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中“斗争”模式分析

2011-02-19 00:39
中共党史研究 2011年6期
关键词:边区根据地斗争

徐 建 国

华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中“斗争”模式分析

徐 建 国

在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中,“斗争”不仅限于一种行为和手段,同时形成一种政治运作模式。运作过程中,在斗争对象的树立上,注重培养农民的阶级意识;在斗争方式的运用上,注意根据运动发展阶段及斗争对象的差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口号、培养积极分子、发挥农会等群众团体的作用、营造农民在人数和气势上的优势等方式来组织和引导农民;在斗争分寸的把握上,既要调动农民斗争积极性,又把斗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斗争果实的获取上,强调进一步强化农民的斗争意识,推动运动向深入发展。通过 “斗争”模式的具体运作,中共唤醒了农民的阶级意识,发动广大农民投身抗日洪流,并将农民和乡村社会纳入现代国家政权建设之中。

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斗争模式

以往关于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的研究,总体来看很少展开对这一运动的微观层面进行分析,偏重于笼统的一般性宏观论述 (如运动的发生、开展、成效及意义等)。近年来这种局面被突破,不少学者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视角切入,涉及到民众动员、行为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加深了对这一命题的研究,但缺乏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有机结合。本文的研究亦属于一种宏观研究,但与以往的类似研究不同的是,本文试图把这两方面的研究较好地结合起来,并将减租减息运动放在中共革命意识形态和农村革命的总体背景下加以审视。具体说来,本文试图以革命意识形态所崇尚的 “斗争”为切入点,不仅将斗争作为革命的一种具体手段和经济行为,更将其作为中共所领导的革命的一种运作模式,对减租减息运动中进行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分析。关于减租减息运动中 “斗争”的运作,不仅局限于斗争的双方——地主和农民,其背后掌控运作的是中共。“执行政策既是一种斗争,因此亦就必须有斗争的策略指导”①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五:土地问题》,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09页。,“政府是 ‘三三制’政权,不出面进行斗争,但应支持斗争”②谢忠厚等主编:《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宣教工作资料选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5页。。

一、斗争对象的树立

斗争是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必然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就减租减息运动而言,斗争的双方是农民和地主。从政治斗争话语权的角度讲,农民处于斗争的主体地位,地主则处于客体地位。但从运动开始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作为理应是斗争主体的中国农民,却 “通常是最为消极,最无精致目标,最少组织性的阶层”③〔美〕艾森斯塔得著,阎步克译: 《帝国的政治体系》,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1页。,缺乏对政治参与的兴趣。减租减息运动开展之初在抗日根据地没有得到切实推行,除客观因素外,只流于政策的宣传而没有从斗争的角度发动、唤醒历来就是被动的农民群体的政治意识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农民的头脑中一直缺少 “阶级”、“剥削”等革命意识形态必备的概念。由于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以及血缘、地缘等关系的影响,他们认识不到地主剥削的不合理性,“地是人家地主的,人家不租给咱地,咱怎么能活呢?”④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编:《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 (河南部分)》 (二),档案出版社,1985年,第441页。。在大多数农民看来,地主的富裕是他们努力经营、勤俭持家的结果,土地越多、财产越大的人 “成了道德高尚的证明”⑤〔美〕韩丁著,韩倞等译:《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出版社,1980年,第52页。。正如一份关于减租减息运动的材料所总结的那样,农民的思想问题首先是他们 “根本不知道阶级剥削;不知道社会是谁创造的,不知自己终日劳动是给地主阶级而干的,而认为是给自己干的”⑥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第657页。。有研究者指出,在没有外力介入的村庄,阶级分化在农村社会生活中并不表现为不同阶级在行动上的对立,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关系是包含在社会关系之中的。⑦李里峰:《阶级划分的政治功能——一项关于 “土改”的政治社会学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相关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个结论。有学者通过对冀中饶阳县五公村的考察发现,在旧中国,农民是按照群落和宗族关系,而不是按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来看待他们自己及他们与地主的关系的。⑧〔美〕弗里曼等著,陶鹤山译:《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24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依靠政策的宣传而使农民自觉地起来对地主进行斗争是不可能的。这正是农民在减租减息运动初期对之冷漠乃至对抗的基本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在外力嵌入的情况下,“唤起农民的阶级自觉,解决农民的思想问题”⑨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编:《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2辑,1980年,第258页。,才能达到把广大农民动员到减租减息运动中的目的。而且,其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通过这一运动,真正唤醒被中共视为自己所领导的革命的基本依靠力量的农民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把他们纳入到革命斗争中来,从而最终实现革命的目的。

