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金良
(华东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研究摭谈
——兼论其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启示
顾金良
(华东师范大学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
在详尽分析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兴起背景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其地位、生源和功能的变化历程,并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实际,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走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发展历程;发展方向
中国青年报曾于2010年4月19日发表文章《高职院校升格的诉求与冲动始终难以扼制:谁来培养四年制本科高职生》,文章以“谁来培养四年制本科高职生”为切入口,再议我国高职院校是否需要升格的话题。众所周知,一种教育类型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该教育类型能否得到社会用人机构的认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否得到政府教育政策上的支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作为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涵和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实际、面向应用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在性质上区别于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与我国倡导的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相似,其办学特色和办学成就早已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可。笔者认为,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历程,能给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学术性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被众多国家视为大学发展的典范。在此期间,洪堡教育思想几乎完全统治着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即“高等学校是纯科学、无目的的研究和教学的场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由于长期忽视现代工业社会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洪堡教育思想与客观实际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矛盾也越来越深。20世纪60年代,德国爆发了一场关于“德国的教育灾难”的教育大讨论,即由教育改革家格奥尔格·皮希特于1964年在轰动一时的系列文章“德国的教育灾难”所引起,文中警告说:“教育危急就意味着经济危急。如果我们缺少受过良好教育的后备力量,迄今为止的经济腾飞就会很快结束。”归根到底,这次教育大讨论的爆发,主要是由于德国高等教育长期封闭于纯学术研究而忽视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造成的。此后,人们日益认识到,要使德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持续的竞争力,需要培养大量拥有高素质且能够在实践中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门性技能人才,即面向职业的应用型工程技术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这次教育大讨论加剧了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学术研究倾向与职业发展倾向的分野,为之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终于清醒的看到,只有改变原来过于单一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傲然胜出。于是,德国政府于1968年10月31日在各州州长会议上签订了一个共同建立应用科技大学的协议。
上世纪60年代之前,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基本局限于中等教育层次。在此期间,德国存在两种三年制职业技术教育机构——高级专业学校和工程师学院,这些早在19世纪就成立的学校大约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即为后来成立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前身。高级专业学校和工程师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主要是工程技术人才,类似于我国现阶段的高职高专。1968年6月31日,由于经济发展对更高层次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联邦德国各州签订了《联邦德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的规定》。根据此规定,各州在以上两种学院的基础上,同时合并其它办学条件较好的高等职业学校,包括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农业教育等类型的高等职业学校,建立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经过这次教育改革,原来的高级专业学校和工程师学院顺利地摇身一变进入高等教育学校之列。由此,德国依靠此次教育改革,为打通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向上延伸的发展空间奠定了基础。
1985年德国高等教育结构法中明确规定:“不同的高校形式作为不同类型的高校体系中等值的要素而相互存在”,即从法律地位上说明了应用科技大学和综合大学及其同类高校是“不同类型,但是等值”的。尽管教育结构法中界定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法律地位,但是在具体的细节落实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如应用科技大学教授与综合大学教授之间工资级别有很大差别,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生与综合大学毕业生在公务员担任过程中工资级别上也存在差别。随后的2001年,高校教师法进行了修订,以解决以上问题。同时,伴随着博洛尼亚宣言的落实,困惑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学位制度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应用科技大学同综合大学都可授予学士和硕士学位)。可见,应用科技大学已经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德国老牌大学一起被人们称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支柱之一。据统计,德国当今社会中几乎全部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教育工作者、三分之二的工程师以及一半的企业经济师和信息技术人才,都是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的。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从1990年的98所发展到2007年的186所(占德国高校数量的50.5%),学生数量从1990年的约33万发展到2008年的约66万(占德国高校学生数量的28.6%),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就。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学生主要有两个来源:(1)专业高级学校或高级专业学校。此类学校培养的学生是面向职业的,接受两年的职业教育,学习期间参加过一定的社会实践;(2)完全中学或专业完全中学。此类学校的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了升学而准备,基本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前者接受了十二年的中小学教育,具有应用科技大学入学资格;后者接受了十三年的中小学教育,具有一般高校入学资格和专业相关高校入学资格。起初,申请在应用科技大学就读的学生基本来自专业高中,随着人们对应用科技大学的认识不断深入,完全中学毕业学生选择就读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数不断增加。1975年完全中学毕业生占应用科技大学新生不足20%,而目前则已超过50%。随着完全中学学生报读应用科技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加,学校为了保证教育质量不受到影响,应用科技大学的许多热门专业都设定了入学限制条件。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认定,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属于实施5A2型教育的技术应用型高校。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但并不代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不能承担科研工作。在应用科技大学创建之初,科研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但进入90年代后,人们日益重视科学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应用科技大学的应用研究和技术转让逐渐进入政府和高校的视野,并越来越受到重视。联邦德国和州政府从立法角度给予应用科技大学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充裕的空间,并提供相应经费的支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内部对此重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成立技术转让中心,与中小企业进行密切合作;一种是鼓励教授成立直属的研究所和研究应用性公司,这些公司为后来的教学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极大帮助。与综合大学的科学研究偏向于理论化的学术研究不同,应用科技大学的科学研究主要偏重开发和应用方面的研究。
作为德国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的产物,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产生背景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存境况存在些许相似,其发展历程中的诸多做法也值得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习借鉴,能够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未来走向有所启示。
1.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诞生首先是基于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其国内早先存在的两类职业技术教育机构——高级专业学校和工程师学院,这两类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不论是从人才培养层次还是从人才培养类型分析,都近似于当前我国大量存在的高职高专。反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存在的社会背景——经济结构面临优化升级的压力,而教育系统却无法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这与当时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兴起背景非常相似,即在面对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的过程中,教育所能施展的功能显得力不从心。教学功能、科研能力和技术转化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这三者的融合也是在教育发展过程实现的。归根到底,社会变革决定了人才需求类型,继而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未来走向。
2.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一部分办学质量高的高职院校升格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高职院校由于无法获得与普通高校对等的法律地位,致使其教师待遇的提高、学生来源的质量、教育功能的拓展、学生毕业后的升学等问题都无法解决。而纵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通过“高职高专”升格,以上问题基本顺理成章地得到了解决。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成立后,建立了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其生源数量得到了保障(许多专业会根据情况采取限制报名),其生源质量也获得了较大的提高(报读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学生中,来自完全中学的毕业生不断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并没有刻意出台政策解决生源数量和质量问题,而生源数量稳定和质量提高都是一切关系理顺后的自然结果,这为解决我国高职院校招生难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3.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成立与发展体现了对学生主体选择权的尊重。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经过职业教育或技术训练后,提供给学生适合其性向、兴趣和能力的课程,以培养社会相关行业所需求的能力。这个目标表明,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时,也要重视学生作为一个主体人的选择权,即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使得职业技术教育为个人潜能的发展提供了公平的发展机会。如果职业技术教育无法提供给学生未来升学和发展所需要的机会,就只能沦为“二流教育”或“次等教育”。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成立,完善了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使学生的升学通道得以畅通,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选择权。而反观当前我国高职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一直不高的事实,或许,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历史,能给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走向带来有益启示。
Study on the German University of App lied Sciences——Inspi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Vocational Colleges
Gu Jin-liang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62,China)
The 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sector.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basis of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and in—depth analysis on changes of its status and function,and made a bold proposal in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 mental predicament of China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development history;development direction
G719
A
1674-7747(2011)07-0050-03
顾金良,男,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