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晖 (江西省女子监狱党委委员、副监狱长 江西南昌 330100)
董 颖 (江西省女子监狱办公室副主任 江西南昌 330100) ■文
在教育改造工作中有效应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探索
——以江西省女子监狱为例
Practices and Exploration of Effectively Applying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Education and Reform-through-labour Work
李 晖 (江西省女子监狱党委委员、副监狱长 江西南昌 330100)
董 颖 (江西省女子监狱办公室副主任 江西南昌 330100) ■文
服刑人员既是一个特殊的非自由群体,也是一个成长与发展的群体,他们有着共同的发展课题,而团体心理辅导特别适用于有共同发展课题或心理困扰的人。相似的经历、相似的环境和氛围、相似的认知方式使他们往往面临相似的具有群体代表性的问题。而且,团体心理辅导较之个体咨询有着独特的优势:节省时间,辅导效率高;利用团体动力使得成员获得更多支持;使团体成员获得归属感,增强团体凝聚力。
心理咨询大师卡尔·罗杰曾经说过,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小团体运动”。通过团体经验,人们可以重新探索自我、发展潜能,团体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机会。因此,团体经验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急剧变化,团体心理辅导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教育、辅导、治疗活动中。笔者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有着较好的效果,本文结合监狱实践,对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中的有效应用进行探索,以期为团体辅导对服刑人员心理进行矫治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心理咨询是民主社会的产物,只有重视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的社会才会注重培养和开发国民的心理潜能。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随着监狱的改革与发展,监狱的功能已经由刑罚执行逐渐转化为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即把罪犯改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力资源,改造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以人为本的大教育观正彰显出越发重要的功能,而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则是为满足不断变化发展的各种社会需要而产生的。
团体心理咨询是从英文group counseling翻译而来的,它与团体辅导概念相同。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分子,需要和期望才能得到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人成长的各个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团体来支持,尤其是当人彷徨无助时,团体往往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助人的功能。心理咨询的实践已经证明,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咨询即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20世纪70年代末,鲍姆林德 (Baumrind)从发展心理和临床角度提出了一个新观点,社会能力对人的健康成长和预防心理障碍都具有重要意义,无论他是健康的还是有心理疾病或其他问题。所谓社会能力是指独一无二的自我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它能促进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并使其控制重要的生活事件,从而有效地迎接人生历程中的各种挑战。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Fred Bemok曾经专门做了题为“有效的团体咨询——全球化的观点”的主题发言,他认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存在着太多的问题——吸毒、酗酒、贫困、虐待、暴力、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排斥、犯罪、以及学业失败、自杀、仇恨、战争等,而我们现在的心理咨询工作就是要尽量更好、更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Fred Bemok教授专门强调,个体心理治疗并不是可以有效解决上述这些问题,而团体咨询、家庭活动和社会调节才是好的解决办法。
当前,各级领导及监狱机关已经把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监管改造工作的“人防、技防、物防”传统的“三防工作”已经升级为“四防”,即增加了“心防”,并且,对罪犯的个别心理咨询及矫治工作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如何使心理咨询工作做的更好呢?笔者以为,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能较好地解决,尤其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情感的分享、自我接纳和自我尊重、探索生命的价值、学会问题解决和决策的能力以及增加关心他人的能力等等,都是个别咨询所不能达到的。
江西省监狱系统是2003年司法部首批进行监狱体制改革试点的省份之一,作为全省监狱系统的“独生女”,江西省女子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随着体制改革后教育改造职能作用突显,具有女监特色品牌快速形成,适应女性改造特色的教育改造模式也一直在不断探索、创新,尤其是贯彻“首要标准”的活动的开展,强调把“心理矫治”作为提高教育改造质量,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的“硬件”之一,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已经日趋成熟,并且已达到相当的水平。罪犯一人一个心理专门档案,一个监区一个心理咨询谈话室,一个监区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咨询师,坚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保健知识讲座,等等,使得罪犯个别心理咨询覆盖率达到了100%,一个全新的、系统的、立体式的教育改造模式已经建立。
