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昌丽 刘陈姣
■责编 韩树杰 Tel:010-68345891 E-mail:hrdhsj@126.com
后金融危机时期,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增加,“招工难”与“求职难”并存,农民工就业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贵阳既是农民工“输出地”,又是“输入地”,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经历了从“民工慌”到“民工荒”的急剧变化。认真研究和分析后金融危机时期农民工就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人口情况。贵阳市2009年末总人口367.08万人,从业人员总量229.07万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116.66万人,城镇从业人口112.41万人,单位从业人员66.25万人。全市外来劳动力有约64万人,其中11万人属市内流动。
2.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贵阳市2009年末实际调查农村从业人员96.92万人(以户籍人口计)。农村劳动力以16—50周岁的为主,占85.71%。其中16—35周岁的占43.73%,这个年龄段的正是“80后”和“90后”人员。贵阳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以初中和小学为主,占94%以上,初中占60%以上。说明贵阳市农村劳动力在年龄上处于优势,但文化素质偏低。
贵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4.93万人,其中外出务工的为14.49万人,占41.48%;市内转移就业8.16万人,占23.36%;自主创业的1.75万人,占5.01%;亦工亦农的有10.53万人,占30.15%。跨省就业只占就业总量近3成,说明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劳动报酬与劳动者的预期有差距,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
1.转移就业的行业分布。跨地区转移就业主要从事加工业和服务业,就近转移就业主要从事餐饮服务业、建筑业、加工业、运输业、物业管理和物流业,就地转移就业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业、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占45.5%。
2.跨区域转移(劳务输出)情况。贵阳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就业(输出)的地域,由早期的以珠三角为主逐步转向以长三角为主,依次是闽东南地区、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从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情况来看,主要的去向是浙江、广东、福建、江苏、上海、北京六个省市,占89%。
1.贵阳市农民工来源情况。进入贵阳市就业的农民工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建筑业、小商品批发零售业、药业加工等,其中来自省内的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建筑、服务、加工等行业,四川、湖南籍的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建筑、服务业和零售业,浙江籍的农民工主要从事批发零售、物流商贸等。
2.农民工结构情况。根据贵阳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的调查,从性别结构看,男性占54.1%,女性占45.9%;从文化程度看,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72.8%,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24.4%,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2.8%,外来农民工整体文化程度较低;从在贵阳居住的时间看,在一个月以下的占1.8%,一个月至一年的占10.8%,一年以上的占87.4%。
3.农民工行业分布情况。建筑行业约20余万人;煤炭行业约2万人左右;工业、餐饮业、商业等其他行业约5万人左右,其他行业的从业农民工约10余万人。他们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择业面窄,工作岗位主要集中在建筑、采矿、搬运等苦、脏、累、危险的岗位。建筑、采矿、工业以男性农民工为主,餐饮业、商业以女性农民工为主。
(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一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使单位GDP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二是产业升级带来用工需求与农民工技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三是贵阳市承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还有距离。
(二)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限制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能力。一是贵阳市的经济总量小,对就业的拉动不足。二是城市发展规模不够大,到目前为止依然是“大城市大农村”格局,三县一市城镇化率较低,中心城区发展空间趋于极限,金阳新区需要产业拉动,郊区二三产业没有形成特色产业。三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收入差异对就业的影响。四是公共管理水平还不能适应大量农民工融入。
(三)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制约农民工就地转移。一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老城区早己达到饱和状态,城市地域扩大成本增高,连接卫星城和中心镇的道路不仅建设难度大,而且投入大。二是受产业布局的影响,商业、酒店餐饮服务、交通运输、金融等行业主要集中在两城区,机械加工和铝工业集中在小河区和白云区,药业集中在乌当区和修文县,磷化工集中在息峰县和开阳县,清镇市以煤炭为主,且二产规模小,附加值低,产业链也相对较短。
(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一是全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区域分割影响农民工有序转移。二是公共就业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客观存在所站两级工作人员不足,工作经费紧,工作人员文化程度偏低。三是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够降低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民办的职介机构和劳务派遣公司屈指可数,公共就业经办机构的压力比较大。四是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影响技能水平的提升,降低农民工参与市场就业竞争力。
(五)“半城市化”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进退两难。一是农民工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城镇职工。二是对待“农转非”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想融入城镇,而城中村或城市周边的农民工以及年龄较大的农民工不愿转,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城镇化进程。三是农民工子女入学易,但接受优质教育难,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只能进入条件和教学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四是农民工住房问题己成为融入城市的“瓶颈”。五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特殊性已成为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六是结构性“招工难”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一)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以产业跨区域转移减轻农民工跨区域转移的压力。一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二是一举多得,主动承接后金融危机时期产业跨区域转移,充分发挥本地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积极做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三是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生态产业,推进旅游业、文化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会展业、装备制造业、现代药业、特色食品产业,按照循环经济模式提升资源型产业;以城郊特色农业,都市特色农业为重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四是紧扣产业规划,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
