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教学探讨

2011-02-19 03:50常勤毅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中共党史文学史双向

常勤毅

(宁波大红鹰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浙江 宁波 315175)

中共党史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教学探讨

常勤毅

(宁波大红鹰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浙江 宁波 315175)

当前中共党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表现出一种二者相互孤立、彼此缺乏有机联系的倾向。加强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的教学,是20世纪9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形象化总结的需要,是中共党史课程教学在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创新的需要,是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教学有待彼此渗透、相互作用的需要;对拓宽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视野,端正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应尽快落实对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教学依据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工作。

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教学

中共党史课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现代文学史或当代文学课是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必修课(在许多高校里将该课以文学作品欣赏课的面目或大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章节出现,又成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和公共基础课),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中共党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双向渗透教学,应该是个有益的理论尝试和教学实践的探索。

经过笔者对我国当前中共党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现状的考察,我们认为:目前,无论是中共党史教学,还是中国现代或当代文学史教学,都表现出一种二者相互孤立、彼此缺乏有机联系的倾向。即便是有研究者零星地涉及到一点,也都是从在党史教学中要体

现教学艺术、“语言尽量做到通俗易懂,鲜活晓畅”[1]的角度;或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多关注一点共产党人倡导的文学运动和创作的以及描写共产党人形象的作品的角度来实现的。要想将中共党史与教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该从以下方面加以研究:首先,要将党史、中国革命史、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有机结合在一起,以1919年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学运动和描写、歌颂中国共产党人及其先进人物的优秀作品为重要素材,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产生、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壮大进行同步研究;尤其对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发展与建设的历史经验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历史与规律进行政治的宏观与文学的微观的比较研究与综合考察,这在截至当前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中尚未找到。

其次,将中国现当代作品中的共产党人及其先进人物的形象进行研究,应该横跨90年多年的时间,也就是上溯到1919年,下延到2011年,将这一历史阶段中的优秀作品进行多方比较、综合考察,但在当前的研究中只见于个别文章对某一时期、某阶段的研究。[2]

再次,不只是对中国现当代作品中的共产党人及其先进人物的形象进行美学、文学研究;而且还应从政治学、社会学角度,对作品中共产党人及其先进人物形象的现实教育作用,从对不同时代的中国人的深刻影响的层面,来研究党史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相互渗透和影响,这不但在党史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中是独创,而且在理论研究中也是空白。

最后,要将上述研究成果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对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教学的历史与理论依据、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进行综合研究,就目前我们所能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来看:无论是在当前的中共党史、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育教学中,都不曾有过。

加强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的教学,将对拓宽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视野,端正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认识,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一)对9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形象化总结的需要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对9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将是今明两年党史研究中的一大景观。而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中共党史同步发展的角度研究90年来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发展和壮大的历程,会使中共党史更具形象性和可读性。如果将这种形象化了的党史运用到高校的党史教学中,对于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学生对中共党史的研究、关注,加强学生对学习中共党史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中共党史课程教学在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创新的需要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最近在《中共党史研究》上发表了《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史教学研究工作》,他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党史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特别提到在“坚持把党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支撑、核心内容和教学重点”、“坚持把党史列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开设党史专业,整合教研力量,加强党史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开展富有特色的党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党的历史和英雄模范事迹,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发挥高校学科、专业和人才等优势,加强和改进党史的教育、研究和宣传”,“重视党史队伍建设”等方面为今后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他还明确指出,要把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学习贯彻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学校在党史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并在今后要加强的四个方面工作中,将“加强学校党史教学工作,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作为第一项内容,特别强调要把党史教育“融入历史、语文等课程之中”,采用“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增强教学效果”[3]。而党史与现当代文学史相互渗透的教学,则是“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力途径,也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的有效性做出实践探索。

(三)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教学有待彼此渗透、相互作用的需要

李卫红在文章中特别强调要把党史教育“融入历史、语文等课程之中”,这一“融入”观念的提出,启迪我们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的教师要重视党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交融;而作为几乎与中国共产党同时诞生、发展与壮大起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无论在其指导思想、主流思潮、重要作家、优秀作品等方面都与中共党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对它们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作用进行双向研究和同步关系研究的结果,就是为党史与现当代文学史相互渗透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与理论依据。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加强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教学,应该尽快落实如下工作:

(一)加强对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教学依据的研究

按照通常的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具体年代的说法,一般都认为是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起点。而中国共产党则是诞生于1921年,表面上看二者好像相差两年,其实不少早期共产党人在1921年,甚至1919年前就开始了相关的革命活动,并发表了大量文章。