改变农民思想观念的方法,首先是引导农民自觉地把自己划入被剥削阶级的行列。“减租运动需要动员贫困阶层,强调阶级的分野”⑩〔美〕马克·赛尔登著,魏晓明、冯崇义译:《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91页。,“教育农民知道剥削,知道阶级,知道社会是谁创造的,才会使农民觉悟起来,有斗争的勇气”,从而为下一步的斗争打下阶级基础。“倒苦水”、“空肚子”、“算账”等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采取 “倒苦水”即诉苦的办法,易于从感情上打动人。有些地方总结的经验是,“要想深入开展反省运动,必须首先找最受痛苦的农民,启发他的觉悟,进行个别突破,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群众性的反省”。①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第657、658页。这里的反省指的就是诉苦。通过诉苦的方式,可以把农民所遭受的苦难都归结到地主身上。如1942年,在太行区左权县麻田镇召开的一次斗争大会上,“发言的有白发苍苍的老汉,有牵儿带女的妇女,有握着小拳头的孩子,还有因病不能来托人代为申诉被地主剥削痛苦的。大家争先恐后的说出了多年的积怨,农民们的情绪是转为激昂了”②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五:土地问题》,第253页。。在群众大会上,这种诉苦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通过 “诱导群众 ‘诉痛苦’,甚至沉痛痛哭,激动全场阶级情感、阶级觉悟”③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编:《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 (河南部分)》(二),第419页。。

算账也是树立农民阶级对立意识的有效办法。通过算账,可以使农民明了他们所受的剥削。有的农民在算账之后说:“我以前常听说是剥削穷了,我不信,想是年景不好收不上粮穷了,但不相信会剥削穷,现在可明白了,我每年只应出租三斗,结果出了大斗六斗。”④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五:土地问题》,第276页。采用单个佃户与地主算账的方式是一对一的算账,对于表现地主的罪恶是有限的,但采用集体算账的办法即运动的方式就可以把地主分散的罪恶集中起来,更容易使农民认识到地主剥削的残酷。“从农民对地主仇恨出发,把每个农民对地主的仇恨组织起来,私仇结合起来,这就是大家的仇恨,把不同农民对地主不同的具体仇恨汇合起来,成为公愤的。这公愤,大家的仇恨,是建筑在每个农民的 ‘私仇’ ‘私恨’的基础上的。”⑤谢忠厚等主编:《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宣教工作资料选编》,第64页。如平顺县中五井村的一户地主共有53户佃户,把这53户佃户集中起来给地主算账,“大家一算,五十三户中没有一户时光过得好的,而地主一家,仅租额一项,每年就要收二千五百多石”⑥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五:土地问题》,第26页。。平顺县王曲村通过给王高奎、李金锁、刘雅三个大地主算账,表明战前全村324户中有240户借过他们的高利贷,有145户在他们高租高息的剥削下倾家荡产,有32户被迫卖了儿女或老婆,有124人被他们逼死、打死或饿死⑦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第659页。。

无论是 “倒苦水”还是 “算账”,都只是运动的手段,其目的是通过诸种斗争形式的综合运用,促使农民传统的贫富观念逐渐发生改变,“不是农民靠地主吃饭,而是地主靠剥削农民吃饭,穷是被人剥削穷的,富是因剥削别人而富”⑧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第691页。。有群众说:“我们穷了半辈子,今天才知道是怎样穷的了。”⑨谢忠厚等主编: 《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资料选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41页。意识到他们是因为遭受地主的剥削才造成今日的贫困,这是农民产生阶级意识的基础。通过剥削与被剥削意识的确立,“阶级的同情心与对地主阶级的憎恨会油然而生”⑩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编:《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2辑,第259页。,农民就会自觉地把自己划入被剥削者的行列,和地主之间的阶级界限便会明显地划分开,从而达到确立阶级对立的目的。只有“认清了地主与自己的界限,了解到自己是个阶级”,才能敢于向地主阶级展开斗争⑪谢忠厚等主编:《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资料选编》,第441页。。在减租减息运动中,中共通过各种形式最终牢固地确立了农村的阶级对立关系,从而把斗争的意识渗透和灌输给社会最底层的广大民众。

二、斗争中的组织引导

受小农经济模式的制约,广大农民处于分散状态,而作为革命运动的一种形式的减租减息运动要求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这就必须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惟有如此,才能达到农民集体对阵地主的目标。“‘组织起来’,是为了斗争;但组织必须成为群众自己的事情,不是单纯干部的捏合,而是群众自己结合。因此组织应是在群众 ‘动’的当中进行”①谢忠厚等主编:《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宣教工作资料选编》,第64—65页。,“从斗争中组织农民,组织农民力量,让农民群众了解,只有自己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②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五:土地问题》,第208页。。