尽管如此,为什么我们还要开展团体辅导?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因此,马斯洛认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一般常态心理者 (心理基本健康、无明显的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而不是严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时间就会有更大的收获。江西省女子监狱在个别咨询的基础上,拓宽心理矫治视野,把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服刑人员,即在监狱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不仅符合人的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这两大心理健康基础标准,同时也探索出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一条省时、省力、有功效的“华山捷径”。
笔者对2011年1月起至7月的监狱犯情进行了统计,因人际交往方面与警官、同犯发生矛盾的违纪率约占45%,因受家庭矛盾因素影响形成心理矛盾而间接导致违纪的约占15%,因思想偏激、个性固执等个人因素导致违纪的占18%,因即将新生回归社会造成心理恐惧或心理不适的而导致违纪的占2%,其它违纪因素约占20%。如:某监区罪犯石某,在监舍常常因用水、卫生等小事情与同犯发生争吵,与监舍的同犯关系紧张,石犯感觉每日都心情沉重,并向警官倾诉,感觉人生没有意义,情绪非常低沉。罪犯何某,因母亲与继父感情不和,自己即将新生,该犯感到不知如何面对家人,新生后找不到工作,没有家庭的关爱,不知何去何从。
上诉这些案例从一定角度上反映出罪犯的心理困惑,而这些困惑若不及时进行疏导,积淀到一定程度,必将成为矛盾的激化点。
江西省女子监狱对罪犯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其实一直都在进行,只是没有规范化、科学化,没有上升到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层面。真正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时间还不长,理论研究还不够深透,实践次数也不多。尽管如此,监狱每开展的一次团体辅导活动,都是有针对性的,都是解决问题的活动,因此,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2011年监狱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例:
活动个案1:3月2日,举办了“我的明天我做主”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此次团体辅导对象为30名即将刑释(余刑在六个月以内)的服刑人员。活动分为开始、工作、结束三个阶段。开始阶段分为四个环节。“暖身”环节要求队员们用大拇指互相盖印的方式打招呼,认识彼此;“链接”环节中由辅导老师组织队员们同唱“相逢是首歌”,加深感情;“支持”环节里老师与队员们一起做名为“生肖拜年”的游戏,从而增进团队凝聚力;“团体契约”环节则带领队员们宣读《我的承诺》,培养个体责任感。工作阶段则是通过组织观看《鹰之重生》、《生命的启示》、《罗文将军的故事》等视频节目,教育学员们建立健康心态,学会适应环境,正确面对压力和挫折。此次团体辅导活动旨在帮助服刑人员降低刑释前的焦虑感,让她们懂得,只要有自信心、责任心和主动性就可以创造奇迹,帮助让她们顺利回归社会,成为家庭中坚力量和社会栋梁。服刑人员彭某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这次活动,我领悟到一个道理: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我要主宰自己的命运,选择重生,选择诚实、勤奋、亮丽的人生!”
活动个案2:5月8日,与江西省中医学院联合开展了“手牵手”心理拓展训练。参加人员包括心理健康的人员、具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员、具有严重心理问题或顽危犯人员。一曲“为了谁”拉开了节目的序幕,接着的几个游戏“声势”、“波罗涅兹舞”使现场的气氛非常活跃,大家在阳光下尽情地唱着、喊着、跳着、跑着、笑着......通过“手牵手”拓展训练进一步放松服刑人员的心情,使得服刑人员之间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间的隔阂,扫清了顾忌,增进了情意,缓解了改造压力,使得更多的人接纳并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天天都要和群体相处,成功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适应群体,如何发展个人潜能,如何维护身心健康成了人们极为关心的问题。而这些能力的改善与发展可以通过成长团体和训练团体来达成。
第一,我们仍然需要新的实践和研究。尽管心理咨询的历史已有上百年,但是,我们从事新实践、进行新研究的速度太低,对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变化特别是人口变化的反应过于缓慢,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大多数不同阶层,不同性格,不同岗位的人群,尤其是监狱这个心理问题成集结状的群体中,社会格局的复杂,思想观念的各异,加之刑罚、羁禁、家庭、个人、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们当前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能及时更新以适应现实需求。我们如何适应这个趋势还是个问题。
第二,人不是一座孤岛。人从呱呱落地就在家庭中开始了团体生活。人在成长的任何阶段都需要团体的陪伴和支持。当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且有了科学技术上的支持,而这恰恰需要有更多的着眼于培养人际关系的团体活动。与此同时,我们又有了新的问题,在获得越来越大范围的交往的同时,人与人相互间的距离反倒在不断加大。罪犯长期羁押在一个固定的、狭小的空间里,思想意识形态必然会发生变化,如监舍的集体居住、集体学习、集体劳动、固定的人群交往等等,都是群体性的活动,人际关系的处理尤其显得重要。
