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2011-02-19 21:08杨锐英
职教通讯 2011年7期
关键词:云南职业院校农民

欧 颖,杨锐英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0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欧 颖,杨锐英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0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农村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变化了的外部发展环境,明晰自身在新形势下的责任和使命,与时俱进,转变办学理念和方向,调整教育结构,改革办学模式,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并实现自身的跨越发展。

新农村建设;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山区、半山区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4%,126个农业县中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有73个,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众所周知,无论是农业的转型、农村建设与发展还是新型农民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新农村建设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又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客观要求。研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对于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促进云南新农村建设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历史职责

新农村建设关键是三农的发展,即把传统的“农业”逐步变化为“新型传统农业”与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农业”;把传统的“农村”发展变化为“新农村”与“城镇”;把传统的“农民”培养成新型农民和市民。无论是农业的转型、农村建设与发展还是新型农民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与之息息相关的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主动适应外部社会环境的要求,发挥其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作用,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身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双赢发展。

(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各类实用人才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做出贡献,起到示范或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是广大农民的优秀代表,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中,无论是村庄改造,农村城镇化建设,或是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或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农业的升级,农业科技的应用,农业工业化发展,都离不开人才,需要成千上万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农村职业教育更是着眼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来培养实用型人才。就云南农村而言,目前全省城镇化水平比全国低13.5个百分点,农村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仍然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2007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占78%,比2000年下降5.5个百分点,但依然是云南农村就业最主要的行业;第二产业占9%,比2000年上升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13%,比2000年上升1.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云南农村就业结构转变相对缓慢,仍然是典型的传统型产业结构。[1]因此,云南农村无论是城镇化建设,还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中等层次的实用型人才。

(二)为新农村建设培育培训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他们的素质决定新技术能否被很快接受并得以推广,决定农村的文化建设水平和民主管理程度。云南是农业大省,全省70%以上的人生活在农村,根据2007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2007年末,全省人口为4 514万人,农村人口3 087万,其中,农村劳动适龄人口(16-64岁,下同)为2 03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5.8%,农村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在云南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3.8%,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占85.7%,只有14.3%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过培训。绝大部分农民的创业冲动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当微弱,存在隐性失业问题。[1]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新型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是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职业教育与经济的紧密联系,使得职业教育最有能力承担培育新型农民之历史重任。

(三)为新农村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人多地少是云南农村的普遍问题,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当前,外出务工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的主要转移方式。外出务工者中,没有技能的打工者一般从事城市社会中最简单、最底层的工作,报酬相对较少,这也很大程度影响了农民外出打工的积极性。笔者在云南大理、丽江农村的调研显示,许多打工者外出一年半载就返回家乡,只要家乡还能混口饭吃,就不愿外出。低技能导致低报酬,低报酬导致农民转移不畅。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积极主动的转移,最有效途径就是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和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使其有能力通过外出务工获得明显高出留守农村的经济报酬。因此,可以说,职业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速器”。职业教育正是通过专业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与智能,将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据测算,2007年,云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为790万人,比2000年增加40万人。云南农村劳动适龄人口年龄结构中,20-39岁的人力资源数所占比例最大,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5%,表明年轻劳动力仍然占人力资源的大部分。15-20岁的人力资源数量也远远超过50-64岁的数量,云南各州市的人力资源总体呈现年轻化,并且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也能保持人力资源数量上升趋势,属于潜力型人力资源结构,[1]这既为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知识与技术服务

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作为支撑。直接为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社会职能之一。农村职业院校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走地方化办学道路,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是其应尽之社会职责。从发达国家农村发展和我国农村发展的已有经验来看,“农科教结合”是国内外解决农职院校发展和科教兴农问题的基本策略与成功模式。发达国家通常都是采用农业教育与科技推广工作一体化体系。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其人才资源、智力资源优势,主动出击,到农村开展技术讲座和咨询活动,配合政府进行技术扶贫,以技术入股方式参与农村项目建设,推动新知识、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应用。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云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一)办学方向与理念错位

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树立服务“三农”的理念和办学方向,而客观事实是我省职业教育几乎是单一的城市价值取向,根据城市的人才需求状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即使是地处农业县的职业院校也不例外。在课题组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单纯把职业教育当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没有统筹好劳动力的输出与本地需要的关系,没有兼顾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农村职业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

课题组在云南农村所做的访谈和问卷调查都表明,农民们很需要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储存、农业规模经营与管理、农产品营销、农村规划与建设等专业方面的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熟悉实践的技能人才,他们自己也希望能够接受相关教育或培训。就是说,农村既有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又有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在当前众多职业院校招生不景气,面向城市的人才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尤其是地处小城镇和农村的职业院校树立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念是其在新农村建设战略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农村的发展建设可以为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和创业空间,广大农民是职业院校巨大的潜在教育对象,农民企业家、科技带头人、农村中的能工巧匠都是职业院校的巨大潜在教师群,职教与农村可谓互有需求,又可互相供给,两者的结合将会实现两者发展的共赢,而现在的多数状态是两者的发展缺乏联系。当务之急是农村职业院校要转变办学方向,树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念。

