下去。
1.参赛原则
首先制定准备参赛原则:节约,准时,高效,合作等。附则:准备参赛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立即终止准备。这也符合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原则。我们参加2008年的竞赛题“长途跋涉”,2009年的“露营之旅”,实际上都本着节约环保的理念:如裁缝店里的剩余布头,同学们家人的过时衣物,用于包装的纸箱、纸板,过时的玩具等都是我们的“宝贝”。总之,队员们筹备的热情高涨。
在准备阶段没有特别明确的分工,因为DI竞赛要求是集体智慧的力量,于是剧本讨论阶段、道具准备阶段都是大家齐上手。随着准备比赛的深入进行,看出来哪些同学更有表演才能,这些同学任主要角色。哪些同学善于动手,哪些同学组织能力强,逐一安排角色任务,每个同学在表演时都有事可干,时时提醒大家牢记我们是一个团队,注意团队意识的发挥。
2.剧本
毕竟是第一次辅导学生参赛,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为了明确题意,辅导教师首先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深挖赛题,查资料、购书、核算道具支出、琢磨每个同学适合的角色等。课余花费精力很多,关键是还要有创新。读懂剧本,深刻领会内涵,认真分析才有新发现,这样会给自己莫大的鼓舞。有空闲时间就琢磨解题,这样做才能心中有数,才能给学生启迪。只有教师站在一定高度,才能给队员点拨。我们讨论剧本过程中,有时候某同学一句话就会给他人以智慧的激励,就会引导出其他队员的创新点,就会拓展同学思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时更需要教师多肯定,多鼓励,少否定,少批判。如果某队员“跑题”,教师要用手势、眼神及时制止,尽量避免说话而打击他的积极性。有时某同学一句话就会引领大家确定剧本某个情节,这时更需要教师高瞻远瞩,运筹帷幄。
经过几次修改,不断地否定、再否定,当大家几乎觉得无望时教师的一句话:民族的就是经典的。使大家确定剧本以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重视亲情、友情等为主线,以一个人的成长为4个阶段(幼年、青年、中年、老年)反映剧情变化;工具车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主人公(一号演员)的台词、表演最能体现剧情;主人公的同学、朋友(其他演员)的台词设计,剧本基本确定了,排演过程中再修改,逐步完善,直至令大家满意。
3.道具制作及表演
制作环节是比较耗时的,也是节约原则最充分的体现。主要负责同学除却放学后时间,早晨可以来专业教室准备。教师承诺:只要你们有时间,教师保证到教室。作为组织者,即为严师,纪律上严格要求,生活上要做“后盾”,陪伴也是支持。
多数道具(车外观的变化、场景的改变等需要背景衬托)是泡沫板制作,是质地很轻的装饰板,而且是学校、社区展板用后的旧材质。用量大,后来也购置了一些。我们将旧板材清洗、擦干后用背面,用学校文印室纸张的包装—俗称牛皮纸先裱糊一次。包装纸韧性强,搬运时不易撕裂,增强了板材硬度,而且在它上面再糊白纸,在白纸上作画和剧本场景配合。遇到的困难是板材强度不够,特别是体积较大的道具,如1米长,0.8米宽的道具车,牢固度不够,摆放着还成,稍一挪动,唯恐“散架”。于是用PVC管作支撑架,使之加固。
服装都是旧衣物改做而成,还有“淘换”来的布头—居委会大妈从社区的裁缝店给我们要来的。有时为了使衣服“挺括”,还用牛皮纸做衬里。这“衣服”演员穿着不太舒服,不利于表演。我们的“设计师”赶紧揉、反复揉,使它增强柔韧度。
车的制作由一名同学完成,他对机械制造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学高年级时就会操作小机床、锯床。这也源于家庭的熏陶、父母有意识的培养,他的才艺给全队莫大的激励!创新点是虽然外观看不到小车驱动,但是它的确按照要求可以移动、可以完成比赛规定要求。
美工原料不能省却,花费了一些资金。有同学说:我们已经很节约了。为了效果好,原计划用墙绘、彩绘、墙贴,但是价格太高。利用丙烯颜料价格便宜,利于清洗,效果还好,也不违背参赛原则。擅长绘画的同学特别辛苦,任务量也比较重,但是他特别投入,简直达到忘我境界。
有关参赛风格,同学们请求美术教师帮忙设计队旗、队徽,给队员们很大技术支持。
表演时,由于队员来自不同班级,前面准备阶段似乎“孤立作战”,导致表演时有同学不顾他人,或者有的放不开,不敢演,感觉松散,教师若是不到场就进行不下去。所以教师很长时间充当了队长角色,一个一个的指出如何表演,纠正动作,甚至喊了这个、嚷那个。没有发挥队员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收获小!最后由他们自己举荐队长,效果很好。临近比赛,最后排练阶段。队员们或周六、或周日有课,大家难凑齐,只有平时晚上或下自习后进行排练。在8分钟内完成规定的场景,必须提高单元效率。和物理实验室教师借秒表,精确计算每个场景需要的时间,当时就告诉队员,让他们再次计算自己的动作、精炼语言,做到心中有数。可见,后期的准备阶段是紧张而,充实的。随时间推移,大家越来越熟悉每个场景,到后来,彼此提出表演注意问题,力求更完善。
比赛结果令人振奋:队员们在比赛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智慧与协作,团结与拼搏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得到评委教师高度赞扬,我们两次夺得了高中组第一名的好成绩,而且代表丰台区参加2010年上海举办的竞赛。无论长期题还是即兴题的训练,均得到学校大力支持—物质的、精神的支持。而且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本学期我们每周有一节课时间可以进行训练,为参赛做了充足的准备。
事实证明,参与DI竞赛给了同学们极大自信,我们两位教师时刻鼓励,他们真的越来越好。更深的感悟:校园里最忙的是学生!但是参与竞赛的快乐,带给他人的快乐是最愉快的身心体验。训练过程中看到孩子们认真投入的神情、高度忘我的状态、乐在其中的满足感,这是分数不能给予的!
冬季天黑得早,有一次周五晚上,结束时已经快七点了,等同学都离开位于4层的教室后笔者关灯、锁门。刚才还是热闹的教室,转身是寂静的楼道,而且一片漆黑,尽管楼梯就在这间教室旁边,也无法适应,刚才又过于投入,现在却几乎不敢迈步走路。笔者双手扶着墙,双脚几乎试探着找楼梯。索性闭上眼睛停留一会儿,定了定神儿适应了黑暗环境再离开。还没等再走路,忽然间,听到了学生们的笑声,说话声:老师,我们就在这儿等着您那,怕您害怕……这也是莫大的心灵慰藉啊。
有位队员总是“单独行动”,虽然住校但是中午集合总迟到。问他迟到原因,说:我出去吃饭了。食堂的饭菜太难为我的胃了。为此,家长也担心他的健康,但是控制不了。自从参加“DI竞赛”后,他动手能力特别强的特长得到发挥,做出的小车有模有样,得到队员、教师赞赏时,我们为他鼓掌。激励是最好的教育,这也是他的收获。他后来主动去食堂办了就餐卡,“准时”原则的最好执行者,后来自己加班加点地干,甚至教师劝其离开专业教室他才会走。
参赛队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如组队的困难如何克服、剧本的确定、时间的利用、演员服装的舞台效果、车的实际应用效果、材质的选择、队员的配合等,需要今后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期待今后有更大的收获!
[1] 陈伟新.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的训练和赛题[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 张启建.主体性—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J].北京教育:普教板,2000,2
稿件编号:P1101049
刘海雅,本科,中教一级。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