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教学现状和对策

2011-02-20 03:22刘震宏
中学语文 2011年3期
关键词:诗意诗歌情感

刘震宏

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的长河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灿烂的篇章。“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的教化作用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在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尤其是古典诗词的教学时,效果很不理想。问题出在何处呢?

现状一:我们的感情变得粗糙迟钝,缺少敏感而细腻的心灵。

古人似乎比现代人更敏感,情感更细腻。为什么呢?这可能和我们的祖先隶属农耕民族有关。一个人可以一生不出县城而照样生活得很充实,一位盲人照样可以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接触的事物单调而纯粹。因此,月缺月圆、四季更替、生离死别等人生习常事物在他们眼中就显得更为清晰而重要。交通的闭塞、通讯的迟缓、人生的短暂,许多变数而以渺小如人类所无法把握的巨大时空啊。

现代化,使塑造情感的离别相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电话、短信、QQ、;汽车、火车、轮船、飞机。通讯工具一应俱全,交通工具应有尽有。正如广告词所言“随时随地,我们就在一起。”在如今地球也变成村子时,让我们的孩子怎么来体会离别?体会相思?家书能抵万金吗?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吗?如果有,那也只是“为赋新诗强说愁”!50后、60后或许还可以对一些古诗的意境有切身的体会,80后、90后恐怕读来有些云里雾里了吧。

现状二:我们的性格变得浮躁奢靡,缺少深沉而蕴藉的品位

现在的学生因教育制度的缺憾已经变成读书答卷的机器了,而他们有限的时空又被社会上、网络上形形色色的诱惑所占据。古代社会,人们更加强调天人合一,强调和自然和谐。在自然观照下,情感世界更加蕴藉,人生境界更加高远。但是,我们现在却一天天疏离自然,读书写文章往往只是在钢筋混凝土里无病呻吟。我们的孩子既无心停下脚步慢慢欣赏身边的风景,也无暇品味一本文学名著乃至一首小小的诗。灯红酒绿五光十色的感官刺激,珠玑罗绮竞逐豪奢的视觉冲突,人心不古物欲膨胀的心理诉求……击溃了明月、锦瑟、玉簟、红豆、兰舟、长亭等古人感情的载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浓浓的母爱,融化在一针一线之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深深的思念,体现在痴痴的想象之中。固然,现在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已不复有兄弟之称,即使对于处于温饱水平以下的孩子来讲,也应该衣食无忧,也不需母亲一针一线来缝补破旧衣衫了吧?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有谁闲来翻开?有谁涵咏深味?不断更新的网络游戏,不断推出的文化快餐,让学生接应不暇,朝三暮四。他们在满足于外在刺激的同时,却慢慢降低了自己人生的品位。匆匆脚步,带走了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快节奏的生活,让他们失去了悠闲和浪漫,变得浮躁而奢靡。随着与自然怀抱越来越远,诗意的生活,距离他们越来越遥远!

现状三:我们的目的往往急功近利,缺少纯粹精神愉悦追求的渴望

读唐诗宋词做什么?应付中考高考。这是大部分师生的心里话。

诚然,中高考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是迫使师生阅读诗歌的一个有效途径,但这只是治表而不是治本。老师功利地教,学生功利地学。由于缺少知识储备,缺少深层领悟的情感载体,学生就不能做到对诗歌整体把握。我们既无深层次的内容的理解,遑论审美愉悦。因此一首美丽深刻的诗,老师在教时往往把它肢解成一个个迎合中考高考试题样式的“得分点”,弄得支离破碎;学生在学时也只是把它看做和数理化一样枯燥乏味令人痛苦生厌的一道道题目。颇具讽刺意义的是,一些老师对学生开小灶,每堂课都利用时间让学生训练一首,希望考试时有所突破,可是结果却和没有开小灶的班级一个样,学生得分率依然很低。

面对诗歌教学的如此现状,我们应该拿出何种对策呢?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喜欢诗歌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怎样培养兴趣呢?朱光潜先生说,“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又说,“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要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课外诗,以多读多背为荣,以不读不背为俗。构建爱诗、读诗、写诗的班级小环境。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要精读和多读。这里有许多方法可以操作。比如,举行诗歌朗读背诵写作比赛,成立诗歌研究性学习小组等等。接触诗歌多了,自然鉴赏水平就高了。

其次,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让学生明白,只有热爱诗歌,才能养成高雅纯正的文学趣味,才能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要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打磨学生细腻敏感的情感载体,熏染学生的灵智之思。我以为,向学生介绍基础美学知识还是必要的。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什么生活是优雅的诗意的生活,什么生活是粗俗的低级的本能。朱光潜先生强调“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情趣化”。读诗、鉴赏诗就是一种情趣的活动,是一种高雅的享受。月缺月圆,花开花落,固然是自然之常理,但是,作为敏感而多情的我们,却应该从中获得几多诗意的忧郁、甜蜜的苦痛、恒远的禅悟。如果能够在审美教育上做出一些文章,我想,对学生而言,不仅只是提高了他们的鉴赏水平,而且应该会受益终身。

第三,我们要尽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夯实学生理解鉴赏诗歌的基础。

补充有关诗歌的创作背景材料很重要,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感性的第一手资料。如介绍诗人生平趣闻逸事,所处的时代背景等等,以此来积蓄学生理解诗歌的知识和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读诗好比探险,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自己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知人论世,学生对诗人生平了解得多了,对诗人所处时代了解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有兴趣去“探险”、去“猎奇”。其实,在这方面学生有着无穷的潜力和浓郁的兴趣,他们完全可以也非常愿意利用网络资源,找到所需要的任何材料,以供上课时作为同学之间的交流。

我想,只要我们做到以上几点,再来谈具体的诗歌鉴赏,应该是水到渠成之事了。所要强调的是,在具体教授诗歌时,我们应颠覆传统课堂模式,改变授课方式方法,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探究创造精神,充分调动学生鉴赏诗歌的积极性。要万分小心地呵护学生热爱诗歌的兴趣萌芽,切忌简单化和功利性。同时,我们要充满诗情地去教诗,用美丽的图案(课件)、乐曲、语言、故事去熏陶感染孩子,用美丽的情感对学生潜移默化。教育孩子去追求诗意的生活,让诗歌走进他们的学习,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有美丽的诗,有燃烧的情,就有绚烂的梦,梦想和激情就一定会伴随我们一路诗意的前行。

猜你喜欢
诗意诗歌情感
诗歌不除外
诗意地栖居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冬日浪漫
情感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歌岛·八面来风
被耽搁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