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口号使农民认识到他们利益上的一致性,从而达到使农民 “从租佃关系上认识 (到)地主老财一般黑,天下穷人是一家”的道理③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五:土地问题》,第202页。。虽然各地提出的口号存在地域差异,但都具有易于为农民所理解的特点。比如 “组织起来有力量”、“农民是一家人”、“大家都是穷朋友”、“一条心,干到底”、“穷人要翻身,死皮烂账要算清”等等。这些口号的重要特点在于用农民的语言来讲述道理。比如太行区平顺县提出的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老根是地主”的口号,就是为了明确阶级阵线,解决农民之间互相牵扯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必须在思想反省、阶级自觉的基础上,明确斗争目标,把农民相互间的问题,归结到地主阶级身上。”④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编:《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2辑,第263页。

其次是培养积极分子,从而影响和带动一般群众。群众的思想觉悟存在较大的差异,“群众的觉悟程度永远不会齐一的,永远是有积极、中间与落后之分的”⑤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编:《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2辑,第257页。。从心理和行为角度讲,人具有从众性,尤其是对处于闭塞环境中的农民来说,更是如此。“首先发现积极分子,收集积极分子对地主的仇恨,依靠积极分子的积极活动、酝酿”,“群众受到积极分子的影响,看到大家在一起,有了信心有了勇气,都看到了力量 (力量即是大家),有了 ‘群胆’”⑥谢忠厚等主编:《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宣教工作资料选编》,第66、65页。,才敢于站出来斗争。此外,“掌握了积极分子,才能使领导有所依托,才能经过积极分子,团结中间的,提高落后的,才能掌握与统一群众的思想,团结群众的阵营,使运动成为一个统一的群众运动”⑦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编:《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2辑,第257页。。通过积极分子的带头和引导作用,形成农民集体的力量,所起到的作用是明显的。“发动农民群众,召开佃户积极分子会议与农民会员大会,使农民群众中有了中坚力量,形成团结的中心。认真地经过这种做法的地区,收到的实际效果较大。”⑧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5页。在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中,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这种通过积极分子影响和带动一般群众的工作方法。在晋绥边区,1943年 “大都采取了以村中好的农会会员与少数积极分子为中心团结教育他们,形成领导骨干,通过他们影响推动一般群众,各县大部能掌握这种领导方法,工作便开展了”⑨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第103页。。

再则是发挥农会等群众团体的领导带头作用。减租减息运动是调整农村租佃关系的过程,按照革命意识形态的逻辑,必须发动农民起来自己解放自己,党政人员的包办代替是不利于运动开展的。“有些地方虽然减过租了,但是农民群众并未积极起来,他们以为这是工作人员给他们办的好事情 (实际即是 ‘恩赐’心理),工作人员走了他们感到没有依靠,以至于怕‘变天’,结果租子表面减了,实际上仍按原数交纳。”⑩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编:《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 (河南部分)》(二),第120页。其结果是使运动流于形式。既要避免党政人员包办代替现象的发生,又要发动农民自己起来解放自己,农会等群众团体就起到不可替代的组织和协调作用。“组织与领导农民实行减租等,应由农民团体负责”⑪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编农业,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80页。,“农会不同于政权,更不是政权的附属,而是农民自己的组织,不是站在群众上面或外面向群众要求,而是站在群众中间领导群众”①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五:土地问题》,第12页。。通过农会来发动和组织群众,不但使农会成为农民对抗地主的坚强后盾;而且,在农会领导下形成农民集体的力量,有利于运动的开展。1943年11月,在晋绥边区宁武县二区,“此间减租运动,正深入开展中,宁 (武)二区各村,农民在农会领导下,集会讨论减租问题,非常热烈,常至深夜不散,农会干部则帮助会员折算减租数目”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第53页。。

在减租减息运动过程中,由于农会等群众团体所具有的推动运动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它们逐渐成为领导运动向深入发展的主要力量。各地都要求 “首先是应把农会壮大与健全起来,动员一切农民加入农会的组织,使农会等群众组织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③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七:群众运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98页。。在农会的领导下,各地运动的蓬勃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农会。沙河县农民 “真正认清了农会是为自己谋利的群众组织,在 ‘要抗日吃饭,组织农会自己干’的口号下,纷纷成立或改进村农会”,以前对农会表示怀疑或观望的农民,均已正式加入④《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8月11日。。太行区涉县在1943年1月后,全县农会会员猛增到18300多人,青救会、妇救会会员增加到7500余人⑤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1937—1949)》,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68页。。

