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密切群众关系的基本经验──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例

2011-02-19 04:45石朋慧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利益革命基础

石朋慧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2)

我党密切群众关系的基本经验──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例

石朋慧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党在处理与群众关系问题上日趋成熟,并在实践中通过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关心群众生活等途径,不断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取得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分析和研究这一时期党群关系演变历程,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经验:一是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深化对群众基础范畴的认识;二是要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要善于协调各方利益;四是要敢于坚持真理和修正错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群关系;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根本原因在于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纵观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时期党群关系建设史,虽然党在群众基础问题上也曾出现过“左”的错误,但党在纠正各种错误倾向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并采取多种措施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处理党群关系问题上不断趋于成熟,这为新中国成立后党群关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党对群众基础认识的不断深化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党的群众基础呈现为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党正是基于对群众基础的正确认识,不断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才最终领导人民群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对群众基础认识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党对群众基础的初步认识时期

党对群众基础的初步认识时期,是指从党成立至大革命失败。此时中国共产党正处于幼年时期,在处理与群众关系的认识问题上,还存在着一定偏颇。但随着革命斗争的不断深入,逐渐获得了许多正确认识。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指出:“党要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对现有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1〕8之所以采取如此态度,是由于党对中国的社会状况以及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策略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党的一大以后,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党逐渐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政党。基于此,党的二大提出了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策略,“中国的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条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1〕63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促使党内大多数人对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工人阶级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必须有广大的同盟军,必须与广大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并以此为基础联合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共同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党的三大的中心议题就是讨论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党的四大后,党对群众基础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例如对“匪”的认识有了飞跃。党的四大指出:“游民无产阶级(兵匪秘密会党等)多处于破产的农民及手工业者,如果能在无产阶级指导之下,在民族革命运动中,也有相当的作用。”〔1〕333党的五大进一步指出:“农协中不应用任何方法,任何形式拒绝会党。可介绍会党分子加入国民党,会党中有阶级觉悟的应加入本党。”〔2〕188-189对于土匪的区别对待以及吸收会党中的先进分子入党,是党在群众基础方面的又一次飞跃。

(二)党对群众基础认识的曲折发展时期

党对群众基础认识的曲折发展时期,是指从大革命失败至遵义会议前。大革命失败后,党内许多不坚定分子公开声明退党,甚至有些人成了可耻的叛徒,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唯成分论”在党内滋长和蔓延,党对群众基础的认识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

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离开了革命阵营,背叛了革命。因此,1927年11月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任务的决议案》指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完完全全投降了外国资本……他绝对的背叛了民族解放运动。”〔2〕449因此要整个地反对民族资产阶级。对于上层小资产阶级,党“切不可以存着犹豫动摇的心理,如惧恐扰乱他们的安定秩序,因而不去发展革命的群众独裁制,甚至阻止群众的剧烈的革命运动”。〔2〕458会议还对知识分子作了错误的判断,认为知识分子应该对大革命的失败负主要责任,必须“将工农分子的新干部替换非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之干部”。〔2〕471此后,党中央继续推行“左”倾错误路线。党的六大指出,党成立后,党员绝大多数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分,产业工人很少;大革命期间,工人数量有所增加,但农民成分在党内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必须注意改善党的组织成分,改变工农成分的比例,在中心区域和城市中吸收产业工人入党,扩大工厂支部。1931年3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发展党的组织议案》强调,党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产业中去,多多建立新的产业支部,并在规定时间内,“党的无产阶级成分要发展到百分之十以上……要把党员数量上的发展与建立产业支部,吸收工人入党一事当作工作成绩主要标准之一”。〔3〕组织路线上的“左”倾错误给党的组织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削弱了党的群众基础。

(三)党对群众基础认识的成熟阶段

党对群众基础认识的成熟阶段,是指从遵义会议至新中国成立前。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崭新的一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的国情为出发点,将一切革命的阶级阶层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

华北事变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加剧,在全国掀起了新的抗日救亡运动,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党从狭小的圈子里走出来,重新认识党的群众基础问题。但在当时,党内依然存在着“左”倾关门主义倾向,为了彻底克服这种错误,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会议确定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议所作出的《中央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决议》特别强调,“不论什么人,什么派别,什么武装队伍,什么阶级,只要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蒋介石的,都应该联合起来,开展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4〕从瓦窑堡会议来看,党的群众基础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扩展,不仅范围极其广泛,成分也极其复杂,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唯成分论”相比,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要求,于1938年召开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对在国民党军队中发展党员作出规定:“注意吸收官长中的特别党员,只有在军队主管长官中不怕党的公开时,才大量发展党员”。〔5〕1941年11月中央又专门作出《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国民党员加入共产党的决定》,针对要求入党的国民党党员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的规定。可见,抗日战争时期党已将发展对象发展至国民党军队中的军官,这标志着党对群众基础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解放战争时期,党在群众基础问题上的认识继续深化,党把一切反帝反蒋的人都纳入到党的群众基础的范围之内,从而使得党联系的群众不断增多,党的群众基础得到空前扩大。

二、我党密切群众关系的实践

根据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党在对自身群众基础认识不断深化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也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

