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进丽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不足及其优化
卢进丽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对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内容单一、脱离实际、流于形式、过于重视成果宣传等问题。因此,高校要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步入科学规范的良性运行轨道,就必须拓展实践形式和内容,强化组织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和发展,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巩固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使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当前,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为深入开展这一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一)内容单一,脱离实际。一是内容传统单一,流于形式。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仍停留在社会调查、政策宣传、支教扫盲等粗放型初级阶段,既没有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等方面来安排内容,也没有与课外科技活动、青年志愿者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如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重形式不重内容,流于表面虚有其表,给人以搞形式、走过场的印象,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确定了富有时代特点的主题,但实践内容却往往与实践主题偏离。二是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有些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尚未有机结合起来,只是作为教学计划外的补充,使得一些高校未能对社会实践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考评;有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没有针对社会实际、没有考虑到群众的所需,不能真正达到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为群众办实事的目的。
(二)组织管理薄弱。一是重点薄面,指导力量不足。第一,许多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学校社会实践小分队或某一类实践活动上,而对面上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却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不仅导致一些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也严重影响了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第二,许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专职的指导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仍停留在口头上、字面上,而没落实到具体的层面上。二是未形成合力,缺乏长效性。许多高校总认为社会实践是团学部门的事,没有建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领导组织机构,使得共青团组织往往在“单打独斗”地开展这项工作。当前,尽管不少高校都把社会实践纳入了学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但仍然缺乏长效保障机制。三是模式单一,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一些高校往往把社会实践当作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执行,不能改变由辅导员带队、学生干部参加的传统模式,缺乏创新性。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被安排在纪念日特别是暑假期间进行,没有条件的学生则自行分散活动,使得一些学生回到家乡随便找个单位敷衍了事。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数量少、类型单一,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更少,使得一些高校不能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三)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一是有些高校过分重视成果宣传。很多大学生社会实践队还没走进乡里、村里,就先迈进媒体大门,邀请记者报导其“先进”事迹。有的大学生明确表示,媒体报道后,他们便可获得加分,从而能获评先进。高校在评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成功与否时,也很看重是否有媒体报道,使他们误以为社会实践就是为取得足以值得宣扬的成果,导致其重结果、轻过程,重宣传、轻学术,重形式、轻实质,在设计个人或团体社会实践过程和内容时过分突出功利性。二是有些高校缺乏对成果真伪的辨别。很多高校在考核实践项目成果时,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激励机制,往往通过成果申报表、接收单位意见、单位加盖的公章和撰写的社会实践论文进行考核,使得一些学生存在弄虚作假、敷衍了事、抄袭拼凑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实践的实效。
社会实践不仅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高校要进一步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拓展实践形式和内容。一是创新社会实践形式。第一,高校要从学生思想、学习、身心特点等实际出发,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由以社会调查、政策宣传、支教扫盲等为主转向结合专业特点科学实施,以发挥科技文化成果和智力资源的优势。第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与社会热点、就业择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使其深切感受到社会实践与自身成长的密切关系。同时,高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平台,缩短其从自由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磨合期。第三,要将传统单一形式转变为有组织和自发、日常与假期、分散和集中、校内和校外、点上和面上等多种形式并存,采取课余经常开展、周末重点开展、寒暑假集中开展的方式,使社会实践活动贯穿全年、遍布校内外。二是项目化运作。项目化运作是指将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调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有利于高校从宏观上对社会实践活动加以把握和引导,并将蕴藏在学生中的无穷力量挖掘出来。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基层需求,确定切实可行的招标项目向学生公布,学生可以按照学校招标项目的要求填写申报书,在经过专家评审后公布竞标结果。三是提高针对性。高校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并结合其不同的专业和年级特点合理安排社会实践活动,以使其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当前,高校要构建“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机制,以使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二)加强领导,强化组织管理。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实践意识。高校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时应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并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当代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普遍不高,认识不到社会实践对其成长成才的重要性。高校各级党团组织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通过演讲、讲座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其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也要深入宣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社会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建立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参加的社会实践组织领导体系,以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党政干部、专业教师、班主任和实践单位的教育指导作用。作为直接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学生辅导员,要着力从活动组织、评价、保障等方面为实践活动给予指导;共青团组织、学生处和教务处要围绕育人目标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将社会实践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事情来抓,并认真做好各项具体的管理、服务工作;高校要设立对内发动与组织的专门机构和对外联系与协调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做到既有学校统一管理,又有专职教师具体指导。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指出,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方面的要求;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因此,高校一要结合学生、专业、学科特点,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计划相结合,系统科学地设计实践课程和内容,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二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之中,并作为一项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工作;三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律,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服务地方相结合的平台,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服务地方发展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四要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原则,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等联系,并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既要让学生在实践基地中有所学,又要推动实践基地的健康发展。
(三)评价体系科学化。一是形成可操作的评价体系。高校应出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条例与管理办法,包括社会实践信息收集、反馈及处理机制,如实记录社会实践各项资料、学生具体表现及实习单位评价等,避免学生弄虚作假、敷衍了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校要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情况记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对社会实践时间、服务对象、社会反响等方面加以量化,以便进行学分认定;对没有完成实践任务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处理;通过成果展示、主题报告会等途径大力宣传实践成果,充分肯定大学生为社会所作的贡献。此外,高校还应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总结表彰工作,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将评比结果作为学生奖学金评定、推优评优等方面的依据,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要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推动社会实践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二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高校应重点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学生自评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但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以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三是注重评价过程和效果。高校要将实践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相结合,但更要注重效果评估。也就是说,我们在对社会实践进行效果评估时,不能仅停留在社会实践的主题、规模和形式上,更要对实践内容、目的、方案、过程进行全方位评估。如客观分析社会实践产生的社会效应、对大学生本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所起的推动作用等。高校要考虑不同评价主体的特点,分别设立相对独立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如教师侧重于评价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态度和效果,而学生的评价则侧重于对自己参加社会实践情况的自我总结。
总之,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真正凸显“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国内外形势结合起来,与时代主旋律融合起来,客观反映大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被赋予新的活力,才能充分发挥其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苗建峰,苗俊玲.培养大学生社区服务意识的几点思考〔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2).
〔2〕吕富媛,吕富彪.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3〕李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9(4).
〔4〕刘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实效性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5〕方静雨.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9).
〔6〕胡澜,李成军.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J〕.教育与职业,2010(21).
Ways to Perfect College Students’Social Practice
LU Jin-li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Xuzhou221116,China)
A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of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social practice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students’morality,improving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pecialized skills.At present,in soci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 are problems to address,such as losing contanct with reality,becoming formatistic,and over emphasizing publicity on achievements.It is,therefore,necessary to introduce more practice forms,enrich content,reinforc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and draw up a workable assessment system so as to make students’social practice enter a lane of beneficial performanc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college student;social practice
G64
A
1009-1203(2011)04-0126-03
2011-05-26
卢进丽(1983-),女,江苏南通人,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芳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