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斌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共自诞生以来,就非常重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通过召开纪念大会或座谈会,发表社论或纪念文章,发布通告、标语口号,举行舞会、晚会等形式,开展了系列纪念活动。纵览学术界对中共纪念辛亥革命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①主要成果有张海鹏:《50年来中国大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评价》,《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6期;陈金龙:《略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6期;何广:《辛亥革命纪念述论(1912—1949年)》,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但仍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试图就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作一探讨,分析中共纪念辛亥革命的发端与演进,总结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纪念辛亥革命的形式与诉求,揭示其对当今辛亥革命纪念的启示。
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04页。辛亥革命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统治问题,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但它对中国共产党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辛亥革命不仅启迪了早期共产党人,还塑造了早期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中,具有直接或间接参加辛亥革命经历的人数约占1/3。①参见田伏隆:《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13页。如朱德、董必武、陈独秀、林伯渠、吴玉章等早期共产党人,都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受到了辛亥革命的熏陶。毛泽东受革命党人的影响,在1911年10月底,参加驻长沙的起义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一名列兵。可以说,毛泽东也参加了辛亥革命。在辛亥革命影响下成立的中共重视辛亥革命纪念,既是肯定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继承发扬辛亥革命精神、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也是中共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折射和体现。
中共成立之初,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于1924年10月8日开设“双十②“双十节”是为纪念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庆典,又称“辛亥革命纪念日”,1912年9月,中华民国政府将10月10日定为“国庆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纪念“双十节”实指纪念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0月10日作为辛亥革命纪念日予以纪念。文中出现的“双十节”纪念等同于辛亥革命纪念。特刊”,刊登3篇文章纪念辛亥革命。文章深刻分析辛亥革命产生及失败的原因,着重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及纪念辛亥革命的目的。彭述之在《辛亥革命的原因与结果》一文中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绝不像一般人所说,仅仅由于满洲政府之昏庸暴虐和其贪官污吏的暴欲横征及汉人恨满族所致,而实在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受了国际帝国主义的猛烈侵略之结果”。辛亥革命的失败,“在于国民党没有认清真正的群众在那里;没有认识他真正的敌人;没有了解革命的步骤,由宣传,而组织训练,而武装暴动”。③述之:《辛亥革命的原因与结果》,《向导》第86期,人民出版社1954年影印本,第700、703页。陈独秀在《辛亥革命与国民党》一文中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除去根本原因——当时社会的经济原因之外;还有三个重大的错误:第一,误用了不能贯彻革命的口号,当时革命之唯一的口号就是‘排满’;第二,专力军事行动,轻视民众宣传及党的训练;第三,左派首领过于和右派妥协”④独秀:《辛亥革命与国民党》,《向导》第86期,第703—705页。。张太雷在《辛亥革命在中国国民革命上之意义》一文中主要分析了辛亥革命对于中国国民革命的意义。在他看来,“辛亥革命对于中国国民革命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因为,第一,没有把外国帝国主义当做革命的对象,而是一种纯粹的对内的民治主义的革命;第二,没有能保持完全革命的态度而倾向调和”⑤太雷:《辛亥革命在中国国民革命上之意义》,《向导》第86期,第706页。。“双十特刊”在总结辛亥革命爆发及失败原因的基础上,告诫人们要吸取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继续进行国民革命。正如彭述之所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有许多丰富的经验作参考,应该不要再失败下去。我希望还想代表国民革命的国民党和每个真实的国民革命者,当这个辛亥革命是十三周年的双十节,重新来检查一下,从此或者找到新的道路。”