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宏斌(江苏省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
近年来,小小说这一类叙事性作品的考查走进了不少地区的中考试卷,语文老师也加强了对这一类作品阅读理解方面的训练。本文以小小说《阴影和阳光》为材料,谈谈如何科学命制叙事类作品的阅读理解题目。
阴影与阳光
1.十四岁的中学生小蒙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于是他从自己教室里搬来了一张凳子。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的气窗,看到人家教室的黑板报。
2.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老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他一番后,就赶他回家。巧的是,这天夜里,这一层的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动,连零星小钱也都被搜走。
3.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动的学生,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话。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老师全部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是从教务处出来的小蒙仍忍不住掉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他,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4.今天的事更是倒霉了。他向妈妈哭诉今天的遭遇。放学回家途经一个专卖复习参考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后,刚准备跨上自行车时,迎面一辆卡车上突然滚下来一只大纸箱,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待车上司机发现,将车停下来时,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他看司机挺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一一捡回装进箱子里。好事做完后,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那是才买了不久的新车啊!
5.“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呜呜……”小蒙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6.“哭什么?哭了车子能回来吗?以后一定要接受教训。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有一定道理的。妈妈不是要你做个自私的人,问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小蒙的妈妈唠唠叨叨边劝边教训儿子。
7.“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发展吗?”小蒙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了妻子的话,打趣道。
8.“你倒还有精神说笑话,你儿子前天为班级做事,被人疑心当贼,今天做好事,被贼偷了车!”小蒙的妈妈把儿子今天的遭遇愤然说给了丈夫,一旁的小蒙哭得更厉害了。
9.“噢,是这样,儿子,你的运气确实太坏了!爸爸今天的运气倒有点好。刚才,碰上了一个大好人。你知道的,我是去那家摄影社取照片。取完照片,回来路上觉得今天天挺热的,正好有个人用自行车推着两袋西瓜在卖。我挑了一个,过了秤,正好 10元钱,我付了钱,骑上车走了。”
10.“骑了大约 20米,忽听背后有人在叫。我回头一看,那个卖西瓜的骑着沉重的车子朝我追来,一边招手,一边叫我停。我停了车,才知道,原来我是错将百元大钞当成 10元票给了他,他是来追还我 90元钱的!”
11.“儿子,你想想看,他完全可以不管这件事,要还,等我找上来也不迟;他也完全可以赖掉,因为我没有凭证;他还可以发现此事后马上溜走,那就不会引起任何纠葛。现在他却冒着烈日,踩着笨重的车子一路追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他的良心!是他做人的道德!你看这世上谁说没有好人!要不,今天这个瓜就太贵了!”
12.父亲拍了拍刚买来的西瓜,又拍了拍儿子的头,边叙边议。儿子停止抽泣,听得很专注。
13.不错,小蒙的爸爸是取了照片回来路上买了西瓜。但是,关于 10元与 100元的故事,是他的虚构。作家与父亲的双重责任,让他编了个美丽的故事。他深深懂得,此刻,这个十四岁的少年的心里,太需要阳光。
(选自 2011年 1期《天池小小说》,作者徐慧芬)
1.文中三处写到小蒙哭,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他哭的原因。(6分)
当前,中国智库的生存和发展还存在内功不强,研究能力较弱;部分智库变成政府政策的诠释者和宣传者,而没有提出前瞻性建议等等方面的问题。
2.小蒙的父亲“编了个美丽的故事”来引导小蒙,你认为这个故事“美丽”在何处?(3分)
3.通读全文,分别指出文章标题中“阴影”和“阳光”的含义,并赏析标题的精妙之处。(6分)