(一)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毛泽东指出:“这个贫农大群众,合共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七十,乃是农民协会的中坚,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6〕21而要发动农民这个人口最多的群体参加革命,必须解决他们的土地问题。只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使党获得最可靠的同盟军。1928年12月,根据革命的需要,湘赣边区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这个土地法使红军所到之处燃起了土地革命的烈火,促使农民起来革命,推进了革命的发展。1929年4月,毛泽东在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完善了《井冈山土地法》的不足,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局面的开展。抗战时期,党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有力地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进行土地革命的条件日渐成熟,中央相继公布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由于党的土地政策比较完善,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到1949年初,约有一亿多农民分得了三亿多亩地,解放区出现了生产、参军、支前的热潮,为夺取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关心群众生活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毛泽东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6〕137为此,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把加强经济建设、改善群众生活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先后实行休养民力、力争外援的新经济政策。在农业生产方面,制定减租减息、垦荒、兴修水利等政策,鼓励发展多种生产,并适当地给予资金扶持;在工业方面,各根据地除政府办工厂外,还组织部队、机关、学校发展工业;在商业方面,根据地实行“对外调剂、对内自由”的方针,在允许私商自由经商的同时,大力发展公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并实行免税、低税、高税等不同的商业税收政策;在财政建设方面,制定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废除摊派制度,实行合理负担政策,并建立健全财政制度。各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不仅保障了各阶层人民的经济利益,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抗日积极性,而且大大加强了中国的抗战力量,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三)重视群众民主权利

重视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是党群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毛泽东曾指出:“历史给予我们的革命任务,中心的本质的东西是争取民主。”〔6〕27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断赋予人民群众民主政治权利,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抗日战争时期,党在各根据地开展了广泛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是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权利。各根据地通过制定《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冀鲁豫边区保障人民权利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等诸多条例,不仅保障了根据地人民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迁徙等自由权,而且还对保障人权的具体措施及对侵犯人权的处罚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二是保障人民的平等权。如《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规定:“凡中华民国国民,无男女、种族、宗教、职业、阶级之区别,在法律上、政治上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人民均享有建国大纲所规定的选举、罢免、创制、复决之权。”〔7〕三是保障各抗日民主阶级的参政权利。如党在敌后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三三制”原则,保障各抗日民主阶级的参政权利。在这一时期,党通过一系列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各抗日阶级、阶层的团结与合作,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责任感,调动了人们参加抗战及各项建设事业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

(四)吸收其他阶级阶层的先进分子入党

吸收其他阶级阶层的先进分子入党,是密切党群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党员人数及成分的增多,使党联系的群众不断扩展,增强了党在其他阶级阶层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工业落后,产业工人少,农民阶级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这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情有着根本不同。在此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中国共产党如果照搬马克思、恩格斯在欧洲的建党经验和模式,在产业工人中吸收党员,并使产业工人成分占居党内绝大多数,在当时的中国是无法建立一个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为此,党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吸收其他阶级阶层的先进分子入党,从而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度里建设一个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难题。

三、我党在密切群众关系上的基本经验

纵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群关系建设史,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基本经验:

(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深化对群众基础范畴的认识

党的群众基础的实质是指人民群众,“是指党所依靠和获得支持的所有社会进步力量”。〔8〕77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对人民群众范畴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和逐步完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每一次正确认识定位自己的群众基础进而成功处理党群关系的实践,都对党的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带来了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由于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党对群众基础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使党群血肉联系曾一度受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原有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分化和重组,原来的以工农两大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为主体的基本构架被冲破,从原有阶级、阶层内部结构中演化出许多新的社会力量,从而形成多元化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为新时期党对群众基础内涵的把握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要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什么是利益?“利益就是从人和人类的社会生存和发展中产生的人的需要,既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消费,也包括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生活,特别是科学知识等方面的精神需要”。〔8〕95在各种利益当中,最基本的是物质利益,因为它是决定其他利益的前提和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必须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标准。只有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除此以外,党还必须时时处处关心人民,把群众一切生活上的问题都提上议程,察其疾苦,兴利除弊,解决具体的小事。只有解决群众的一个个具体问题,群众才会切身认识到党是真正代表他们的利益的,从而信任党、支持党、拥护党,提升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党和人民的事业顺利发展。

(三)要在统一战线前提下善于协调各方利益

统一战线是不同阶级、阶层、政党、集团等各种政治力量,在共同利益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的共同奋斗目标而结成的政治联盟。因此,统一战线中既有相同和一致,也存在差异和矛盾。在统一战线中,如果不能在坚持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兼顾同盟者的具体利益,中国共产党就不能团结同盟者为实现不同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共同奋斗并取得胜利。正如毛泽东曾指出的,“对被领导者给予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9〕是共产党实现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制定各种政策,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包括保证同盟者的政治地位和维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以团结他们为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奋斗。善于照顾同盟者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我党赢得同盟者支持的一个重要手段。

(四)要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敢于坚持真理和修正错误

任何真理,对人民都是有益的,都是造福于人民的;而任何错误,对人民都是有害的,都是不利于人民的。因此,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是光荣的事情,会得到人民的赞扬;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误,同样也会得到人民的赞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我们党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拥护,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保证。毛泽东曾说:“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的吗?难道我们还欢迎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来玷污我们的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的健全的肌体吗?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10〕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的政策必定能够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从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65.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04.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89.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董云虎,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765.

〔8〕于昆.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党群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73.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1097.

D252

A

1009-1203(2011)04-0042-04

2011-05-18

石朋慧(1987-),女,江苏淮安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冯耀明

猜你喜欢
利益革命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