⑥述之:《辛亥革命的原因与结果》,《向导》第86期,第703页。中共此次辛亥革命纪念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既有利于国共合作,也可视为中共纪念辛亥革命的发端。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然而,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3年多,在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导致国民革命失败。1927年10月10日,中共发表为辛亥革命纪念告民众书,揭示了国民党“自绝于工农民众”,“自绝于他过去的革命历史,自绝于辛亥革命的事业”的反动本质,并号召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之下,自己武装起来夺取政权,完成辛亥所开始的革命”,“真正建立工农平民的民权,解放中国于帝国主义之下”。⑦《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379,385页。中共试图借助纪念辛亥革命发动民众继续进行国民革命,掀开了中共纪念辛亥革命新的一页。但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完全叛变革命,导致十年内战局面。1931年,日本趁机发动九一八事变,扩大侵华战争。因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制约,加上国民党背叛孙中山的遗愿,曲解三民主义精神内核,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基本处于停止与失语状态。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中共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得以恢复和提升。1937年10月,《战斗》刊发“双十特辑”纪念辛亥革命,刊登《回忆辛亥革命时鄂人之热烈情绪》《从第一双十到二十六双十》《今年的国庆》《如何庆祝今年的国庆》《从辛亥革命到全民抗战》《抗战中的三大问题》等纪念文章。这些文章主要追忆辛亥革命的经过,客观评价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面对日寇的入侵,呼吁“党无分派系、地无分东西”,“对外抗战、对内民主”,完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愿。1938年10月5日,中共在《新中华报》发布《辛亥革命纪念宣传大纲》,介绍辛亥革命的经过、意义,并着重分析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①参见《新中华报》1938年10月5日。。10月15日,《新中华报》刊登《中共中央北方局双十节告全体党员与华北民众书》,号召华北全体民众、一切友党同志,不分彼此亲密团结起来,抛开内部一切磨擦,为粉碎敌人的进攻而共同奋斗②参见《新中华报》1938年10月15日。。与此同时,《新华日报》借纪念辛亥革命27周年之机,刊登《辛亥、北伐与抗战》《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等纪念文章,要求吸取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积极抵制日寇的入侵③参见《新华日报》1938年10月10日。。自1937年至抗战胜利前,每年的10月10日,中共都举行辛亥革命纪念大会或座谈会,并在《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媒体刊登纪念辛亥革命的社论、纪念文章、回忆、评论等,中共对辛亥革命的纪念走上正常化轨道。
抗战胜利之后,中共充分利用辛亥革命纪念之机,揭露国民党的内战阴谋,秉承辛亥革命精神,呼吁民主建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除1951年和1971年之外,中共对辛亥革命逢十周年纪念非常重视,主要领导人参加且发表重要讲话,并突出“祖国统一”的纪念主题,中共对辛亥革命的纪念进入新阶段。
任何纪念活动的开展都必须依托一定的纪念形式。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纪念辛亥革命的形式主要有:召开纪念大会或座谈会,发表社论或纪念文章,发布通告、标语口号,宣布放假,举办晚会、舞会等。
(一)召开纪念大会或座谈会
纪念大会或座谈会属于集体性的活动,能让较多的民众参与,并且在特定的场域举行,组织方往往在现场布置与会议主题相关的场景,营造与纪念主题相关的氛围,容易形成有影响力的声势。比如,1941年10月10日,延安召开“双十节”30周年纪念大会,“纪念大会于下午4时在青年体育馆举行,会场入口处,高搭‘双十’字形彩门,边系孙中山先生巨照及‘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万岁’、‘中国人民的民权自由万岁’等标语”,“到会者有延安大学等80余单位,共3万余人,四郊民众也扶老携幼,赶来参加”,“大会在万众屏息之中,注视国旗徐徐上升,主席团领导向国旗及总理遗像致敬并恭读总理遗嘱。朱、林、陈等相继发表热烈演说,均强调坚持团结,抗战到底,并追忆孙中山先生缔造民国之丰功伟业”④《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1日。。又如,1942年10月9日,由中宣部召集的辛亥革命座谈会在延安召开,延安各机关工作人员、诗人、小说家、医生、教育家、科学家等共700余人参加。朱德、吴玉章、林伯渠、李六如、徐特立、范文澜等为座谈会主席团成员。辛亥革命的亲历者分别发表讲话,吴玉章讲述辛亥革命的一些细节,并详细分析辛亥革命的参与人员及其阶级成分;林伯渠谈到中华革命党的历史,着重强调其失败的原因是忽视了统一战线与革命武装的重要性;朱德回忆辛亥革命的军事起义。⑤参见《解放日报》1942年10月10日。亲历者通过从各个角度回忆、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告诫大家要吸取辛亥革命教训,并一致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各阶级的团结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
(二)发表社论或纪念文章
社论或纪念文章可称为文本纪念,文本纪念传播面广,形式灵活,是纪念活动不可或缺的纪念形式。