第三,随着社会限制越来越多,我们体验人与人之间充分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用刚性制度管理体制下的单位和个人,已经越来越少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致力于集体建设的团体活动,则需要更多的空间。
第四,发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对存在的理解和精神的探索。人是需要一种精神的。大部分的人都相信精神是他们存在的力量源泉,从精神层面上谈爱,并把这种爱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手段,这一点非常重要。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交际。尤其是受到羁禁失去自由的人,更需要交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就是不疏远那些已经孤独和被疏远,同时又十分迫切需要与别人交流和建立人际关系的人。
第五,要使团体心理辅导在文化视野下层次化。我们需要对文化的差异和社会的变化有特别高的敏感性,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差异的人,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一定要有单一文化下组成团体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不能忽视重要的文化焦点。与此同时,在文化视野下,对服刑人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要分门别类,要有层次感,立体化,而不能没有区分的开展活动。
团体是社会的缩影,是一种动力互动。团体心理辅导既有教育与发展的作用,也有预防与治疗的功能。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有心理困扰的人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也可以协助人们不断优化心理素质,学习社交技巧,提高幸福指数。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虽然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些基本观念和技术是引自外国,但同样在监狱教育改造事业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团体心理辅导并不是孤立的、单独性的开展,它应当是存在于服刑改造生涯的全过程。江西省女子监狱是全省唯一一所女犯监狱,女犯一向被社会高度关注,做好女犯的教育改造工作,既是监狱的职责所在,也是服务和谐社会的职责所在。近年来,监狱在贯彻“首要标准”,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业已取得较好成绩的基础上,打破原有单一的团体辅导教育模式,创新理念,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罪犯个人发展的志向,结合女犯的性格、生理和心理特点,以服刑人员人生规划体系建设为依托,即从健康、情感、职业、生命教育四个方面对罪犯的改造以及未来发展道路进行科学规划,在罪犯的学习、劳动、生活等服刑生涯的全过程植入团体心理辅导,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推动了教育改造质量迈上新的台阶。
第一,强化健全人格的培养,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健全人格是各方面健康心理特性的综合,是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所以可将其称为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或理想境界。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大学社会工作系陈丽云教授从素食、气功等中国传统健身方式中得到启发,提出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这是一种在团体情景下,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健身方法及生活哲学,从身体、情绪以及思想观念三个层面介入,通过生理—心理—精神互动,以促进团体成员达到全人健康为目标的助人模式。身心灵互动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是由身体、心 (心理)和灵(人生观念)构成的,保持健康的身体、宽广和容纳的心怀,发掘灵魂深处的感性,理解生命的意义,使三者平衡和谐,人就能保持健康,全面发展。
对罪犯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就是要使其接受现实,积极适应,处事乐观,情绪平稳。实践中,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医学、养生学、哲学思想等融会贯通,把书法、太极、冥想等方式融入团体辅导过程之中,从建立他们的自信出发,尝试积极心情的体验,建立快乐生活的勇气,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承受挫折的能力。通过辅导,可以使服刑人员拥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即使在监狱这一特殊环境中,经过努力,也会保持内心的一片净土,一片蓝天。
2011年4月,监狱成立了“江西省女子监狱砚乐书院服刑人员分会”,并特别邀请了江西美术学院教授和江西省陶瓷美术大师等专家来监为服刑人员举办了“书法与人生”知识讲座。专家指出,书法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将会有着潜移默化的效果。广大服刑人员可以通过书法艺术领悟人生、感悟人生,从而重塑自我。
