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新东 牛少凤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加快布局,宏观发展环境积极改善,为下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成为制约加快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我们要清醒认识、辩证把握当前的成绩与不足,既充满热情与干劲又保持清醒与冷静,切实防范潜在风险并避免盲目发展陷阱。
短短几年时间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壮大。2009年全球前25家光伏组件厂商有8家位于中国,太阳能电池市场份额占全球1/3,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风电装机容量累计达到2580多万千瓦,成为全球第二风电装机大国。节能环保产业连续8年来年均增长率超过20%,2009年总产值达到1.49万亿元。医药制造业近5年平均增速约为23.8%,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①王昌林、姜江:《知内涵 明规律 谋新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6月29日。一大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卫星导航、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通信技术、电动汽车等当代科技的尖端领域取得骄人成绩。一大批高档数控机床新产品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工业装备保障能力和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国民经济重点建设提供各种成套设备。②钟桦:《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增长点》,《新湘评论》2010年第11期。一大批创新型骨干企业竞相涌现,综合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快速发展,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
(一)国家出台政策大力加以扶持
在政策层面,国家不失时机地作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下简称《决定》),主要相关部委也正在抓紧研究配套政策举措。③这部分内容主要援引自有关新闻报道。参见《利好政策扑面来 多部门“给力”战略新兴产业》,《上海证券报》2010年12月1日。
1、发改委和工信部抓紧编制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将对今后五年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作出总体部署,提出吸纳产业发展路线图,明确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重大的应用示范工程。工信部则正在编制“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专项规划。
2、财政部研究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财政部将充分发挥财政的引导作用,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突出支持重点,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行突破。同时通过政府采购示范效应,推动新能源、新材料及节能环保产品的推广应用,形成贯穿战略型新兴产业研发、销售等产业链的应对机制。还将不断完善税收的激励政策,在全面落实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方面和税收的基础上,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3、证监会鼓励符合条件的战略新兴企业上市。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落实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的功能定位,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发行上市和再融资,完善市场化并购重组制安排,鼓励优质资源向上市公司集中。二是加快推动场外市场建设,扩大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覆盖面,为大量还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是积极推动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发展,完善各项制度,加强软环境建设,优化投资者结构,培育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据统计,截至2010年11月,已上市创业板公司中环保节能、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企业占比已经达到85%。
4、央行将多方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从四方面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一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快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信贷管理制度,专业金融机构,专项激励考核机制和差别化的监管政策。二是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等信贷产品创新。三是多方面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化融资渠道,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四是积极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外资及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各地高度重视狠抓具体落实
各地更是加紧谋篇布局、狠抓具体落实,纷纷通过研究制定规划、理清发展思路、明确重点产业、建立园区基地、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氛围等具体行动,力争在竞相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掀起的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提升产业能级、打造新增长点,从而抢占先机、赢得优势。
1、围绕大局,纷纷研究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意见。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各地紧紧围绕这一大局,抓紧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意见。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9个省市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了新兴产业的调研和规划方案工作。①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7期。