在英文中,社论称Leader。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被人们称之为“党报的元帅”。1932年,张友渔在《何为社论》一文中指出:“社论者,代表报社之意见,对于时事有所解释、批判及主张,以期指导读者之论评。”①张友渔:《何为社论》,《张友渔文选》上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20页。秦硅、胡文龙在《新闻评论学》中将社论定义为:编辑部重要的指导性的言论,它集中地反映并传播一定政党、社会政治集团或社会群众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和主张,是影响并指导社会舆论的有力的评论形式。②参见秦硅、胡文龙:《新闻评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99页。
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的重大事件之一,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日报》与《新华日报》逢辛亥革命纪念日几乎都发表社论回忆、评价辛亥革命,并结合时局表明中共政治主张,动员群众,呼吁国共合作,共同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比如,《解放日报》自1941年5月创刊至抗战胜利,借助辛亥革命纪念先后发表社论:《国庆纪念》(1941年)、《纪念辛亥革命》(1942年)、《只有新民主主义才能救中国——纪念三十二届双十节》(1943年)、《今天和辛亥革命》(1944年)。又如,《新华日报》先后刊登社论:《辛亥、北伐与抗战》(代论,周恩来,1938年)、《以工作和胜利来纪念双十节》(1939年)、《读国民党政府宣言与蒋介石告国民书后》(1939年)、《今年双十节应有的认识》(1940年)、《辛亥革命三十年》(代论,董必武,1941年)、《烽火漫天祝国庆》(1942年)、《国庆前夕所感》(1943年)、《双十双庆与迎接胜利》(1943年)、《完成抗战伟业——读蒋介石誓词和对全国军民广播》(1943年)、《庆祝双十节——立即实现中山先生遗教挽救危局》(1944年)。
纪念文章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纪念辛亥革命的重要文本纪念形式。每逢纪念日,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中共早期领导人发表的纪念文章特别引人注目,亲历者的文章往往结合辛亥革命经历回顾革命过程,分析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并总结其经验教训,启迪民众,呼吁国共合作,共同应对民族危机。比如,1939年10月13日,《新华日报》发表吴玉章《今年纪念双十节的两大礼物和几个思考》一文,指出:“希望政府立刻执行参政会实行宪政的决议;再接再厉,夺得更大的胜利;坚持自力更生,抗战到底;不分党派延揽全国有用人才担任国家任务,使全国之人负全国之责。”③吴玉章:《今年纪念双十节的两大礼物和几个思考》,《新华日报》1939年10月13日。又如,1941年10月10日,《解放日报》制作“双十国庆纪念特刊”,刊登朱德的《辛亥回忆》、林伯渠的《荏苒三十年》、吴玉章的《以三大希望纪念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等文章。这些文章主要追忆辛亥革命的历史,回顾辛亥革命以来的30年革命历程,号召大家继承辛亥革命精神,团结一致,争取抗战的胜利。
除了亲历者之外,共产党人、知识界、新闻界、其他党派人士也充分利用《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发表纪念辛亥革命的文章。如1942年辛亥革命纪念前后,《解放日报》发表系列纪念文章,有李六如的《双十武昌革命运动史略》、李鼎铭的《纪念双十节》、范文澜的《开始了并结束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辛亥革命》等。又如,1944年10月6日,《新华日报》发表潘梓年的《“双十”三十三周年》、胡绳的《辛亥革命的功绩,推翻了满清的寡头专制》等文章。以上文章辩证地分析、评价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借助辛亥革命纪念呼吁抗战救国,为完成孙中山的遗愿而奋斗。
(三)发布通告、标语口号,宣布休假,举办晚会、舞会等
抗日战争时期,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基本上由官方组织,除了上文提及的纪念形式之外,还采取发布通告、标语口号,宣布休假,举办晚会、舞会等形式,各种形式各具特色,其效果也各有差异。
通告、标语口号的语言清晰、简洁、通俗、有力,往往表达一种亢奋情绪,易于传播和流行,能收到良好的政治动员效果。比如,1938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发表“双十节”告全体党员与华北民众书,要求华北各级地方政府长官、职员及民众团体领袖迅速实行紧急动员民众参战的开民政策,发动民众的爱国热忱,粉碎敌人的进攻,驱逐日寇出华北①参见《新中华报》1938年10月15日。。又如,1944年纪念辛亥革命33周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口号,如“立即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废止一切法西斯主义的政令与失败主义的军令”;“立即召集紧急国事会议,改组政府与统帅部,成立联合政府与联合统帅部,挽救目前危机”;“收复一切失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②《解放日报》1944年10月4日。。
休假对营造纪念氛围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抗日战争时期,除“双十节”30周年各机关团体休假3天之外,其余年份“双十节”都是休假1天。召开盛大晚会、舞会等娱乐活动,深受民众欢迎。比如,1941年“双十节”,延安四大礼堂分别举行晚会,演出话剧、平剧,以资庆祝③参见《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1日。。又如,1942年“双十节”,延安市文化俱乐部举行盛大舞会,西北文艺工作团在参议会礼堂举行晚会,公演话剧“生活在召唤”,青救会在青年俱乐部举办舞会及小型晚会等④参见《解放日报》1942年10月8日。。这些晚会、舞会的举办活跃了纪念氛围,提高了民众参与的积极性。
