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就业率高稳定性低的原因与对策

2011-02-19 21:10:29
职教通讯 2011年2期
关键词:就业率职业指导毕业生

乔 莉

(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苏州 215400)

中职学生就业率高稳定性低的原因与对策

乔 莉

(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苏州 215400)

近年来中职毕业生就业率高但工作稳定性低。本文在剖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解决中职毕业生就业稳定性问题,提高就业质量,提供新思路。

中职生;就业;稳定性;职业指导

当今就业问题是各级各类学校所关注的焦点。目前,大学生、研究生找工作难已成了不争的事实。相比之下,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却因为就业岗位定位比较低,专业实践能力相对较强,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反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光明日报》日前披露,与目前大学生、研究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专生的就业率逐年上升,九成以上中专生不愁找不到工作。从笔者所在学校近几年的就业统计来看,2004年以来的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之所以中职学校有如此好的就业形势,关键在于中职教育面向市场,有很明确的市场定向,有针对性的招生,这就为中职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谋求了生存空间。

但是,另一调查结果却又显示,中职生就业率高,稳定性却低,就业质量不高。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回访显示,从2006年7月到2008年6月两年间,902名毕业生中,已有432名毕业生更换了单位,占47.9%。在这432名学生中,58%的毕业生在初次工作6个月以内就更换了工作单位,许多毕业生尚未满试用期就换了单位。在对64家用人单位的调查中,也有近一半的用人单位认为中职毕业生的工作不够稳定。

一、中职学生就业率高稳定性低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素质不高

由于近年来教育处于转型期,重学历教育的现实直接导致中职学校生源素质大幅下降,直接影响到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90年代中职学校招生还是统考高分入学,发展到现在是入学没有门槛,直接报名就读,其后果就是中职学生的文化底子薄,综合素养差。当初就业面试是用人单位看中的主要是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到了岗位后许多文化素养问题就暴露出来,导致用人单位对其综合素质产生顾虑,淘汰也就成为必然。

(二)就业观念盲目

就业观念的树立与人才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现在的学生家长都非常现实,进职业学校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学技能,将来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面对五花八门的专业,许多家长和学生显得十分茫然,对专业的不了解,必然导致专业选择上的盲目,甚至对专业充满着很多不现实的憧憬。通过这几年笔者所在学校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就业观念普遍过于理想化,不考虑自身的具体情况,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盲目乐观,这必然导致就业容易但是扎根做事难。

(三)职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中职校就业教育几乎都是针对毕业班开展实施的。大多数学校都是在毕业班上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者是安排一些企业到学校开座谈会,搞一些宣传活动,仅仅走走过场,没有实质性的作为。很多中职学校并没有形成专门的的职业指导体系,职业指导虽然作为中职学校工作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都是附属在学生管理部门,没有全面系统的职业指导方案,也没有专门的工作制度,人力物力投入非常有限,相关工作人员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相当缺乏,无从开展职业心理测量,形成职业心理档案,因而实施职业指导的质量不高,效果不佳,直接后果就是把学生和企业搭上线就完成任务,而对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和职业稳定性不闻不问,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可能只有短期合作。

(四)职业素养不过硬

从企业要求方面看,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规范、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心态、职业道德五个方面。中职学生由于进校时文化底子薄,因此在各方面的素养相对都处于弱势。尤其是一些就业所必须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求职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抗挫折能力、敬业能力、合作能力、意志品质和健康心理等综合能力,更为孱弱。用人单位往往通过考察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来决定他的去留。而其中诚信度、执行能力,文明素养、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因素即就业的“软素质”尤为被企业看重。因此,很多中职生在找到工作后往往因为软素质的不过关,而在试用期即被淘汰。

二、提升中职生就业稳定性的措施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建立相对独立的职业指导部门,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与保障

学校应深刻认识到职业指导体系不完善带来的后果,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要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及时获得一线企业的就业信息,规范职业指导工作内容。加强学习,积累经验,探讨和研究职业指导的规律,开展科学的职业指导。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鼓励学生多学技能,练就过硬的专业基本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以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市场的需求。

(二)学校要促使中职生正视自我,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按企业需要打造人才

从入学第一天起,中职生就应该给自己准确定位,即是技能型人才而非高学历人才。中职生要改变盲目理想化、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树立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职业理念,选择适合自己、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职业。中职生要有先站稳脚跟,充实和打造自己,再放眼四方,谋划未来的战略目光,树立“不求对口先就业,先求生存后发展”的思想。作为学校,应主动积极的开拓就业门路,采取各种方式,促进学生稳定就业。如今的中职学校普遍都实行2+1模式,学生在第三学年到单位顶岗实习,通过实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和企业在实习过程中双向选择。在实习的过程中,企业对学生是一个观察、考察和评价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都能为企业所了解,同时,企业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在锻炼中,他们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调整了就业期望值,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培养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的“软素质”,提升学生就业的稳定性

学校通过团组织活动,班会教育,课堂延伸从思想上引领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的“软素质”,提升学生就业的稳定性。

首先,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可能是被遗忘的一批学生,班主任、任课老师对他们关注较少。很多学生因为自身的原因,缺乏纪律约束,不遵守规章制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中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中职生的教育,首先应该从行为习惯上着手,从课堂、课间、自修、实训、活动等细微处人手,在生活、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会专心听课、学会独立完成作业、学会自控自理、学会团结协作、学会反思自己,为将来在职场生涯中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打下基础。

其次,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企业要求员工的职业心态是学会忽略对方的缺点,去寻求别人的优点。对中职生而言,企业的职业心态就是在校期间需要培养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宽容他人的品质,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再次,培养多元化的职业精神。企业最希望学生具有敬业、诚信、创新、奉献和合作等精神,而职业精神需要在日常的教育加以培养。因此,教师应该把培养职业精神融入每次教学活动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面临的巨大任务,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专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提高,更需要全面发展其综合素养,培养他们在就业市场竞争中的“软素质’从而提升其就业的稳定性。学校不仅要让学生找到就业岗位,更要让他们能立足岗位,爱岗敬业,稳定就业,提升就业质量。

乔莉,女,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就业就业指导。

G712

A

1674-7747(2011)02-0064-02

[责任编辑 方翰青]

猜你喜欢
就业率职业指导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新闻前哨(2014年11期)2014-12-25 09:12:29
数据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就业率公布有高也应有低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