2、理清思路,科学确定推进这项工作的方向原则。正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表明的那样,是代表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前进方向的,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因此,各地在确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时,力争充分体现出既要立足当前,又要前瞻未来,既要积极有为、放手一搏,又要看准趋势、把握方向的基本要求。其中,值得关注和参考借鉴的是:上海的“到2015年要成为我国综合实力领先、在若干领域跻身世界前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广东的“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和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江苏的“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行区”,山东的“以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口”,辽宁的“建设成为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国家重要的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基地”,湖南的“正确处理好六对关系”,以及江西的“紧紧围绕江西崛起新跨越战略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提法。
3、因地制宜,有重点地选择培育发展的重点产业。《决定》明确要求“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对此,各地也都尽量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有所侧重、有所区别地选好选准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选择了相同的重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绝大多数省市都把新能源和新材料两大产业确定为重点培育发展的对象。
4、设立园区,积极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平台。产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集聚或者集群式发展是确保其纵向持续、横向优势的重要条件。《决定》明确提出今后要“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为此,各地积极创造条件加以落实。值得关注的是广东将产业基地分为两种类型以及江苏产业联盟的做法。
5、加大投入,先期推行政府引导为主的发展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既是一项技术创新要求极高、难度系数很大的工作,同时,系统性强、涉及面广,而且,又具有时间跨度大、过程周期长的特点,特别是初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十分突出。因此,先期需要以政府引导为主,进行强有力、系统性的财税政策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各地也都积极加大投入支持力度。
6、牵线搭桥,创造推动创业创新发展的有利条件。从根本上说,决定产业能否成长壮大的关键因素有三个,一是人才支撑,二是技术创新,三是资金投入。其中,人才支撑是根本,技术创新是核心,资金投入是保障。这一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尤其适用。因此,能否很好地营造或者优化人力资源环境、技术创新环境和投融资环境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下面重点介绍兄弟省市在加大投融资和积极引进人才方面做法。
这些都为我们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我们完全没必要妄自菲薄,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基本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些领域具有同发优势、处于同等水平,局部领域甚至取得领先优势。比如新一代移动通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基础芯片、无线宽带、高速铁路、电动汽车等许多技术和产业领域,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到了产业化突破的“临界点”,①参见赵永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信心和宽容——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人民日报》2010年7月16日。对此,必须首先做到不能也不必输掉信心和士气。更令人欣慰的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目前已经曙光初现,这将为各国提供一个有可能跨越发展的绝佳机会。如果说500年来我们丧失了前几次世界性的现代化发展机遇,②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历史以来出现过三次重大机遇期,第一次机遇期为大航海与郑和下西洋,第二次机遇期为中日洋务运动竞赛,第三次机遇期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国际冷战时期。前两次没有抓住,第三次只抓住一半。参见叶自成,吴东:《500年寻梦:中国曾错失和现面临的国际战略机遇》,《南方周末》2002年11月30日。第二种说法认为,前三次产业革命,即英国产业革命、美国电气化革命和信息产业革命我们都擦肩而过,第四次产业革命应该说我们和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的差异不大,我们完全有可能能够抓住这次产业革命的机遇。参见辜胜阻:《抓住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机遇》,《中国人大》2009年第18期。第三种说法坚信“第六次产业革命已曙光初现”。从工业革命到现在,世界经济有规律性的周期变动已有五个长周期,先后发生了以纺织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钢铁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石油和重化工及电力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以汽车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和以IT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五次产业革命。当前进入的阶段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冲动会激励技术创新,突破性技术及由此带来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即将来临。参见孙明泉:《积极迎接新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光明日报》2004年7月20日。那么现在,一个新的重大战略性历史机遇又摆在中华民族的面前。从根本上说,只要绝不再在这一次的全球性新产业革命浪潮中与战略机遇失之交臂,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做到转方式、优结构、创优势、可持续,从而不仅以发展数量为人共知,而且真正以发展质量享誉全球,那么,我们就一定能稳操胜券。