纪念活动是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颇为显性的现象,它是人类传承和发扬自身文化传统的重大创造,蕴涵着政治的、思想的、社会的诉求。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借助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开展,通过媒体向民众表达其政治诉求,以求实现其纪念目的。
(一)借助纪念活动解读辛亥革命精神遗产,进行抗战救国动员
精神遗产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3页。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它是一场重要的政治变革,又是一个政治象征符号,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明确表示:“为三民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扩大而奋斗;发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我以为这三项是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⑥《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12—113页。这是对辛亥革命精神遗产的集中概括。
抗战爆发后,“要得到抗战胜利,建国成功,绝对不能专赖兵力,必须动员民众的精神,组织民众已发动的精神,以全国的精神、意志、力量的总和,来做前方将士的后盾”⑦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第427页。。因此,抗战爆发之际,面对共同的敌人,为了抗日御辱,必须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投入抗日战场,与国民党“共同奋斗”,战胜日本侵略者,保卫国家和民族独立。为此,解读辛亥革命精神遗产,进行抗战救国动员,成为中共纪念辛亥革命最为关切的问题。
早在1937年8月15日,中共就刊发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动员民众积极抗战⑧参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327页。。1937年10月,《战斗》制作“双十特辑”,着重论述了发动民众工作的重要性。方振武在《抗战中的三大问题》一文中指出:“后方的唤起民众与动员民众的工作,在今天是万分重要的。中国这次抗战,如果没有广大的民众来支持,胜利还是没有把握。”⑨方振武:《抗战中的三大问题》,《战斗》第1卷第3期,第44页。狄伯钊在《抗战与建国》一文中进一步申明:“现在的战争已由平面的一变而为立体的,无前方后方之分,甚至后方的重要性还有超过前方的,后方的民众力量一样要发挥出来。我们应该惩前毖后,不能再让一般群众在民族存亡最后关头置身事外。”○10狄伯钊:《抗战与建国》,《战斗》第1卷第3期,第51页。1939年10月10日,《解放》发表时评指出:“在今日抗战中,我们可以看见,某些投降派所进行的分裂活动,同时也是反对民众的活动”,“愿意依靠民众,和民众在一起,就不会对革命敌人低头;反之,不愿意依靠民众,不愿意和民众在一起,其历史的发展,就可能转到和敌人在一起。要避免或减少投降妥协的危险,其道路就是广大人民的兴起”。①《纪念双十节》,《解放》第86期,第6页。这表明,唤起民众与反对投降分裂紧密相连。1942年10月10日,《新华日报》社论也强调:“只有发扬民气,唤起民众,组织民力,才能动员和组织整个民族力量抵制日寇的入侵。”②《烽火漫天祝国庆》,《新华日报》1942年10月10日。从以上论述可知,中共借助辛亥革命纪念,吸取辛亥革命组织民众不力的教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动民众参加抗战建国。除了论述民众工作的重要性之外,中共还借助辛亥革命纪念,阐述如何发动、组织群众:第一,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动员民众,“敷衍式的告诉民众,命令式的发动民众,只有使民众感到上命难违,觉得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③华善学:《双十节感言》,《战斗》第1卷第3期,第40页。;第二,号召工人拿起斧头、农民抬起锄头、士兵瞄准枪头、文化人握着笔头共同抗日④参见孟宪章:《怎样纪念国难当前的国庆日》,《战斗》第1卷第3期,第38页。;第三,“要将日帝国主义者侵略的意义,目的,亡国以后各阶层的痛苦,灭种的惨祸,昭告他们(民众),唤起他们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使每一个人的力量都贡献出来”⑤狄伯钊:《抗战与建国》,《战斗》第1卷第3期,第51页。;第四,要改善民众生活,给民众以自由、民主,“改善士兵及劳苦大众的生活,彻底开放一切集会结社言论的绝对自由,就可使伟大的民众团结在我们的抗日政府与作战的区域里来”,“尽量发挥人民的作用,使人民的意见,获得表达,受到尊重,人民的力量,有所表现,受到重视,使民国之为民国”⑥《双十双庆迎接胜利》,《新华日报》1943年10月10日。。所以说,国难当前,中共借助辛亥革命纪念,吸取辛亥革命教训,在强调继承辛亥革命精神遗产的同时,号召民众把纪念当做对日寇发动进攻的民族示威,有效地动员了民众参加抗战救国。
