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春兰,耿鑫,曹海燕,张毅,孙艳华,吴乃利
天津医科大学:1化学教研室;2生物化学教研室;3教务处,天津300070
高校是一种与社会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是一种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三项主要职能。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历史舞台上,高等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的责任不仅仅是把学生招进来送出去,它还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为此,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适应本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政府即将启动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最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1]。其中,科研素质的培养是重中之重[2]。
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生的摇篮,学生毕业后,走上的工作岗位是针对生命现象的研究,是治病救人,这些迫切需要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水平的科研素养。因而,在各类高等教育中,其科研素质的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该文针对我国医学院校目前的培养现状,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在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高等教育模式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医学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是将高中毕业生向成人、医师培养的一个具体的过程。如何在本科阶段更好地进行科研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其毕业后,能更好地应对社会关于医疗服务的需要,尽早投入到科研和工作当中,是医学院校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也是医学院校高等教育现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科教育是把优秀的本科生向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的一个初始过程,也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础。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本科教育支撑的,本科教育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是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的标志。学生只有在本科阶段掌握了宽厚的基础知识,受到了良好的科研训练,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培养出创新思维,才有可能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研究中脱颖而出[3-4]。
国内有些大学已经开始改革博士生招生办法,英语成绩和专业成绩不再是博士生录取的刚性条件,而科研素质将成为招收博士生的首要标准。强调考生是否具备科研的基本素质,其中包括:考生是否从事过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是否发表过科研论文,以及有无获奖等情况。一流的本科教育是建设一流研究生院,培养高素质、具有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硕士、博士人才的基础条件。
目前中国医学院校本科阶段,低年级段(1-3年级)以基础课程学习为主,高年级段(4-5年级)以临床课程和临床见习、实习为主,总体上课业任务较重。教学模式仍然沿袭传统的课堂理论课讲授模式,再辅以一定比例的实验课。课外,还有一部分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利用课余时间组成课题小组,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根据我国医学院校本科阶段科研素质培养的现状,总结出以下特点。
我国医学院校学生生源主要来自高中应届毕业生。因而,虽然是进入了本科阶段,但其实还是刚刚高中毕业不久的学生,尤其是本科低学年段,对于高等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还很欠缺,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还很苍白,需要从最基础的方面做起,逐步培养,向研究方向引导。
本科阶段基础课学习的任务较重,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完成规定课程内容的学习。因而,科研素质的培养必须要与正常的教学安排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课时,贯穿于正常的教学任务当中。在高校紧缩课时与缩减教学经费的现状面前,尽量不增加课时。
完整的科研课题的设计与实现,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对于低学年段的学生来讲,由于其理工基础还很欠缺,实际动手能力还很薄弱,科研模式尚未在思想中形成,因而在进行科研实践的过程中,显得困难很多。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根据课题的具体需要,提前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手把手地传授各种实验技巧。提前的介入可使学生因看到实际科研的需要,会在今后学习相应的课程知识时更加认真。
由于本科生担负繁重的基础课程的学习任务,使得业余从事科研的时间很有限,更多的是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相对研究生而言,显得时间紧迫。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完成科研设计,做好实验,这需要指导教师帮助其仔细设计好实验内容,特别是大量的查阅资料和设计工作,需要指导教师帮其完成。
以往的理论课教学,教师通常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注意点多为如何把基本原理讲解清楚,而往往忽略介绍基础知识在实际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或者只是简单笼统的一提,而学生们因为没有接触过实际的科研工作,根本体会不到理论知识在实际科研中的指导作用,因而理论课知识学起来是盲目的和被动的,欠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问题式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提出,是指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改革理论课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不仅要立足书本,更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联系科研实际,使学生建立理论指导科研的正确思维模式,在理论课教学当中,融入科研意识的培养。