第二,强化生命教育,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要成为物质和精神同样丰富的人,最基本的是要“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唯有如此,才会豁达包容,创造新生活,去延伸扩展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美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地区的心理的团体心理咨询已经相当成熟,他们的发展都始终在强调生命的价值,在日本,全国有137个“生活发现会集谈会”,主题就是关于生命的价值。在台湾,以“生命线”命名的社会辅导机构已经遍及各大城市的社区心理卫生中心,为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0年,江西省女子监狱将对服刑人员的生命教育纳入到对服刑人员人生规划体系建设的全程,通过在服刑人员中广泛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使服刑人员了解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健康生命、关爱自身和他人之生命,不断丰富生命的内涵,拓展生命的外延,为她们补充了正向生命能量,使每一名服刑人员都能获得更好地聚焦生命能量及展现生命之美的空间与方法,获得生命发展的良好方向。2011年,监狱引入了生命教育课程,积极开设“双百课堂”,与江西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工作室,围绕“给生命补充能量”、“什么是幸福”、等为主题,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使服刑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航向,更好地面对服刑环境与现实,并为未来走向社会,成为守法公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加强对罪犯的职业辅导,用技能培训提高罪犯融入社会的能力。
对回归社会后的发展道路和职业的选择是每名罪犯所关注的,当前,各级领导、监狱机关也都把职业辅导作为工作的重点,尤其是针对即将刑满释放的罪犯,监狱从职业计划,工作选择到未来事业的发展,国家政策以及就业形势等等,团体辅导都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在择业方面,监狱可以协助罪犯分析事业方向,了解自身的优点及不足,选择好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以提供就业竞争力。在信息方面,可以为罪犯提供各行业的用人信息,备有用人单位的详细资料免费向其发放,同时还邀请有关单位或用人单位的主管领导来监作报告,以使罪犯更好地获取相关的信息。在就业辅导方面,开设诸多求职技巧的课程,指导学生如何撰写求职信,如何接受面试、笔试和能力测试,贯穿其中的也有其他技巧的课程,如,组织能力,领导才能,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等,以提高求职竞争力,发展各方面的才能。
江西省女子监狱一直致力于为社会培育和造就人力资源的理念,监狱以“江西省映山红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平台,以各种培训班为团体,积极开展罪犯职业技能培训,提出“四个对准”,即“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企业抓就业”,做到订单式培养,刑释即就业,解决了罪犯的求职生存问题,通过全面开展“服刑人员人生规划体系建设”,使广大服刑人员重新唤起对生活的热情、希望和信心,让他们在拥有一技之长的同时,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适应社会,进一步强化主动参与社会竞争的意识。此外,监狱还开展了“新生之路——我该怎么走”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上还邀有多家企业共同参与,活动不仅解决了服刑人员的新生心理障碍,还为多名刑释人员与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性协议,解决了刑释后安置就业问题。
第四,加强狱园文化辅导,用文化魅力提高罪犯幸福指数。
文化的魅力在文,在化。文化具有导向、激励、约束、融合与凝聚的作用,因此,要努力加强狱园文化的辅导,进一步提高罪犯改造中的幸福指数,使她们能够安心改造,积极改造,快乐改造。监狱可以把罪犯按监区、警区、小组等形式划分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如“自我肯定团体”、“生涯探索团体”、“心灵探索团体”、“新犯团体”等等,活动主题可以多种多样,如自画像与自我对话、人生价值观与抉择、自我的消灭与幻灭、家庭关系与自我发展、爱和亲密关系、寂寞与孤独、失落与悲伤等等,从倡导“一盆花、一本好书、一首好歌、改掉一个陋习、做一个文明改造的人”等“活动为起点,在罪犯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努力用文化的渗透力浸润罪犯的心灵。
第五,加强对团体心理辅导本土化的探索。
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咨询方法。近年来,关于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呼声渐强,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港台地区和大陆学者都在探索如何开发适合中国人心理行为的团体咨询模式。本土化研究是我们积极心理教育开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积极心理教育本土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最终目标和根本价值在于在立足本国心理教育现实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积极心理教育理论与方法,并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积极心理教育体系,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心理教育本土化进程。为此,我们需要兼容并蓄,从监狱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人本观念,批判性吸收西方成果,本土改造,从人的思维观念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的监狱发展现状出发,从罪犯的现实改造环境等方面综合考量,加强本土化实践创新。
总之,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中强调团体心理辅导,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特别是在当前,对于全国监狱在强化规范管理水平,进一步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狱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时机,对罪犯的心理健康工作的强化有着更深更远的意义。形成一个具有突破性的可操作性的新的教学模式,是提高罪犯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需要一个不断的尝试使之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需要借鉴不同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实践过程。
(见习编辑 迟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