(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拓宽就业空间,实现农民工就近转移就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就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因此,要在体制上解决二元社会分割状态,使他们进得来;在政策上解决农民工享受城市居民同等权益问题,使他们站得住;在感情上、心理上给予慰藉,要避免形成对立,更不能形成新的城市二元结构或国家现代化大城市边缘化的“贫民窟”现象。因此,一要突出重点,围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拓展城市空间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总体构想,依托“三环十六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功能区域的定位,全方位拓展贵阳市城市空间。二要合理布局,加速卫星城市和小城镇建设。要按照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理念,围绕适宜居住、适宜创业、适宜旅游的目标,加速卫星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三要加强引导,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对失地农民要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要在给予征地经济补偿的同时,引导他们参加社会保险,提供社会保障;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督促企业吸纳安置被征地农民就业;要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安置有就业愿望的被征地困难农民实现就业;要鼓励和引导被征地农民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三)完善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和服务体系,鼓励返乡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一要加快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整合并发挥主渠道作用。二要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提升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要在办公条件、计算机管理系统、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等方面下力气。三要抓住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契机,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一要发挥中心城市幅射带动效应,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延长产业链,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工程。二要围绕国家强农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三要结合旅游产业发展,以乡村游和农家乐为切入点,全面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和农家乐餐饮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养身服务,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五)整合培训资源,加大中长期技能培训力度,实现农民工就业由“生存型就业”向“发展型就业”转变。一要发挥农口职能部门作用,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农民工返乡创业80%以上是种植业和养殖业,要切实发挥“雨露培训计划”的作用,开展农业技能培训,特别是新兴农业和特色农业培训。二要发挥科技信息部门作用,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农民工创业就业要运用信息技术、要依靠信息技术,科技部门应发挥好“星火科技培训计划”的作用。三要发挥人社教育部门作用,开展非农技能培训,充分用足、用活、用好“特别培训计划”、“阳光培训计划”政策,突出农村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工的非农技能培训。要着力打造清镇市职业技术教育园区,有效整合资源,有序开展针对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四要发挥用人单位作用,开展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用人单位要充分利用农民工相对集中,便于组织管理的优势,抓住目前国家技能培训补贴政策,配合相关部门大力开展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工作。
(六)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实现农民工就业由单一的追欠维权向依法依规维权长效机制转变。一要坚持依法行政,逐步改变“选择性执法”现象。重点突出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费交纳、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的维权,防止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时间上的短期行为、对象上的个别行为、处理上的从宽行为、效果上的表面行为。二要积极探索和推进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模式,保证就近就快维权。三要逐步扩大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覆盖范围,全面维护农民工权益。四要尊重农民工意愿,努力保障农民工有尊严就业,要从平等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规范用工行为、人性化管理和丰富文化生活入手。
(七)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功能,实现农民工有序转移就业和后续跟踪服务。一要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作用,夯实基础工作,按照场地、设备、经费、编制、工作“五个到位”和机构名称、经费渠道、人员编制、工作职能、运行流程、工作人员培训“六个统一”的要求,建设“横到边、纵到底”的覆盖全市城乡的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并发挥作用,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动态管理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工、外来农民工和用人单位用工信息基础台帐,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二要发挥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作用,提供就近服务,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的原则,实现全市就业信息系统计算机联网运行。三要发挥城际间劳务合作平台作用,加强与沿海经济发达的劳务输入地城市间的合作,提供农民工转移后续服务。
(八)逐步消除政策障碍,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创造条件。一要探索以推行居住证制度为过渡的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统筹平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二要逐步建立完善相对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要通过西部地方经济发展和中央财政支出向西部倾斜缩小东西部收入差距;要从政策上限制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问题;要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差异;要从制度建设和加强劳动监察两方面入手,确保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要建立熟练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收入调增机制。三要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学质量。四要加大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度改革力度,应按照“因地制宜,满足基本居住需要;市级统筹,区县落实;政策扶持,用工单位负责”的基本原则,多措并举,切实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五要积极推进农民工公民权益的平等,农民工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应按居住证登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培训服务;要抓住贵阳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契机,营造为农民工创业就业提供支持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富于科学性、富于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使他们在企业里找到归属感;要尊重他们的劳动,肯定他们的作用,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1.蔡昉:《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2.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王瓯翔:《当前经济危机下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载《决策咨询通讯》,2009年第1期。
4.杨云善、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载《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文库》,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李珂、高晓巍:《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载《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