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汉国
(成都学院实验技术中心,四川成都610106)
加强设备利用提高工程效益
杨汉国
(成都学院实验技术中心,四川成都610106)
“农远工程”的实施快速提升了广大经济落后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缩小了落后农村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的差距。国家的大投入理应产生社会的大产出,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农远工程”的大产出没有完全体现,应有效益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文章简要分析了“农远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设备利用、提高工程效益的一些措施。
农远工程;设备;效益;观念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的实施弥补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薄弱,迅速提高了实施这项工程的项目学校的硬件设施。
“农远工程”是国家为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落后面貌而投巨资进行的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从2003年实施至今,全国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都从中受益,村级学校的教学光盘播放点、中心学校的卫星教学收视点及计算机教室三种模式的推行让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设备得以快速更新,有效缓解了这些学校因资金问题而导致的设备短缺问题,推进了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单从实施这项工程的硬件设施方面来看,实施工程的农村学校似乎一下从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育模式进入了声影并茂的现代化教育时代。国家实施“农远工程”的最终目的也似乎实现了:要以共享优质资源的方式全面提高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实现城市反哺农村,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1]
但是在实际深入这些项目学校的过程中,却发现远程教育的实际运行状况不容乐观。虽然很多项目学校建立了模式一、模式二再到模式三的设备配置,学校的信息化设施硬件提升了一个档次,但对这些设施的具体使用,对远程教育实际意义的理解及在实际中对这些设备的运用都各不相同。有些项目学校的任课教师甚至根本不知道“农远工程”中有大量的本学科的教育光盘,更不用说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了。远程教育设备在个别学校成为一种炫耀信息化教育成果的摆设,成为个别学校宣扬自身发展的一个方面,远程教育工程中计算机设备的使用仅仅停留在公开课教学上的一个评价指标,远程教育设备也只是在教育教学工作检查中才得以“抛头露面”。
“农远工程”的相关设备都是由政府出面为项目学校配置的,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国家为加快教育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工程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在远程教育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实施过程中,“农远工程”首先要做好项目学校硬件设备的换代更新,达到同时期信息化建设的水准。项目学校可以免费获得相关硬件设备及初期的软件设施配置,配置分为三个模式,这三种模式是层层包容,投资也是逐级增加的。
只要成为“农远工程”的项目学校,就可以享有上级政府配置的相关设施,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因而许多学校在初期都是奔着免费的投资而去的,对工程的认识却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对其真正的实施方式,应该达到的效果等知之甚少。另外,项目学校一般来说资金都比较紧张,在设备进入学校之前都不曾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只是在设备安装的过程中让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匆忙培训一下,了解设备运行的大致流程以应付各级检查。这就导致“农远工程”的设备成了学校的高档摆设,看着很靓丽却用之甚少。许多学校只是到了公开课才使用设备,而且也仅仅是作为演示工具。“农远工程”设备闲置,利用效率极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虽然在规划时都选用同时期较先进的设备,但设备采购、进入项目学校到真正实施应用的周期很长,其价值也就无形中被降低了不少,导致资源浪费。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①观念问题。“农远工程”是为着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而开展的,需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但“农远工程”在中西部教育相对较落后的地区进行实施,这些地区的教育工作者还维持在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模式上,对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没有领会,也不了解新的设备,导致了设备的闲置。②资金问题。“农远工程”的设施如计算机、卫星、天线等都是高科技产品,稍微使用不当就很容易产生问题,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维护维修。另外,这些设备要发挥作用还需要相关软件资源的支持,软件只有不断完善才能让设备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这些都需要后续资金的保障,而“农远工程”在完成初期硬件配置后,其后续维护基本上是各个学校在负责,但学校资金本就紧张,这也导致了设备在客观上只能作为摆设。
工程硬件建设完工后,如何保障国家投入巨资建设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正常运行与实际应用,取决于工程的有效维护与科学管理,这是保证工程能够发挥整体效益的基础所在。[2]而这种有效维护与科学管理来自于设备操作者观念的认同。
人员观念分为几个层次,尤其要强调领导的认识,特别是项目学校校长的观念,要让他们切实认识到“农远工程”的重大意义,真正想通过“农远工程”的实施提高自己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认识到“农远工程”的实施对切实落实新课程理念有着重大的意义,认识到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是教育大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领导虽然只是一个个体,但往往是发动一个群体的关键。同时要提高校长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一个学校的校长带头运用信息技术,将对整个学校的信息水平提高起到重大的影响。其次是加强教师的认同感,要切实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让教师认识到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重要影响,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农远工程”中相关设备与课堂教学结合所产生的巨大作用,让他们真正想运用这些设备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最后是搞好信息技术专职人员的培训。“农远工程”的相关设备都是一些高科技产品,对这些设备的维护管理等都需要专门的知识,要做好专职人员的培训,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要让他们都了解,对一些常见的软硬问题要让这些人都熟悉并能处理,保障工程实施在运行过程中的平衡,让“农远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
资金问题的解决要靠相关的规章制度来保证。虽然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对学校的软件投入有相应的要求,要达到信息化教学资金总量的40%,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难以保证资金实施到位。
“农远工程”在落实硬件设备的同时就要出台相关的制度性章程。在相应的硬件设备到达项目学校后就应该要求其对设备的使用有一个完整的方案。对设备的运行要有一个专门的资金维护,规定机器设备的完整运行率应该达到的一个比值,并以此作为对远教工程检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政府在“农远工程”硬件设备的安装后还要有对设备后续运行的保障措施,不能让他们成为项目学校自己的负担,要有相关的专项资金支持设备的维护。但“农远工程”项目学校也要积极配合,对设备的运行拟定详细的制度章程,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同时,项目学校要培训专门的业务人员,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了解设备的基本维护知识并进行日常的维护,提高设备的寿命,让设备更好地发挥作用。
“农远工程”只有实现软硬件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出最大效益,否则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3]“农远工程”配套的系列软件资源大多是来自于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学生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与农村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城市教师的教学水平、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与农村教师也有着很大差别。
因此,在进行“农远工程”资源库建设时,不能简单嫁接、移植原有资源库,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整合和开发,既要考虑本省教育信息化程度和教材选用情况,更要充分考虑农村学生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以及教育师资水平。[4]各个地方、各个学校乃至学生都是完全不同的,项目学校要结合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对配套资源进行有选择的利用,同时搞好适合本校实际的软件资源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工程应有的效益。
“农远工程”是一项系统而浩大的工程,它的实施是分阶段进行的,工程中涉及大量的人、事、物,工程效益的有效发挥需要各级机构密切配合,共同积极面对出现的问题,让工程设施更好地发挥作用,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真正缩小中西部教育差距,促进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的大发展。
[1]陈至立.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5,(17).
[2]沙凤林,于桂洪.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后时代建设运行维护与管理应用问题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27-29.
[3]张妮佳,莫世荣.关于“农远工程”中软硬件有效结合的探讨[J].农村远程教育,2007,(3):10-11.
[4]张妮佳,莫世荣.“农远工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地方化探讨[J].农村远程教育,2006,(12):4-6.
(编辑:鲁利瑞)
G521
A
1673-8454(2011)02-008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