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深度合作办学长效机制的思考

2011-02-20 02:33胡大威
职教通讯 2011年16期
关键词:办学校企院校

胡大威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深度合作办学长效机制的思考

胡大威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成效还不大。通过深入分析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深度合作办学长效机制的基本思路。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这既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近年来,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已基本统一,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现状

高职校企合作比较典型的模式大体上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产学合作模式、“双向生”人才培养模式和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等。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为例,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是产学合作的典型模式。博彦科技集团为了适应公司业务大规模拓展对软件测试和软件外包人才的需要,主动前来与学院洽谈合作定制培养事宜,双方确定开设“博彦软件测试班”,采用订单培养方式培养软件测试工程师。

(二)课程置换

所谓课程置换是指将职业院校现有课程体系中的某些课程,全部或部分地替换为企业急需的特定技术方向的课程。如学院于2005年9月与Ultrawise IBM教育学院合作,将其人才培育项目(院校合作)课程体系中的l0门核心专业课程,置换到武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培养软件测试专业人才。

(三)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根据学校提出的计划和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如学院于2008及2009年分别送学生到IBM教育学院位于无锡和成都软件园的软件实训基地进行软件开发综合实训,以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四)合作成立培训中心模式

针对一些新兴行业或者特定企业急需大量的专业人员,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成立培训中心,企业投入设备和资金,高职院校则出师资、校舍及其他无形资产,双方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共同承担与分享办学的收益与风险。如学院与泰和科技企业集团合作,由泰和在学院内投入OA设备,帮助学校建设标准化OA数码设备教学和实习基地。学院提供场地和基础设施,培养方式为前三个月在学院的实训基地训练,后三个月下到企业各服务站实际操作,然后由泰和科技企业集团直接考核录用。

(五)项目切入

学院与武汉力德系统工程公司合作,由企业建设3~5个涵盖楼宇自动化控制、安防监控、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等全真实训室、提供来自行业的全真项目案例和资深项目经理指导,学院提供场地,选拔学生作为企业项目工程队并联合推出校企合作特色项目“IT智能楼字职业人才”培养计划。

此外,还有自主开展模式,即依托专业自主开发或与企业联合开发产品而建立的校办企业;成立由来自企业的技术专家与高校学术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模式。

二、影响校企合作办学成效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实际开展的情况看,大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成效还不大,表现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由于实习影响生产,所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未能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将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场所的层面上;大多数合作是小规模的、短期的、松散的、不规范、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的,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良性运行机制难以建立。有些高职院校虽然通过协议等方式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合作中双方往往不能完全履行各自责任和义务。另外,国家政策的倾斜不够,承担实习任务的企业没有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

(二)原因分析

第一,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导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但目前对校企合作缺乏配套的介入政策,如校企合作准则、指导手册、对企业的奖励等法律、制度、计划和监控措施等,未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包括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利益机制以及情感机制在内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潜在、长远利益,与企业当前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存在着一定距离。

第二,校企之间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企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存在冲突,校企深度合作的动力、能力、制度、模式和合作五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企业生产经营是以盈利为目的,讲究的是经济效益,追求的是高额的利润回报;而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两者工作的目标和侧重点是不同的。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目的主要是获得学校的技术与人才资源,而目前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很难获得与其期望一致的实际经济效益,企业主要是把学校作为紧缺人才的救急性和临时性来源(如前文提到的泰和项目),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较少。

第三,作为校企合作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自身的产学研能力欠缺。纵观国内在校企合作方面比较成功的学校,大多是因为其有不少教师能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为企业创造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学校与企业形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目前高职院校大多由过去的中专改制而成,师资水平不高,缺乏较强的科研能力,对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等帮助不大。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多数专业培养的人才缺乏特色,与企业需求尚有较大差距,无法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连接。此外,许多高职院校在理念上仅将校企合作停留在诸如学生有实习场地之类的“结果”层面,而不是更关注合作培养“过程”的合作,学校和企业双方都没有认识到深度合作的重要性。

第四,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责任心、团队意识等综合职业素质达不到企业要求,给企业生产与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

三、构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深度合作办学长效机制的基本思路

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如德国)的经验表明,互惠互利的利益机制是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中最主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大主体之间构成的互为资源要素供求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政府需要发展区域经济、增加税收和扩大就业;企业需要学校提供优质的、及时的人力资源支持;学校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持和扩大办学规模、推进学生就业;学生需要成才和就业。以上四方在实现自身价值目标过程中为其他主体提供服务,互相之间利益不同,却可以互惠互补。

校企深度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发展的需要订单培养人才和确定科研攻关方向;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为课堂教学提供实习场所和教学项目案例,双方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生产—科研”三位一体。这种合作不仅是“结果”的合作,更是“过程”的合作。笔者认为只有找到四方利益的共同点,才有助于构建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实现四方共赢。

(一)政府应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校企合作制度化建设

应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法”,促进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和企业共同参与办高职,探索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以及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及合作发展,明确各自的职责与权益,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运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机制建立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的深度合作。比如苏州、无锡等地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本地软件企业招收当地软件园培训的软件程序员,企业每招收一名毕业生政府就给企业1万多元的奖励,这样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用人的积极性,促进了软件企业的规模化发展,相应地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和促进了就业。

(二)高职院校首先应增强自身的产学研能力,强化服务意识

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给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目前,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不具备直接服务企业的能力。因此,应通过内培外引和专兼结合,建设一支满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要求的“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不断提高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及员工培训等方面服务能力。只有这样,校企之间的利益机制才有可能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也才有可能更牢固、更长远。

针对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专业和专业方向设置要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贴行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保专业设置的新、精、专,缓解学校办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按照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细分及岗位职业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

改革评价方法。改进质量评价标准,加强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人才评估标准,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活动,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以及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核心指标。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以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在建设好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利用企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开设实习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使学生尽早实现角色转变。

(三)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重点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

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规格、规模及时间等方面存在的多样性与差异性,高职院校要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互利互惠的结合点,根据具体情况,推行切实可行的多样化培养模式,如订单培养、合作办专业和合作办班等形式,以满足企业和行业的不同需求。

如前述的“武职博彦软件测试班”,办班的基本思路是校企签订后置订单培养协议,成立双方共同参与的领导机构,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体系,将企业岗前培训内容融入进来,双方师资全过程共同培养和管理。整个学习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前4学期)是要完成基础课和主要专业课的学习。第4学期后,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自愿签订用人协议。第二阶段(第5、6学期)是订单强化培养阶段,其中第五学期订单学生结合实际项目重点开展职业技能训练,第六学期直接进入订单企业顶岗实习并结合企业实际课题完成毕业设计。其基本特征是“校企融合、共建共管、后置订单、为区域经济服务”。

(四)组建并完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

采用订单培养一个比较大的困扰是任何保证有能成班的订单规模,毕竟惠普和博彦这样一年需求动辄数百人的企业并不是很多,大量的人才需求来自中小企业。笔者建议可以通过成立政府、学校及企业三方,共同组成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在学校和中小企业之间搭建桥梁。这个集团一定要有政府有关部门参加,以保证公信力,它负责收集汇总企业人才需求。同时,职业教育集团也可以作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各学校可通过它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生产难题,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343)

胡大威,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技术和信息安全。

G710

A

1674-7747(2011)16-0065-03

[责任编辑 李 漪]

猜你喜欢
办学校企院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