(二)教育结构不合理

当前,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结构上的问题主要在于专业、课程和师资结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性已明显影响到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在专业设置上,全省职业教育,不论城乡,都存在着贪大求全、专业设置重复的问题,如计算机专业,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开设;在课程安排上,“重学轻术”,很多职校与普通中学区别不大,培养的人才缺乏实用型。农村职业学校靠近农村,但又漠视和远离农村社会、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在实践场所建设和教具选择上盲目地效仿城市而忽视农村特有的丰富教学资源,如农村里的乡镇企业、农村的农作物、农业生产器具等;[2]在师资结构上,“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职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从普通高校毕业,仅熟悉基础理论教育,缺乏实践经验。

对于上述问题,农村职业学校要明确本校定位和发展思路,要着眼于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服务,要敏锐地捕捉到本地农村发展的人才需求,大胆地调整那些教学内容过时,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传统农业类专业,还要充分考虑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围绕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农业经济体系,建立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富有时代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专业。做好两条腿走路,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可与发达地区职校、大型企业合作办学,转移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可加强与本地龙头、优势企业的合作,为本地农村向小城镇转化培养各行各业的后备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充分利用社会人才,减少直接从高校引进教师的数量。当然,师资队伍建设更需要政府配套的用人机制和评价机制的相应改革措施。

另外,在办学层次上,目前云南农村职业院校多为中职,笔者认为,数年内应保持这一状况。鉴于云南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村人口仅为小学文化水平,全省城镇化水平比全国低13.5个百分点,以及126个农业县市中仍有73个国家扶持工作重点县等实际情况,要把握云南农村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逻辑,云南农村职业教育目前应重点发展中等教育,不能盲目攀比,少部分发达地区,如玉溪、曲靖,则可以适当发展高职。

(三)封闭型办学模式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国际社会已达成三点基本共识:第一,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对象应该是农民;第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必须与农民的发家致富相结合;第三,农村职业教育形式应该是非正规、短平快、与推广实用技术相结合。[3]新农村建设,无论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还是对留守农民的培训,需要的都是非学历的技能培训,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来支撑2-3年的封闭式全日制在校学习。云南农村职校都存在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分割,注重学校而忽略职业培训的问题。在访谈中,绝大部分农民表示不知道本县有职业院校,他们的生活与职业院校从未有过任何交织。新农村建设为注重实际效果的非学历培训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在云南农村的调研中,农民们普遍表示,只要学的东西有用,能为他们带来看得到的经济收益,他们愿意自己掏钱去学。当然,调研也显示,农民们只愿掏钱学技能,对于普通文化知识,或者说对于不能立刻给他们带来经济收益的知识,他们是不愿意掏钱的,至少在经济落后的农村是这样。这也表明,职业教育在农民中是最有市场潜力的。因此,农村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调整办学思路,把目光投向农村、农民,展开针对农民和农民工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以及各类专项培训,构建全日制与半日制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学历证书和非学历证书并重、长班与短班相结合、固定办班与流动办班相结合、单独办班与联合办班相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2]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当然,农村职教的发展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主要是从职教自身找问题并寻求对策,事实上,农村职教发展的一些客观环境也是亟待改善的,如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管理上“多头领导”,缺乏统筹规划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只能期待政府引起重视并逐步解决。

总之,面对新农村建设这一大好机遇,农村职业教育只有与时俱进,转变办学指导思想,深化改革,主动适应变化的外部发展环境,才能为自身谋求良好的发展空间,并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1]国家统计局.云南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及转移模式分析[EB/OL].http://www.stats.gov.cn/tjfx/dfxx/t20080220_40246 3674.htm,2008-02-21.

[2]凌云,李亚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通讯,2006(10):13.

[3]张力跃,于伟.以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为本——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路向调整和农民工培训的城乡联动体系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Yunan Rural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u Ying,Yang Rui-ying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China)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rovide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age w rural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dapt to the changing external environment,nail down its obligations and miss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change it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direction,adjust the structure of education,and reform its teaching models to play a should-be role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achieve itself leaping development.

new rural construction;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development

G710

A

1674-7747(2011)07-0067-04

2009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城乡统筹战略下的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9C0281);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云南省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赢发展研究”(项目编号:QN 2009037)

欧颖,女,讲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考试;杨锐英,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金莲顺]

猜你喜欢
云南职业院校农民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云南邀您来“吸氧”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