比如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早在在1918年7月1日,也就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整整三年前,就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尽管不少研究者都认为这篇文章和他后来的《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认为在当时,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俄国十月革命与法兰西大革命有着本质的不同,就充分体现出了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远见卓识。纵观后来的苏联革命文学之所以能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中国一大批优秀作家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和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充分肯定和大力盛赞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因而我们可以认为:正是像李大钊这样的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从一开始,甚至是建党以前,对俄国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的向往和赞颂,才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源头下,打上了一个深深的“红色烙印”,这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中国具体的文化实践、文学创作及其运动紧密结合,从此使与中国共产党同步诞生、发展、壮大的中国新文学,在每个历史阶段都能紧紧贴近时代的脉搏,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追寻着先进文化的科学发展方向。

我们再以1936年7月版的《共产国际》上一篇短文《中共第一次大会的回忆》为例,这篇文章一般都是被作为党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可以这样说所有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章都把它忽略了。其实当我们今天从文学角度来欣赏时,我们会为作者的文笔而折服。(尽管有的论者认为和译文水平有关,但我仍然坚持认为,曾经出身于书香门第、能在武昌省立一中读书、大学毕业到湖北人民通讯社当记者、做过中学教员、创办过《武汉星期评论》等刊物的作者,完全可以写出神来之笔的文章)

说起作为纪实文学之一种的回忆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里,可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体,无论是作家还不是作家,无论是将军还是战士,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种回忆往事的文体都有大量的人去写、去发表、去出版;特别是在追溯党的发展历史、回忆党的战斗历程中,回忆录的地位与作用更是不可低估的。然而,我们在不少回忆录中却发现存在着夸大自己功绩、放大历史细节、有意回避对自己不利的事件、将人家之功记在自己的名下、拉大旗作虎皮以及写法上的华而不实、报喜不报忧等等不良现象。

但是当我们读完陈潭秋这篇回忆文章后,我们为他在低调、谦逊中所展现出来的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美德所感动——文章从头至尾只在介绍参加会议的代表中淡淡地提了一句“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董必武和我”之外,没有提及自己一句,全文的人称用的更多的是“我们”、“大家”。这一点我们在陈潭秋的夫人王韵雪的回忆中可以找到足够的证明,当《辽沈晚报》的记者问起陈潭秋是否曾经与王韵雪谈起过中共“一大”时的情景时,这位老人说道:“那是在1941年建党20周年,新疆八路军办事处二十来人开座谈会纪念党的生日,陈潭秋讲起了中共‘一大’,代表们先在上海开会,听说有人来包围,又移到嘉兴一条船上,才把会开完。”王老说:“我大致记住讲了这些,但当时讲‘一大’时,他从来没讲到自己,当时大家也都不知道他就是陈潭秋。”[4]当我们称颂陈潭秋的高尚人格之同时,我们也为他在朴实无华的文笔下蕴含的生动、娓娓道来时潜在的激情、平铺直叙中暗藏的悬念、安静清谈里埋伏的曲折……所有这一切而深深地折服!就冲着这些,我们中国现代文学历史里就应该有陈潭秋一笔,浓墨重彩的一笔!

还有毛泽东的早期作品,比如发表于1919年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

……至于湘江,乃地球上东半球东方的一条江。它的水很清,它的流很长。住在这江上和它邻近的民众,浑浑噩噩,世界上的事情,很少懂得。……咳!湘江,湘江!你真枉存于地球上。

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的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以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它的生,逆它的死。如何承受它?如何传播它?如何研究它?如何施行它?这是我们全体湘人最切最要的大问题,即是《湘江》出世最切最要的大任务。[5]

在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象毛泽东这样的20来岁的年轻人,就能有如此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就能有如此之犀利的洞察力和思辨力、就能有如此之深邃的思想和体恤民生的灵魂、就能有如此之恢宏的气度和大手笔,我们一要感谢那个催生伟人辈出的“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的年代,二要感谢那些在中国天空“燃烧的天火”——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先进文化与思想,三要感谢这些面对“天降大任”而勇于挑起重担的这些“中国的脊梁”。

不知从何时开始,许多伟人写的很有文采的一些东西,被众多的现代文学史研究者与专家们所忽视,我们不妨做一大胆的设想,假如同样是回忆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文章、同样是那首《赤潮曲》、同样是发表在《湘江评论》上的创刊宣言,假如不是出自陈潭秋、瞿秋白和毛泽东之手,而是现代文学史上哪个作家之手,肯定会引起文学史家们的高度关注,说不定这位作家会因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座次排在前面。然而当我们翻阅了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后,却令我们大失所望或疑惑丛生:是谁规定的伟人、领袖写的好作品就非得载入党史、而不能写进文学史?