如:我们尝试在《分析化学》这门理论课的讲解过程中,随着每一种分析原理和分析方法的讲解,都相应地介绍1-2篇相关的科研文献内容,并拿出一定的课时进行分析,再要求学生课下查阅一篇相应的科研文献,使学生从中了解到该分析方法在医学科研前沿当中的实际应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改进,既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理论课的重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得到提高,因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而且,学生通过对整个文章的研读,也直接学习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技巧与方法,其附带的效应是增强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使本科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阶段就接触到科技文献的检索,对将来从事科研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在我国,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实验课教学占总学时的40%-50%,这是直接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良好机会,应从各个环节加以重视和要求。在每次实验课上,教师应注意具体实验原理的讲解和规范的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除此之外,良好的科研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今后从事好科研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忽视。
例如:从对实验预习的要求这一角度来讲,预习报告的书写应是对实验内容设计思路的一次初步体会。一个完整的实验内容也可以说是一次小型的科研过程,只不过是前人经过了大量的摸索,才成为现在的经典。只有在预习过程中用心去体会,才能理解其中的精髓。但学生往往意识不到,甚至很多学生只是将实验内容一字不漏地抄在预习报告上,难以达到理想的预习目的。如果教师能就一两个经典实验内容的预习,从方法上加以点拨,其对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另外,从实验课内容设置上来讲,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多尝试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意义。综合性实验通常是将教学大纲要求的某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有机地综合在某一个实验当中,来达到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实验目的。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对实验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设计性实验则是学生对已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的一个综合性的运用,是对学生综合实验素质的一种良好的训练。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都是学生按照实验教材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每位学生的操作都是同样的,没有区别和变化。研究型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提出,是指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模拟科研的一般过程,使学生通过一次普通的实验课,了解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过程和科学研究的设计思路。
例如:在一年级的《医用化学实验》课上,开设《纸色谱法分离氨基酸》这个典型的色谱实验内容时,以前实验都是按照书上规定的比例进行配制,这样做是让学生学习到色谱分离的知识。但由于条件单一,往往流于形式,学生记忆不深刻,体会不到前人对实验条件的摸索,以及科研思维模式的建立。
现在尝试研究型实验课教学模式,是在一个实验班的课时内,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选择不同的流动相配制比例,观察实验现象的区别,总结实验结论,使学生了解最佳反应条件是如何确定的。研究型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科研素养培养融入到正常的教学环节当中,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在保证课业学习的基础上,开放实验室作为“第二课堂”,开展大学生课外科研小组活动,吸纳少部分学有余力的本科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无疑是对本科生科研素质的更加直接的培养[9]。
在实际实行过程中,由于本科生的基础课学习任务较重,在组织其参与科研工作时,应考虑为其选择研究周期短、经费需求少、研究结论预见性强的题材,协调好学习与科研的关系,合理进行安排,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研究工作,以科研带动理论课学习[10]。
经过从查阅文献资料,到选题申报立项、设计研究步骤、实施研究内容、撰写论文和结题报告等一系列环节和步骤的实践,能使学生学到许多单纯课堂教学学不到的东西,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思维意识,使学生的科研素养得到极大的提高,使得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得以脱颖而出,为其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由中国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等,对这部分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科研素质的培养应是多方面的。未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离不开根植于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应用。医学院校本科教育阶段科研素质的培养,在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的医学高等教育必将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不断改革传统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科技发展的新形式,使医学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履行并完善它的历史使命。
[1]袁贵仁.携手同行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主旨演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6-8
[2]胡修周.医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9,32(5):365-367
[3]王强,周刚,王海楼,等.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地位与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2):4-6
[4]汪劲松,张文雪,汪蕙,等.探索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提升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10-12
[5]薛春兰,吕伟,姜炜,等.试论化学综合性实验的设计理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88-89
[6]潘燕霞,余涓,焦海霞.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教学策略[J].医学教育探索,2008,7(7):758-759
[7]鲁映青,孙利军,王卫平.构建当代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47-49
[8]胡永秀,何秀娟.医学本科生基础教学阶段开展科研活动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8,7(2):118-119
[9]张作鹏.梁子敬.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调研及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4):139-140
[10]李巧稚,阿仙姑·哈斯木,马红,等.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培训中的问题和对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2):1162-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