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开霞,李英姿
(1.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2.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06)
社会资本与民族利益引导机制
常开霞1,李英姿2
(1.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2.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06)
社会资本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范式,蕴含着信任、网络参与和互惠规范机制,信任有利于建立民族利益主体间的和谐关系,社会网络有利于增加民族间的联系和理解,互惠规范可实现民族利益共赢。社会资本具有正式制度不具备的优势和条件,这种非正式的制度能引导民族利益结构和逐渐增强民族利益意识,减少利益矛盾,建立民族间和谐的利益关系。为此,要重视社会资本对民族利益的协调作用,应建立完善的信任机制减少民族利益协调的成本、建立广泛的社会网络参与进行民族利益引导和建立良好的互惠规范实现民族利益共享,为我国民族利益的协调创造有利的条件。
社会资本;民族利益;引导机制
社会资本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范式,是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的,在很多社会科学和社会实践中被广泛运用。社会资本也被西方国家的决策圈看成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路,因而作为非正式制度的社会资本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社会资本蕴含着信任、网络和互惠规范机制,对于引导日趋复杂的民族利益结构和逐渐增强民族利益意识,具有正式制度不具备的优势和条件,可以作为正式制度的有效补充。因此,要重视社会资本对民族利益的作用与引导机制,为我国民族利益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很多学者对社会资本的概念进行过界定,真正将社会资本的概念引入政治学领域的是罗伯特·帕特南。帕特南指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协调的行动来提供社会效率”。价值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对于价值在社会秩序中的作用,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社会系统的成员共同坚持的价值取向系统可作为分析社会系统本身的结构与过程的主要参照基点,这一点可看作现代社会学理论的主要原则。”在他看来,社会价值规定了行为的总方向,为社会共同体成员设定了行为准则和目标,从而有效地避免冲突,促进社会和谐。因此,通过一定的方式促进各民族共同价值的形成是民族利益协调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帕特南通过长期考察指出,信任、规范、网络在内的社会资本对于政府绩效、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都十分重要。并认为社会资本具有自我强化的作用,越是缺乏社会资本的地方,人们就相互猜忌、孤立、混乱、犯罪和落后,越不会相互支持、相互强化,从而陷入所谓的人与人之间像狼一样的“霍布斯结局”。尽管帕特南认为“霍布斯结局”可能发生,社会制度的变更也比较缓慢,但仍然可以提供通过改变正规制度的不足来改变政治实践活动,从而带来政治价值和利益观念上的变化。帕特南理论无疑为我们进行民族利益的引导,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我们可以通过运用社会资本的方式,引导民族地区群众的利益观念和人与人之间交往模式的改变。
(一)信任有利于建立民族利益主体间的和谐关系。按照美国学者福山的定义,信任是一个文化特征,信任是人们从规矩、诚实、合作、互惠的行为组成的社会群体中,从社会群体内共有的规范和价值观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期待。一个社会的诚信程度越高,信任范围越普遍,这个社会也就越繁荣发展。在信任程度较高的社会,人们愿意在信任和互惠的基础上从事社会活动,社会的交易成本就小很多,社会就会变得更加有效率,人们就愿意协作、交往。在政府层面,良好的政府信用有利于公共责任的履行,从而限制政府权力的任意扩张;良好的政府信用对社会具有凝聚力和激励作用,有利于提高政府和个人之间的和谐程度。在个人层面,个人信用的提高可以使社会成员产生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减少摩擦,规范人们社会交往的行为,克服群体利己主义,从而有效地抑制机会主义,降低监督和协调的成本,并能加强个体与群体的团结,促进个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民族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就是群体间的关系,要进行民族间的利益协调,就需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因此,普遍的信任能够培养各民族之间宽容和妥协的精神,普遍的信任也能够增进民族之间的感情。在友好和信任的民族情感作用下,民族之间不易发生利益矛盾,即使出现民族利益矛盾,基于相互之间的信任也比较容易化解矛盾。
(二)社会网络参与能增加民族间的联系和理解。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理论中的重要内容,社会网络表现为网络参与者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帕特南认为,垂直的网络,无论多么密集,无论对参与者多么重要,都无法维系社会的信任和合作。横向网络参与是开放的,人们在社会网络中学会妥协、相互宽容和相互理解。因此,公民参与网络有利于协调和沟通,也有利于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公民参与网络既体现了过去协作的成功,又为将来的合作提供了基础。正是由于社会网络的存在,使得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群体与群体之间建立了平等的合作关系,可以解决公共事务的治理问题。在民族地区,通过社会网络可增加民族间的合作、交往、信息互动,增强民族之间的联系和民族间的凝聚力。同时,民族地区社会网络和社会组织都能够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在民族利益关系协调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民族利益关系的调适也应当注重各民族群体和民族成员之间的社会网络参与作用,并在社会网络内部解决各种民族利益矛盾和民族利益问题。
(三)互惠规范能实现民族利益共赢。社会资本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互惠规范。所谓互惠规范,即是一种对称性的关系,规范指明哪些行为是符合传统或者被认为是正确的。互惠规范可以促进互利主义道德观念在群体中的普及和发展,从而有效抑制自我主义和利己主义道德观念。互惠规范是维护各民族之间持久合作的重要保障,各民族间的互惠合作是一个长久的持续的过程,是一种“重复博弈”,而且在长期的重复博弈过程中大家通过互惠互利,实现双赢或者多赢的博弈效果。每个人、每个群体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因而互惠规范对民族利益关系协调来说非常重要。同时,社会规范为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国家与个体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价值支撑,对于社会结构的有序化和社会运行的良性化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民道德以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它着眼于社会的共同利益及其共同规范,强调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公正与和谐,为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选择提供了价值支撑和导向,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增强了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