有关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教学的依据俯拾即是,可以说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也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诞生、发展、壮大的历史,中共党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将这些联系研究并挖掘出来,并且落实在教学工作中,是贯彻好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精神的最好体现。

(二)加强对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的教学体系研究

教育创新,已经提了很多年了,但每每到了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中,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比如我们在此提出的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的教学,就很有可能被有些人质疑:“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或中国当代文学完全是不同的课程体系,把这二者捏合在一起,有些不伦不类。”其实世界上很多创新和改革在初期都会被认为是“不伦不类”、“别出心裁”,但就是这种大胆尝试才给创新带来有益的启迪;假如成功了,就是一种新突破;即便失败了,也为后人提供总结经验的教训。

前面讲过,中共党史是从1921年开始,中国现代文学史是诞生于1919年,在历史长河中,两年之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关键是中共党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在许多时候和许多方面都是体现出一种密切的关联和同步性。通过研究将这些关联和同步性寻找出来,然后落实到中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的教学体系之中。

有关这一教学体系的建立,首先要完成的工作是聘请取得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关系研究成果或对该领域有研究意愿的专家、教师共同编写一套教材。这套教材在试用阶段可以先在选修课或考查课上使用,立足点可以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来确立。

比如,如果偏重于编写一套更形象生动、具有较强可读性和感染力的中共党史教材,则可以中共党史的发展脉络为主线,然后按照这一主线,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选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关的作品(以纪实文学为主),对中共党史进行形象化的阐释。如果偏重于编写一套在中共党史视域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则以90年来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壮大的演化轨迹为时间线索,以1919年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学运动和描写、歌颂中国共产党人及其先进人物的优秀作品(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歌曲、影视作品甚至美术作品)为重要素材,将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的有机结合在一起,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产生、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壮大的同步性通过教材得以展现出来。

其次,以学生愿意并且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为出发点,以学生在对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的教学中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和文学素质为目的,建立一套以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传授党史和文学史知识为主、在课外带领学生做好相关学习实践为辅的教学体系,坚持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开发第二课堂的潜力。笔者作为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为学生中共党史知识的贫乏而深深担忧,说到底不是我们学生对党的热爱程度降低,而是死记硬背的党史教学让他们乏味。如果想要调动学生学习党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实践教学的环节不但要加强,而且切切不可走过场。

比如在讲到“自由”这一命题时,我们可以将学生带到曾经关过革命者的类似重庆“白公馆”、“渣滓洞”这样的地方,亲自感受和了解共产党人为争取人们的自由而舍弃了自己的“自由”;也可带学生到关过张学良的蒋介石的老家——溪口参观,听听讲解员讲述当年张学良眼前有美景,身边有“美人”(赵四小姐),只因没有自由而倍感苦恼的往事;再联系革命志士写的诗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甚至可以提起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诗句,这样一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将党史教学和文学史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们即学会了做人,也学会了“做文”。[6]试想这样的中共党史教学能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吗?

在笔者的教学和辅导学生的工作中我发现这样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党史教学和学生的入党教育经常体现出一种双向脱节的现象。教师讲党史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党史是为了完成“学分”,很少能与提升学生对党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入党教育挂钩;而在学生的入党教育中,由于一般都是由管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非教学人员来主抓,因而他们开展的入党教育又不是以党史教学为主,这样一来急需将党史教学和学生的入党教育二者结合起来的课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由此看来,将政治的宏观与文学的微观相结合,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前提下,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为根本原则,力争将文学史的教学与党史、中国革命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政治工作这三者完美统一,给从事这三方面教学、研究和工作的人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资料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它还能给党与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开展党建、思政工作时提供一种“思想库”,力争将中共党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双向渗透的教学与形象化的党员教育课程结合起来,一方面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一方面为现阶段党的建设提供重要参考,进而推动党建理论创新。

以上是笔者在读了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的《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史教学研究工作》一文后的几点思考,其中肯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此也期待着专家和同行们的批评指正。

[1]董一冰.关于促进党史教学中“几个结合”的思考[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5)

[2]吴淑贞.论新时期文学中“共产党员形象”塑造及其演变[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9.

[3]李卫红.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史教学研究工作[J].中共党史研究,2010,(8).

[4]本报特别报道组.他谈起“一大”时从没讲自己——王韵雪追忆丈夫陈潭秋.[N]辽沈晚报,2001-06-21.

[5]毛泽东.《湘江评论》创刊宣言[A].《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6]常勤毅.生活美学价值新论——中西文化比照下的人性与时尚[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钱亚仙)

D23;I209

A

1008-4479(2011)02-0085-06

2011-02-25

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化工程专项立项课题“90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画卷中的中国共产党研究”阶段性成果。

常勤毅(1960-),河北抚宁人,宁波大红鹰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教授、宁波大学特聘研究员,中国文化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国现代文学和美学研究与教学。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文学史双向
双向度的成长与自我实现
降低寄递成本需双向发力
用“双向宫排除法”解四宫数独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一种软开关的交错并联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
二○一二年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
六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