(二)借助纪念活动协调国共关系,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人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而人的团结、国共合作尤为重要。当时中国技术不如日本,经济实力也不如日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争取抗战胜利至为关键。毛泽东指出:“我们有三个反侵略的统一战线:中国的统一战线,世界的统一战线,还有日本的统一战线,在日本有广大人民群众不赞成他们政府侵略中国,正在组织反侵略的统一战线。”⑦《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90页。毛泽东深刻揭示了统一战线的形式及其对于抗战胜利的重要性。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借助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协调国共关系,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对辛亥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内容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与目标作了详细解释,并且表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在蒋介石的领导之下。周恩来指出:“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现在,全国抗战,在蒋先生领导之下,于是,又有第三次统一战线,包含着新的国共合作”;“今天在反对日本强盗的自卫战争面前,我们的统一战线,是全民族的,不分任何种族、阶级、党派、信仰、性别,都应该联合起来”;“我们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三民主义;我们奋斗的目标,不仅在共同抗战,并更要共同建国”。⑧《新华日报》1938年10月10日。
但是,自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华进攻从以正面战场为主转向以敌后战场为主,并对国民党实施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方针。由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国民党的反共倾向日渐增长,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先后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1938年10月10日,《新中华报》刊登社论指出:“辛亥革命之失败,即在于内部的瓦解,今天我们不应重蹈覆辙,而应以辛亥革命为前车之鉴。”①《国庆纪念》,《新中华报》1938年10月10日。针对国民党对抗日统一战线的破坏,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关于目前抗战局面和政治形势》一文中申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民党是在进步的,但在这进步的河流中有一股逆流。这股逆流分为两派,一派是主张亲日反蒋反共,以汪精卫为头子的;另一派是顽固分子,主张所谓抗日拥蒋反共。”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51页。针对汪精卫的叛变卖国,1939年10月10日,《新华日报》社论指出:“在目前战争的紧急关头,最高当局和各级政府必须有决心打击和肃清在政权里的那样‘最善于变节’的汪派余孽,及其他投降妥协份子”③《用工作的胜利来纪念双十节》,《新华日报》1939年10月10日。。针对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中共从抗战大局出发,极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吴玉章在《以三个希望纪念辛亥革命》一文中指出:“现在还有许多妨害国共合作的问题,尚待解决”,“希望当权的国民党同志,特别是国民党领袖蒋先生,能如丘吉尔一样的伟大,把以前反共的心思变为联共的热诚,和我们共产党精诚团结,与世界反法西斯的国家民族团结,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为世界全人类解放奋斗”。④《新华日报》1941年10月13日。又如,1943年10月10日,《新华日报》社论强调:“全国加强团结,在今天有第一等重要的意义。不久以前,蒋主席对国民党十一中全会曾提出对国共两党关系,采取政治办法解决的方针的指示,我们共产党人对真诚的政治解决办法,是真诚的表示欢迎的”,“我国内有了国共两党的真诚团结,有了各党派和各阶层的真诚团结,有了前线和敌后良好的配合作战,不怕不能打胜仗”⑤《新华日报》1943年10月10日。。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从大局出发,借助辛亥革命纪念,积极主动协调国共关系,建立并维护抗日统一战线,从而最后取得抗战胜利。
(三)借助纪念活动分析革命时局,阐释中共革命主张
时局是指当时或当前的政治局势。抗日战争时期,国际国内政治因素变幻莫测,对时局变化的影响巨大。中共能否准确把握时局,阐述抗日主张,是中共能否取得国际支持与民众拥护的关键因素,也是及时、恰当调整国共关系,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依据。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借助辛亥革命纪念,结合国际国内形势,正确分析革命时局,阐述中共革命主张,以“建立现代的独立的、民主、幸福的三民主义新中国,完成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事业”⑥《用工作的胜利来纪念双十节》,《新华日报》1939年10月10日。为目标,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
准确分析时局,是完成辛亥革命未竟之业的重要条件。1937年10月,《战斗》刊发《今年的国庆》一文指出:1937年的国庆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行将到来的前夜,其理由是:第一,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已经展开着;第二,我们的国家获得了向所未有的名副其实的真正的统一;第三,我们的国家已经遵照总理的遗嘱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反法西斯的英国等民主国家俱对我国表示同情,最近中苏两国密切携手⑦参见范寿康:《今年的国庆》,《战斗》第1卷第3期,第37—38页。。1940年10月10日,《新华日报》社论分析了中国革命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主观条件上“有了最进步的政党、军队和人民”,客观条件上“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日趋衰弱,而社会主义的国家则如日方升,前进不已。