所谓瓶颈就是事物的发展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并形成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要使事业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时所遇到的非常难以突破的障碍或者阻挠。从工作难度上比较,突破这些障碍、阻挠的困难程度要远大于取得前期成绩时应对挑战和征服时所克服的困难。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障碍、阻挠会销蚀掉前期的基础、优势和发展空间,使事业发展再次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中的瓶颈就是典型的属于这种类型。具体而言,意味着,一方面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期比后期容易,后期特别是突破瓶颈期是最困难的,一旦突破,天地宽广,自由驰骋;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成功突破,被长期卡在瓶颈制约的范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很快落后于人,从而失去其所赋予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和意义。为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问题、主要瓶颈制约之所在及其成因,才能使研究提出的对策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一)主要瓶颈制约的存在及其表现
根据上述瓶颈理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就有这么五个瓶颈,或从根本上,或从源头上,或从动力上,或从环境上制约其发展和提高,分别是技术瓶颈、市场瓶颈、资金瓶颈、制度瓶颈和人才瓶颈。
一是技术瓶颈。这是最突出的瓶颈,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依赖科技创新的驱动形成一对突出矛盾,严重制约其向工程化、高端化发展的愿望和步伐。具体表现在:我国关键技术自给率低、①王忠宏、石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1期。核心技术掌握较少、试验设计能力较欠缺、重大制造装备进口依赖大,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还不完善、基础性研究还有待突破,②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接受本报专访,《中国不能再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对话)》本报记者赵永新《人民日报》2009年9月8日。特别是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方面的创新突破能力不强。
二是市场瓶颈。这是最直接的瓶颈,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急需市场需求的拉动形成一对突出矛盾,直接制约其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进程。具体表现在:多数企业没有能将一些新的重大技术推向市场、实现盈利的完整商业模式,致使有些新技术夭折在摇篮里,有些新技术企业长不大。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亟须重视五大潜在问题》,《中国信息报》2010年12月08日。同时,各方面支持新产品新产业的市场政策、市场机制也不尽完善。
三是资金瓶颈。这是最现实的瓶颈,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需要高投入的保障形成一对突出矛盾,直接制约其在科技攻关、产品升级、市场开拓、人才引进等诸多方面工作的开展及成效。具体表现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扶持力度有待加强,银行惜贷、民间资本热情不高依然突出,创新型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资金缺乏的问题,研发资金投入不高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出所占比重偏低。
四是制度瓶颈。这是最根本的瓶颈,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需要良好制度环境形成一对突出矛盾,从根本上制约发展合力的形成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与新产业的成长。具体表现在:我国正进入改革攻坚阶段,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改革尚有待突破,行政管理体制、审批程序、政策法规实施等方面存在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不到位、不细致、一刀切等问题会逐步暴露出来,难免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发展中的制度障碍。
五是人才瓶颈。这是最关键的瓶颈,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极大依靠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支撑形成一对突出矛盾,从总体上制约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所必需的强大智力支撑和牢固社会根基的形成。具体表现在:我国总体上还是一个人才相对缺乏的国家,创新人才、国际人才,特别是那些了解世界技术动向、当代产业结构的动向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运作基本规律和惯例的大师级领军人才的缺乏可以说是所有矛盾和问题的焦点,是“总开关”。同时,国民科学素质普遍较低,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显著,不仅直接影响到科学知识的传播与应用,而且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能力。④参见冯长根:《选择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建议》,《科技导报》2010,28(9)。
(二)造成主要瓶颈制约的原因分析
总的来看,上述主要瓶颈制约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层次的成因,既有先天历史基础相对薄弱的原因,也有后天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的原因;既有旧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惯性从中作祟的原因,也有新的、创造性的思路和方法跟不上发展节拍的原因。这些都亟待在今后的实际推进工作不断加以弥补、改进和提高。具体分析主要有6个方面原因。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只有15%,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另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高技术成果的商品化率为25%,产业化率仅为7%左右。既降低全社会科技投入效益和技术进步水平,也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缺乏具有市场价值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支撑。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不强。企业研发设计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发明专利数量少、有核心竞争力的发明专利数量更少。①赵远亮、周寄中、许治:《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与自主品牌的联动关系与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1期。还有很多企业技术装备落伍,工艺改进跟不上,而且没有建立自己的技术创新中心,从来没有申请过发明专利,因而导致企业技术落后,科研人才短缺。有的企业产业类型和设备状况虽有提高,但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缺乏品牌建设,技术含量较低,研发投入较少,产品更新换代步伐慢、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是市场发育还不够充分。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市场竞争还有较多不规范,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现象依然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资本市场不健全,场外交易市场尚处于摸索阶段,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扶持力度不够。