4.小蒙的妈妈用俗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来教育小蒙。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列举典型实例谈谈你对这一俗语的认识。(5分)
1.第一次哭是因为他本来要为班级做好事,却被同学误解为偷东西;第二次哭是因为他帮别人捡东西,却被人把新自行车偷走了;第三次哭是因为他感到很委屈,想得到爸爸的理解和安慰。(每点 2分,简洁明确即可给分)
2.这个故事“美丽”在:①虽是虚构的故事,却展现了教育的巧妙、父爱的智慧。②故事中卖西瓜人的做法和心灵是美好的。③这个故事意图美丽,是为了让儿子的心理变得阳光起来。(答到其中两点就可以给 3分)
3.“阴影”是社会给小蒙留下的印象和片面认识,认为好心没好报。“阳光”是父亲对小蒙的正确引导:这个社会不缺好人。标题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社会生活给予小蒙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含义各2分;妙处 2分,答到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给 1分,表达效果给 1分)
4.这一俗语体现的是一种自私自利的思想,与传统文化中“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和当今社会倡导的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德是背道而驰的。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全国人民都给予捐助;日本大地震,中国人民以宽广的胸怀无私地给予援助。“法官妈妈”陈燕萍、“爱心妈妈”周剑秋,都是我们身边乐于助人的典范人物,受到了全市人民的赞扬。人与人之间只有互助友爱,互相帮助,社会才会和谐美好。(观点必须正确,否则不给分。观点正确给 2分,能联系实际列举典型事例并作简要阐述的,再给 3分)
本题全面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文章内容、品味词语、欣赏标题、情感体验、观点评价等,而且每一题都能在《课程标准》中找到依据。《课程标准》对 7-9年级学生的阅读提出了 15个目标,从中可以梳理出以下四点:(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4)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本大题中的四小题就是瞄准以上四点目标一一对应设计题目的:
第 1题对应第 1点。文中通过小蒙这一人物两次做好事没有好报的经历,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给青少年心里留下的“阴影”,这一“阴影”主要是通过小蒙的眼泪来体现的。文章主要有四处写小蒙的情感体现,三次写哭,一次写“停止抽泣”。因此,把三次“哭”的原因理解清楚了,也就能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了,文章思路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 2题对应第 2点。父亲和作家的双重身份,让小蒙的爸爸编了个故事来引导小蒙要全面辩证地认识社会。文中用“美丽”这一词语来修饰故事,“美丽”二字涵盖了故事的思想价值和父亲的良苦用心,值得推敲。
第 3题对应第 3点。“阴影和阳光”是文章的标题,也确实起到了统帅全文的作用。文章前面大部分篇幅写社会现实生活给小蒙内心投下的“阴影”,后面小部分篇幅写父亲给儿子内心播撒的“阳光”。这两个词极富表现力,是一个能从内容、主旨、修辞诸方面命题的“亮点”。
第 4题对应第 4点。古人云:“文以载道。”又云:“读书明理。”本题就是考查学生在阅读本文后能否获得做人的启示,能否对社会现实的主流价值观作出正确的评价,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第 4题是一道拓展题,引申点是文中妈妈引用的一句俗语,考查的是学生能否认同并接受文章的主旨,以及对现实生活主流价值观的正确取向,是语文能力与思想道德水平的双重考查,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试卷中的鲜明体现。这一题还体现了学科渗透的意图。在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八下)课本中专门有一课讲“与人为善”,其中介绍了不少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学生站在“大语文”的高度,调动知识储备,解答这一道题目也不会是什么难事。
这则材料的阅读难度适合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前一段时间,不少地区钟情于以文化散文作为中考阅读理解材料来命题。从中考阅卷的情况不难发现,学生在文化散文阅读理解上的得分少得可怜,一些题目只能为考生中的凤毛麟角提供得分机会。而且,文化散文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也难找到“根”。课文是“例子”,无“例”可循,教学哪来“抓手”呢?以文化散文作为阅读理解材料,是2002年左右,中考命题向高考挂靠的产物。事实证明,文化散文不符合初中生的阅读认知水准,初中生难以准确把握这类文章的精髓,遑论完成命题者精心设计的题目了。
跟数学试卷的压轴题一样,本大题中的四道题目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从内容把握到词语领悟,到语言品味,到观点评价,对学生的要求由低到高,便于循序渐进地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