中国民族解放战争不仅在资本主义的衰弱与内部矛盾强化中获得便利,而社会主义的苏联,则成为中国人民最有力的朋友”。在认清主客观条件有利变化的基础上,中共更加坚定了完成辛亥革命未竟事业的信心,认为“辛亥革命的任务不仅更有保证可以完成,而且将使这个革命带着前所未有的进步性质,展开前所未有的广大前途”。⑧《今年双十节应有的认识》,《新华日报》1940年10月10日。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变化,尤其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好转,中共更进一步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念。1941年10月10日,《新华日报》发表的《为民主共和而斗争》一文指出:“在国际上,法西斯主义战争已经警醒了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拥护正义的人士,觉醒于一切法西斯主义,一切侵略主义的必须终止,结成全世界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这对我们争取民主共和的战斗构成空前有利的条件”。①潘梓年:《为民主共和而斗争》,《新华日报》1941年10月10日。又如,1943年10月10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表明:“苏军夏季大攻势的胜利,决定着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再来一个冬季攻势,就会把德寇赶出旧边境以至于新国界。而英、苏、美三国外长会议,即将举行,英美正在积蓄精锐,准备在德寇摇摇欲坠的时候,从西欧登陆作战,东西夹攻,击溃德寇。希特勒的崩溃既已有期,日寇的接踵而亡,亦势所必至。”在此有利的大好形势之下,中共呼吁积极抗战,完成孙中山未竟之事业,建立民主自由的中国。“为了促进法西斯的崩溃,迎接自由民主的新世界的来临,我们不惜烦百遍千遍的喊着,我们要积极作战,多打胜仗。我们要建立独立自由的中国,要保卫孙中山先生首创的伟业。”②《双十双庆迎接新胜利》,《新华日报》1943年10月10日。
在分析时局的同时,中共借助辛亥革命纪念表明是孙中山未竟事业的真正继承者,表达其抗战建国的革命主张。1941年10月7日,《中共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的最忠实的继承者。对于辛亥革命未竟的事业,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誓不休止。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义,一定要使之彻底实现于全中国。”③《中共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解放日报》1941年10月7日。这充分表达了中共对完成辛亥革命未竟事业的决心。1942年10月10日,《新华日报》社论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是立足在辛亥先烈以鲜血筑成的基础上,是承载着他们的英勇奋斗的传统,是他们的事业的忠诚继承者和发扬者。辛亥革命的志士,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先觉者,而且有不少在今天还是我党的领导者。我们要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就要忠实实行‘团结抗战、团结建国’八个大字。”④《纪念辛亥革命》,《解放日报》1942年10月10日。这里进一步表达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及中共抗战建国的目的。
中共通过对时局的分析,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参加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向世人及时通告抗战形势,并阐释中共民主建国的主张,鼓舞了抗战士气,赢得了民众的理解与支持。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有效表达了中共的政治诉求,并达到了其纪念目的与效果。总结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纪念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对当今辛亥革命纪念具有如下几点启示:
(一)辛亥革命纪念要以继承精神为旨趣
美国汉学家柯文指出:“周年纪念是纪念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最常见最有影响的形式……举行周年纪念活动的主要目的往往是教育世人。”⑤〔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8页。辛亥革命以其本身的魅力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积淀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和文化传统,成为团结和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重要源泉。辛亥革命纪念的过程实际上营造了一个使参与者自我省思并能与“他者”开展“对话”的空间,从而促使其社会教育功能得以发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借助辛亥革命纪念,解读辛亥革命胜利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教育民众继承辛亥革命精神,继续完成孙中山未竟事业。正如林伯渠指出:“研究辛亥革命的经验,它的许多的教训到今天还是新鲜的。在抗战中,我们曾为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投降经历了多少风浪,如果在辛亥革命时能够有这样的预见,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展开不同的局面。然而可以自慰的,是人民的力量已经强大了,斗争的经验已经我们不致再犯历史的错误。”⑥林伯渠:《荏苒三十年》,《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可使人们在仪式活动中达成观念认同,形成共同的集体记忆,并能辐射未来,引导人们为未来努力。所以,今天纪念辛亥革命,要正确认识辛亥革命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继承其革命精神,通过纪念活动的开展达到教育民众的目的。
