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2011-02-19 07:30
中共党史研究 2011年11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政策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张海鹏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所有的历史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都还是在争夺皇位上打圈子。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在于,革命的发生动摇了中国人2000多年来对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

辛亥革命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带来了20世纪中国的思想大解放。用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转折和成就,由此带来的思想解放是怎么形容也不过分的。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说明,中国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到头了,只有新式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推动历史前进。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义无反顾地肩负起这样的历史任务,走上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

孙中山的社会政治理想,不仅北洋军阀未能实现,国民党政府也未能实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不仅继承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先辈们的理想和事业,而且大大发展了他们的理想和事业。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已经大大超越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先辈们的理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是辛亥革命的忠实继承者。 (薛承摘自《人民日报》2011年9月26日,全文约6900字。)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群体特征考察

张静如 王 峰

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之前,党在国内及海外已经建立了8个早期组织。它们虽然分布于全国不同区域,甚至海外,且规模小,人数少,但其在成员身份、理想追求、理论水平及与陈独秀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同一性:一、相似的出身。中共早期组织的肇造者,除两个是工人外,其余全部是知识分子,他们大都接受过系统的中国传统教育或西方现代教育。二、相同的地理环境。中共早期组织的诞生地上海、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和广州,都是近代以来中国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或水陆交通比较便利的通商口岸和中心城市。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输入到建党的时间不长;二是客观形势要求革命者立即投入实际运动,无暇顾及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三是中共早期组织成员能读马列原著的不多。所以,当时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如何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等问题,中共早期组织成员的认识并不全面。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论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逐步认识到要与工人群众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开展社会革命。各地早期共产党组织纷纷深入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并向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最主要创立者陈独秀指导和帮助。(薛承摘自《史学月刊》2011年第7期,全文约12700字。)

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考看“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杨明伟

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以人为本”,是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升华。这一思想脉络的根基,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一、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其中一个的核心问题,是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些人在认识和实践中,往往容易陷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泥潭。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当前我国社会中有神论日趋流行,一些党员干部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口头上讲“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但在思想深处和行动中却奉行“以神为本”。社会上还有一些人,很容易陷入“以物为本”,“物质利益至上”、见利忘义。这些现象的思想基础,是同我们党提出的科学观和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背道而驰的。二、“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的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前社会上有一些“精英”人士,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群众的主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杠杆”。这种认识是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完全相悖的。三、认识和处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既要发挥领导者的关键作用,同时又要充分推崇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目前社会上一些人只看到少数人即领导者或干部的作用,维护少数人的利益;他们看不到大多数人即人民群众的作用,自觉不自觉地与人民群众脱离开来。这显然也是所谓英雄史观的现代翻版。(薛承摘自《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第5期,全文约13300字。)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技创新话语变迁

李三虎

自主创新设想直接孕育于科教兴国的路径选择。技术强国理念是贯穿于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发展过程。毛泽东是以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革命话语来表达消灭“三大差别”的现代民族国家富强目标,并提出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包括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和科学实验斗争等方式来实现。邓小平则是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改革话语来强化经济建设的国家发展一中心地位,并试图通过技术发展将中国纳人全球化市场体系中来实现。这种技术强国理念,到1995年以科教兴国战略获得明确表达。江泽民认为科教兴国的路径指向是,“我们要立足自己的国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道路”。他特别突出了技术创新的国家独立问题。胡锦涛进一步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进路在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其意义在于:一是中国应该走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道路。二是突出国家创新能力,是将中国置于更为强大和富裕的国际地位。三是强调中国实际或国情,从中国各个技术领域的强弱差异和发展需要出发,从重点、关键、共性、长远各种角度推进创新发展。(薛承摘自《岭南学刊》2011年第5期,全文约13700字。)

需要视角下我国就业促进政策的演变:1993—2010

万国威

如果将1993年到2010年的就业促进政策按照阶段进行划分,可以明显发现我国近20年的社会福利政策大致包括了五个时期:1993年到1997年的政策探索时期、1998年到2001年的政策过渡时期、2002年到2004年的政策扩张时期、2005年到2006年的政策调整时期、2007年到2010年的政策新时期。从五个时期政策的变化来看,我国就业促进政策呈现出了一种问题取向向需要取向的渐变,在普惠程度、制度设计、责任分配三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具体来讲,如果对上述五个时期从政策覆盖人群、政策实施举措和责任分配转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五个阶段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1.从普惠程度来看,政策的覆盖人群逐步的从单一的下岗失业职工转变为了下岗失业人员、青年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六类群体;2.从制度设计来看,政策的实施举措从简单的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发展成为10种就业与再就业的服务方式;3.从责任分配来看,国家在社会福利的发展中主动性在逐步增强。(薛承摘自《天府新论》2011年第5期,全文约14000字。)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政策
政策
政策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助企政策
政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