(一)建立完善的信任机制,减少民族利益协调的成本。首先,必须建立民族地区的成员对政府的信任机制。因为只有建立充分的信任机制,政府在进行利益引导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民族地区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减少政策执行的成本。建立信任机制首先要求政府自身有公信力,要求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福山认为,国家要通过有效提供必需的公共物品特别是通过保护财产权和公共安全,间接地促进社会资本的创造。政府要言而有信,政策要相对稳定,应及时回应民族地区群众的利益诉求。政府必须以社会成员的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自觉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政府还要依法行政,在决策过程中要让民众知情、信息公开。对有关民众利益问题的决策,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和民族地区群众的积极参与。只有如此,才能促使民族地区的群众信任政府,并且理解政府的政策,化解部分民族成员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为政府进行有关民族利益的抉择铺平道路。其次,信任机制的建立还需要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同步推进,只有建立法律保障下的社会制度,规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行为,社会成员之间才能更加信任,行为才会有预见性。政府可以通过高质量的制度设计,为人们的行为和道德规范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同时,社会制度也能够为个人选择提供稳定的行为预期,进而影响社会成员行动判断和社会互信的确立。法律是最重要的制度因素,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确立,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并规范人们非理性的行为。因此,国家需要提供一些制度支持,并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如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利益补偿等制度,从而保障民族地区成员的合法利益。
(二)建立广泛的社会网络参与进行民族利益调适和引导。自人类社会组织化开始,就出现了国家和社会两种组织的力量,并且两种组织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我国民族利益协调的实践方面,利益协调中过分重视正式的国家制度,利益协调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各级政府的协调功能。因此,创建利益协调、相互信任的社会,单靠国家的力量和公民个人行为是不够的。要强化民族利益协调的效果,必须建立多维互动机制,最主要的是要发挥社会组织利益协调的作用和功能。同时要进行民族利益引导机制的构建,需要建立广泛的沟通机制和网络参与机制。社会学家认为,人与人的普遍信任来自于团体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民间组织的建立,有助于社会网络的建立,利用民间组织内部发展起来的契约性规则、自治能力和利益格局,对民族内部的群众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和指导。要鼓励不同民族的成员自愿参加共同的活动,在共同的活动中才能学会相互承担义务和达到互惠。近些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社区工作中引入了社会支持网络,这种社会支持网络是指由家人、朋友、邻里和有意相助人士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照顾和支持体系,它可以提供工具性的社会支持,也可以提供情感性的社会支持。所以,要积极建立民族地区的民间社会组织,如建立环保协会、民间慈善机构、社区志愿者、基金会等,通过民间组织的力量,充分发挥非正式团体的特殊作用。因此,建立广泛的民间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自组织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社会网络参与进行民族利益的引导,能够有效地补充政府正式组织力量的不足,提高引导民族利益的效率和效果。
(三)建立良好的互惠规范实现民族利益共享。针对目前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变化,政府部门必须进行价值观念上的整合,倡导对长远利益、集体利益、全局利益的保护。要进行利益引导机制的构建,就需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需要民族地区的群众具有良好的政治心理和社会心理。而政治心理的养成并不是空穴来风,需要有一定的物质环境作基础。物质生活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条件。当前中国东西部民族地区存在着社会利益分化现象,这些问题会引起少数民族地区的成员的信任危机,容易引起民族之间和国家内部的隔阂、矛盾和冲突,同时也会影响社会的公正,而公平和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温家宝总理曾经讲过,公平和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同时,东西部地区经济利益的差异,还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率。因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会严重影响消费,不利于拉动内需的增长。在国家内部,任何民族或者任何地区都不可能单独发展。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西部民族地区无偿支援东部和全国发展的事例。所以,国家必须调整好社会发展战略,不但要推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需要财政的转移支付,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开发战略。要实现西部经济的发展,当然还需要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民族地区进行经济支持,实行对口支援机制,实现利益的共享。只有东部和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共同发展,实现有效、合理的互惠规范和利益共享机制,共同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才能够引导民族地区的群众发展经济,实现民族利益共享。
〔1〕〔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美〕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3〕李宣钊.公共管理理论中的公民参与〔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1).
〔4〕聂增民,易 鹏,张瑞青.政府管理创新系统及其实践研究〔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6).
责任编辑 李英姿
C956
A
1009-1203(2011)02-0106-03
2011-03-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研究项目“我国社会转型期民族利益协调研究”(09YJC850015)。2010年度中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资助课题项目(2010Z007)。
常开霞(1978-),女,河南商水人,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