(二)辛亥革命纪念要不断创新形式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主要依靠较为传统的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等,其效果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传播媒介,并且群众的参与度较低。今天,广播、电视、电影的声音与影像,杂志、报纸的文字表述,互联网上的新闻及其链接,博物馆里的历史印记,都成为纪念辛亥革命的重要媒介与场域。所以,当今中共纪念辛亥革命要充分发挥各种传播媒介的优势,采取多种方式有效开展辛亥革命纪念活动。但是,作为现代信息传播对象的民众有其自己的生活空间与认知逻辑,日常生活是与民众最为密切的社会层面,意识形态越接近日常生活,越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广大民众参与及回应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一方面是出于民族主义情结,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民众对自身生活的期望,是民生之所需。以上两点,我们可以通过简单对比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国民党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就可明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其规模、声势是共产党不可比拟和企及的。但是,国民党推动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缺乏物质和精神动因,国民党对民生问题未予关注,官员腐败严重,民众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日渐增长。与此同时,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借助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关注民众生活,继承孙中山三民主义遗愿,坚持抗战救国,维护统一战线,取得民众的广泛理解与支持。所以说,今天的辛亥革命纪念,除了要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外,还要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民众从纪念活动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感受更多的关切,从而增强民众参与纪念活动的积极性。
(三)辛亥革命纪念要契合时代发展诉求
“周年纪念可在现实与历史之间筑起一条情感桥梁,对纪念的人物和事件加以重新塑造,以适应现在的人们和政府不断变化的看法。”①〔美〕柯文著、杜继东译: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第189页。辛亥革命失败后,针对国家四分五裂的局势,孙中山曾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②《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第528—529页。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借助辛亥革命纪念,将抗日救国与弘扬辛亥革命精神相结合,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的国门,取得了抗战胜利,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统治并发起内战,经过解放战争,中共才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统一问题成为有待完成的重大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共历次纪念辛亥革命,“祖国统一”都是纪念活动的主题。在1961年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时,董必武指出:“现在整个中国大陆上的帝国主义势力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美帝国主义仍然霸占着我国领土台湾……祖国统一的神圣事业还没有完成。”③《人民日报》1961年10月10日。至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时,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香港、澳门已顺利回归祖国。2001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地位,绝不允许改变。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的历史潮流。”④《人民日报》2001年10月10日。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科学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所以说,把纪念辛亥革命和祖国统一的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与建立中华民族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联系起来,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结合起来,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纪念辛亥革命的旨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