四是体制机制尚不健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管理职能的界定也相应清晰合理。但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科技等体制尚不健全,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的情形还有出现,创新激励机制尚未完善、尚未到位,各类创新主体创新动力仍然不足。此外,我国对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支持略显滞后,政策体系和投资环境不尽完善。
五是品牌、标准和知识产权建设相对落后。我国大部分企业缺少自主品牌,品牌国际知名度不高,资产价值与国际品牌相比差距较大,拥有核心和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质量低,且多是改进性发明,缺少基础性、原创性的发明专利,在国际技术标准的建立上缺乏发言权,在一些领域还要承担高额技术转让费和专利使用费,因而总体上在创新价值链的分工中,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极大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
六是各地培育发展背后存在不利倾向。各地热情高涨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情背后也潜藏着的发展隐忧,值得关注与纠偏。比如发展决策上的跟风性,产业选择上的趋同性,技术环节上的低端性,管理手段上的单一性,心态思想上的功利性等。这些都会给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带来新的制约。
无论是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情和阶段来看,还是从中国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优势特色来看;无论是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的内涵特点与一般规律来看,还是从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特点与发展趋势来看,都可以得出这样的重要结论:中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打造“社会根基牢固、技术方向正确、创新能力过硬、精英人才集聚、体制机制健全、资金投入保障、市场需求旺盛”等“七大支柱”,才能建立在强有力的支撑基础之上。
(一)打造根基牢固的社会支柱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就如同制度或者体制的建立健全必须具有适宜的土壤,要自然生成一样,②【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马殿君等译:《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也必须充分结合本国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并与其发展阶段相吻合。既不可无中生有,也不可揠苗助长。否则,勉强地培育,人为地拔高,不仅不可能长大成参天大树,而且很可能因水土不服而昙花一现、过早夭折。那么,社会根基是什么呢?是已经有新兴产业将破土而出的苗头。具体表现为社会科技进步、社会潮流呼唤、社会需求扩大的苗头显现,特别是旧的成为阻碍甚至桎梏,新的开始出现并为人们意识,这种新旧矛盾运动中孕育的社会新需求在或被动或主动中逐步释放直至最后爆发。以新能源产业为例,既不可能产生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危机日益严峻之前,因为没到那一步;也不可能人为推迟到旧的能源枯竭后发展,因为社会已经呼唤。这时候需要做的就是把握时机、顺势而为。
由此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社会根基关键是两条,技术进步和理论引导。这就要求,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只有新发明、新技术的诞生、进步与突破达到了足以催生新工艺、新流程、新产品乃至新产业的临界点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才是现实的。而从根本上说,则需要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只有当我们国家培养的人从小就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并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之时,我们的科技创新局面才能彻底改观。二是加大理论研究。“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同样适用新技术与新产业领域。因为,理论不仅具有规律性和指导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就会使相关实践具有更为明确的方向,也会在全社会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和态势,并且借助理论的前瞻性可以尽可能地做到与其等待未来还不如创造未来的更高境界要求。这样,有了技术的创新和理论的呼唤才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建立起深厚和重实的社会基础。
(二)打造方向正确的技术支柱
不是选择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了就自然且必然地导致国家经济社会的一系列成功,决定最终成败结果的恰恰是首先要做出正确的技术方向判断然后在做出正确判断后正确的行动。正应验了管理上的那句名言:先是做正确的事,然后才是正确地做事。日本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方向上的判断失误所栽的大跟斗,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如何尽可能地保证技术方向选择正确是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关键一步。因此,选择正确的技术发展方向,从源头上尽量做到不走弯路、至少是少走弯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建立在技术创新突破之上。但是,技术方向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程度很高,而且同样的一项技术,发展方向有好几个。因此现在的科技竞争,一定程度上变成在技术发展方向预测上的竞争。谁预测准确、走对方向,谁就占得先机、赢得优势。反之,不仅大量投入落空,而且落后于人、局势被动。
