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凤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学)
现代教育技术因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多媒体技术广泛引入课堂,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让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笔者也曾尝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探索两者最佳的整合状态,也曾听过许多这方面的公开课,但总觉得,由于我们的把握不准,导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常常会步入误区,大大妨碍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现选几例进行透视。
1.在教《“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欣赏电影《坦泰尼克号》沉船的画面。看完后,要求学生回答: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有些学生的回答较精彩、感人,教师先后打出字幕。大致的词语有惊慌失措、拥挤、逃生……可偏偏没有回答到老师事先准备好的“沉着”“冷静”这两个词语。此时,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同学们再想想看,还可以用其他词语概括吗?”学生这时偏偏没有回应。于是,老师继续播放课件:“谢谢大家刚才的回答,可我认为,还可以用沉着、冷静来概括刚才看到的画面上人物的行为。”这样,教师用生硬的方法打出了字幕。
2.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课时,教师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手段,展现出学生无法亲临观察的沙漠风景,学生被教师制作的课件带到了千里之遥的沙漠,观看“海市蜃楼”光怪陆离的现象,听到了腾格里沙漠“鸣沙”的声音,还欣赏到了与沙漠有关的动画片。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看完录像后,再阅读课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3.教《愚公移山》时,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一段动画片断,然后请大家针对愚公移山的行为发表看法。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大致的看法是:大多学生认为愚公移山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精神可嘉;他的目光长远,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勇气。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欣赏愚公移山的行为,认为他耗尽了很多人力、物力,不知变通。教师请大家统一意见,否定了少数学生的说法。
教学活动是借助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多媒体成为教育的重要工具。它提供了友好的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它储存了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信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它还以超文本、超媒体和超链接的方式组织信息,有利于学生获取大量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能力。但是不是每节课一定要用它呢?笔者认为,在选择或使用何种教学媒体时,须按照教学目的、教材的性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语文基础合理选用教学媒体,切忌盲目跟从,不能让语文教学因为电教手段的丰富多彩而无所适从甚至被牵制。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花了大量时间精心构思,并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营造出了极好的视听效果。但是由于在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把握不够,不但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反而产生了副作用:1.固定的教学程序限制课堂教学的发展。例一中教师设计的课件按照个人的思路和一定的程序在课堂上一一呈现出来,殊不知,如果按课件设计的程序一步一步地进行,势必限制语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使充满着活力和创造性的语文课变得单调而乏味。2.滥用图像,削弱了学生的想象力。尽管例二中的课件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想象力。语文学习主要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这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细致的体验和理解,并通过阅读想象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如果用看图像代替了对语言文字的想象,就等于放弃了对语言文字的学习。3.否定学生思考的结果,挫伤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例三中学生对愚公移山行为的看法是不一致的,他们的思维是开阔了,而教师强行统一说法,让有与众不同见解的学生非常失望,他们的积极性也势必受到挫伤。
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媒体密切相关。但现代教育技术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鉴于此,我们主张在用好传统教学媒体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当用则用,不可多用,积极促进各种教学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充分考虑各种教育媒体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衡量使用价值,实现教学过程的整合与最优化。
1.关注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现在我们主张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但并不是说课上运用了它,这节课就是好课,就是“整合”。无论何种教学媒体,都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使用媒体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一种媒体使用与否差别不大,抑或投入远远高于产出,那就不宜选用。施兰姆公式为我们提供了如何选择或使用媒体的标尺:媒体选择的几率 =媒体产生的功率/需要付出的代价。上述案例中,教师费了大量的精力制作动画课件,这样的课确实生动有趣,学生上课积极性也较高,可有没有达到预想的好效果呢?教师对媒体的选择与使用效益关注程度不够,殊不知所选媒体产生的“功效”与教师所付出的“代价”之比较小。因此,教师要树立效益观念,关注媒体使用的效益。在备课时,我们可利用网络搜寻他人开发的现成课件,看是否可以为己所用,提高自己的有效劳动;教师可否引导学生现场用语言创设绘声绘色的情景,引导学生去想象,把语言文字描述的情景通过想象再现出来;可否利用插图、挂图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等。学生也要广泛猎取信息,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并参与资源建设。二者有机结合,而且在结合中又充满多内容、多层次的合作,这样才会有利于“整合”,取得较好的效果。
2.使用得当,凸显现代教育媒体优势。恰当使用现代教育媒体,固然能营造出良好的视听效果,但要恰当地使用,首先必须了解它们的特性。比如,了解录音机、投影仪、计算机等的表现力、重现力、参与性、受控性等,然后再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整合”起来,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听觉、视觉,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其次,制作的课件必须要有极强的开放性,否则很难应对课堂中鲜活的学情。所谓课件的开放性,就是指使用课件时可以从其中任何一个地方切入并相互关联,很好地适应教学的实际情况。再者,教学时使用的课件也要讲究灵活,要注意学情与自己的课前预设是否一致,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有取舍。案例一和案例三的课件就缺乏开放性。由于教师对教学的预测不够充分,没有考虑到学生多角度的想法,更没有考虑到课件应对学生思维结果具有“兼容性”,导致教学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为此,课件设计要突破封闭固定的程序,形成开放的、具有多种发展方向的生成型或智能型程序。教师制作课件时,应尽可能预设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多种可能性,随机调整教学,以适应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成为利用课件的主人,创造性地利用课件,随时修改、调整和增删课件内容,使教学按照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而不是按照课件的程序发展。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新装”,我们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反思,要走出误区,找准中学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契合点,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褪下新装,洗净铅华,还语文课堂真实的面目。
参考资料:
1.朱瑛《警惕:无效合作》,《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第 11期。
2.《语文课堂教学负面嬗变透视》,《语文教学之友》2004年第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