为此,首先确立起市场检验技术价值的标准,以应用促发展。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这个“新”是要市场认可才算数的。否则,就无法得到有效需求的刺激的,也就永远只能是“江湖上的一个传说”。其次,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其政策歧视、市场准入难和融资难等方面发展障碍,鼓励其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环节,充分发挥其市场嗅觉灵、技术捕捉准、创新动力足、反应速度快的特点,使技术方向日益明朗化。再次,积极构建技术发展方向预测的全国性互动平台,发挥我国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资源丰富的特点,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合力探索正确的技术发展方向。再者,技术方向的判断和选择要充分考虑实际国情与发展阶段,全面辩证地认识技术进步的成就与问题,从而做出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的技术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最后,国际经验教训表明,政府面临日益复杂和海量信息的决策环境,直接参与技术方向和路线制定并不明智,政府资助重点应投向基础性科研,而不是指定资助具体技术路线,①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9期。这样才能既避免技术方向上预测失误,又可通过持续积累的基础性研究推动科技创新的爆发和突破,最终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利发展。
(三)打造开拓进取的创新支柱
纵观人类历史,迄今为止的每一次全球性产业革命无不是发端于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与突破,也就是说,是科技创新引发的技术瓶颈的突破、生产方式的改进、管理水平的提高等点燃了产业革命。从现实情形来看,特别要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顶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帽子却处于全球产业链制造低端的“高端产业、低端环节”,一是技术开发、产品生产乃至产业集聚方面“低端过热、高端不足”。否则,长此以往下去所造成的恶果是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长期依赖国外,受制于人。
解决的根本之道就在于创新。几乎没有一个词在今天比“创新”更令人激动、更令人向往、更为人津津乐道的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史就是一部充满了无数创新活动的历史。没有创新的人类,其图景是难以想象的。没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方方面面的创新,人类的每一个进步都不可能取得。②参见于新东:《“八八战略”: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观》,《浙江经济》,2004年第13期。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就特别强调以创新驱动,今后要不断将创新推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有关实际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使之成为“发展的灵魂”。根据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国家经济竞争发展的四阶段理论,我国应该加快从较低的要素推动和资本推动发展阶段转向较高的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为此,也要求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进行科技创新,这不仅可以减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道路上的成本,通过创新尽量维持“自动持续增长”;而且,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与长期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推动力量。①参见于新东:《中国未来发展的总体战略——浅谈科学发展观》,《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第12期。
(四)打造群英荟萃的人才支柱
任何国家、任何事业,人才都是决定最终兴衰成败的根本。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其特性所决定,对创新人才及其相对集聚的要求更高。历史已经证明,如果没有一批技术型创业雄才、创新型管理大师与风险性投资高手的合力合谋,美国的信息产业也不可能迅猛成长。从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方面的工作力度而言,按照人才工作的普遍规律,涉及到四个关键方面,培养、引进、使用和创新氛围。总的来说,我们已经积累较丰富经验,办法也较多。今后要努力做得更好的一是在国际合作中引智、借智和创智,形成智力荟萃、创新激荡的生机勃勃态势;二是更好地使用人才,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的活力迸发局面。
具体来说,着力建立起“成就其事业、激励其贡献和愉快其精神”三位一体的急需人才工作模式。如今,国内广阔的发展环境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前景对国际人才已经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但能否扎根的关键在于助其做大做强事业。因此,真正建立英雄有用武之地的创新事业和施展技术绝活的创新平台,是人才施展理想抱负的根本。具体通过事业整体规划和战略研究,找准定位,明确发展目标,使之富有强烈的吸引力,从而把个人成功与事业成功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长期服务和奋斗的信心与决心。其次,每个人包括人才,又都有不断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因此,能否提供给人才与之贡献相匹配的报酬,成为激励其不断努力的重要动力。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对个人期望值、社会平均值、企业承受力三个主要因素的考虑来确定人才的报酬,并建立起整体上激励先进为导向的差别报酬制度,而在形式上可以成果作价入股、专利授权经营、技术联合攻关等加以实现。最后,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干事环境,特别是营造鼓励奇思异想的创新氛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鼓励尝试、宽容失败。
(五)打造健全完善的制度支柱
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就特别强调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而且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长远保障。当前,新技术新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财政金融税收等扶持政策有待细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创新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紧缺和急需人才的培养引进制度跟不上发展要求,这就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资金、人才和制度环境的高要求形成一对突出矛盾,直接制约其发展动力及成效。
为此,主要是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和财政资金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制度,加大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消费补贴力度,创新市场准入制度,降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价格门槛,进一步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需要的专业信贷管理制度等。同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组织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统筹协调部门、地区、行业关系,形成发展合力,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新产业的快速发展。
(六)打造开源高效的资金支柱
如果说创新是发动机,那么资金就是动力燃料,源源不断的资金“燃料”供应,才会有创新创业的持续向前与日益壮大。还是以美国为例,硅谷成功是产学研比较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创新人才、著名大学和科技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不要忘记,那里也云集了为数众多的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风险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产权交易市场、各种基金机构等。不完全统计,硅谷聚集上千家风险投资公司,风投金额占全美风投总额的1/3。②参见有关采访报道:《看硅谷银行如何支持高新企业发展》,《国际融资》2010年第1期。正是这些金融机构对新生企业甚至一个创意的投资,才造就了勃勃生机。但是,世界范围来看,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风险大,回收期长,资金来源困难,又是一个普遍现象。对我国而言,一方面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强有力的财税政策扶持,特别是在初期,这也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另一方面就是要多种金融手段并用,创新金融工具,健全投融资体系。多措并举,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型企业培育、高端领军人才引进等方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资金支持。特别要注重发挥我国研发成本相对低、用同样的钱可以办更多事的优势,在一定程度弥补研发投入不及发达国家的不足。
在创造资金支持条件的同时,要高度注意从投资导向入手,继续加强资金流向的引导和监管,加大财政投入对风险投资的示范引导,发展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增大投机性投资的获贷难度,着力引导社会资金真正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日本的教训表明,由汇率变动带来的投机性提高,严重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降低企业进行长期实业投资的热情。对此,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之前,著名企业家盛田昭夫就曾疾呼:“如果通货价值在一天之内就以10%或15%的幅度来回变动,什么技术革命的热情,岂不统统成为泡影?这是一幅多么危险的图景!”①转引自向松祚:《输家与赢家——信息时代的美国与日本》,《财经界·管理学家》2007年1月。这样的局面,不仅导致技术创新缺乏资金支撑,而且形成大量资产泡沫。日本当年的教训十分深刻,美国当前回归实体经济的强烈信号也充分说明这点。
(七)打造需求旺盛的市场支柱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揭示了“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需要怎样推动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了进一步研究。他强调人的需要是“社会需要”,从社会生产和交换中产生需要,促使现实财富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从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出发,可以分析得知,新兴产业的诞生、形成和发展同样有赖市场需求的巨大拉动作用。只有具有稳定与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才有发展壮大的动力。这就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类的企业,一方面要对市场需求先要有一个正确、科学的认识,才能使通过新技术改造而生产的大量新产品找到销路,从而奠定大规模产业化的市场基础。另一方面要主动创新商业应用模式,挖掘潜在市场需求并积极创造未来的市场需求。美国就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份国家关键技术技术的报告中十分形象准确地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技术本身并不能保证繁荣和国家安全。技术只有在我们学会将它更有效地应用于研制新型、髙质而成本又有竞争力的产品时,才能对美国未来的国家利益作出重要贡献。”②傅德棣主编:《国外高技术及其产业政策剖析》,地震出版社1993年版。
具体来说,当前首先要与扩大内需的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增加居民收入,生产适销产品,提高消费者购买力,激发消费者购买欲。而且,我国是一个拥有庞大技术应用市场和商品消费市场的国家,我们应该把市场视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将本国市场需求转化为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动力源泉。特别要鼓励创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在扎实推进品牌、质量建设中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次,加大政府采购、重大工程(项目)采购的扶持力度。由于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期往往存在种种障碍,所以,必须通过加大政府的示范应用力度、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等方式培育市场,还可以研究考虑通过增值税先征后买、弹性补贴等政策降低发展和使用新兴产业产品的初始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拉动作用,引导社会消费潮流,激励企业主动创新。再者,加快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一方面,增加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条款。另一方面,针对两个法规之间口径不一致导致的借助政府采购政策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类项目可能遇到政策瓶颈和政府职能部门管辖权障碍等问题,特别要加强两个法规之间的衔接,③戴双:《政府采购如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国政府采购报》2010年11月26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政府财政性资金高效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