三、斗争形式的选择

由于减租减息运动开展阶段的不同以及斗争对象的差异,斗争形式往往成为决定斗争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减租减息运动发生在抗战这一统一战线发挥特殊重要作用的时期,因此选择斗争形式是一个带有策略性的问题,“斗争方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策略上的高度机动性与灵活性,是抗日期间土地政策的最明显的特点”⑥齐武编著:《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30页。。

在减租减息运动中,虽然有开明士绅积极响应号召的例子,但这部分地主所占的比例极小,大多数地主是不满和反对的,他们采取了一切可能的办法,歪曲或抗拒这一政策。最普遍的是拖延不减,或明减暗不减。但也存在不同情况,有些实力较弱的地主,在斗争中看到形势的不可逆转而顺应了潮流;但也有些地主始终顽固不化,抗拒运动。所以,针对斗争对象的不同,应该教育农民,“告诉他们对待不同的对象,如开明地主或顽固地主,一般地主或恶霸地主,大地主或中小地主,应该采取不同的斗争方式”⑦齐武编著:《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第121页。。综合起来看,在运动中主要采用了软斗争和硬斗争两种方式。对于比较弱小的地主,往往采用比较和缓的斗争手段,如采用说理斗争或小范围内农民和地主进行集体辩论的形式。通过说理或辩论的形式,不但可以促使农民和地主进一步加深对减租减息政策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进一步消除农民对地主的恐惧心理。太行区左权县麻田镇农民与地主贵和诚的斗争,就是把群众组织起来,到贵和诚家里与其展开面对面的说理斗争后才算账退租的,当场退出钱2700元,粮食30石⑧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五:土地问题》,第14页。。对于已经看到形势不利而顺应潮流的地主,也可以经过说服动员教育他们自觉减租减息。如晋绥边区宁武县二区在1943年11月的减租减息运动中,“开明地主李尚元、张海魁表示:当坚决执行政府法令。并批评了那些不退租、不减租,要夺地的地主”⑨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第53页。。对于对减租减息运动还抱有抵触情绪、等待观望的地主,采取 “先礼后兵”的斗争方式,以对其起到震慑作用,达到使其停止对抗的作用。而对于顽固不化,不听劝告,拒不执行法令的地主,则采用坚决斗争的方式。但这些地主也存在大中小之分,他们所占的比例不在少数,采用一一斗争的形式是不现实的。“在选择重点的时候,应当是大的地主,问题多的地主”,通过对他们的斗争,以震慑和影响中小地主,可以有效起到推进运动开展的作用。“经验告诉了斗争一个最坏的典型,能够影响周围工作的开展”。1944年,在晋察冀边区五专区的井陉县防口村,由于地主何崇泽对抗减租减息政策,政府根据佃户的要求将其扣押,询问他加租夺佃的原因,并向他说明减租的政策和法令,最后,迫使他承认错误,表示愿意将多收的租子退还给农民,与租地的农民订立了保障农民土地使用权的新约。①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编农业,第118、77、113页。

在斗争氛围的营造上,造成农民在人数上的优势,始终是减租减息运动中的主要模式。“斗争中,要壮大佃、雇农的声势,鼓动他们敢于斗争说话。”②谢忠厚等主编:《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宣教工作资料选编》,第276页。在运动开展初期,尤其如此,这是与农民的思想状况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多年来一直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农民看到的是地主阶级权势上的强大,不敢与地主展开面对面的斗争。“被地主压迫很多年的佃户,是不敢出头减租的。经我们鼓动后,他们虽然认为是应该的、合理的,但还不愿意自己出头。”③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第607页。再加上受地缘与血缘关系的制约,有些主佃之间是同村、本族甚或是亲戚关系,农民也不愿与地主开展面对面的斗争。如晋绥边区保德榆树里村,全村200余户人家都是高姓一族④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第59页。。而采用集体斗争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弱化这种家族、宗族认同,而且 “可以使人们从人数上产生一种安全感”⑤柯鲁克著,安强等译:《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33页。,农民就容易消除这种恐惧和怯懦心理。

采用集体斗争的方式,不但可以起到打击顽固地主推动运动开展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农民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认识到团结起来的作用。“群众只有在 ‘动’的情况下才能组织起来。群众在行动中显示了力量,提高了胜利信心,才能把动摇的、落后的群众带领起来。”⑥谢忠厚等主编:《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宣教工作资料选编》,第67页。通过 “有重点的召开群众大会,来打击最顽固最坏的地主,来使地主在农民面前低头,使农民更加相信自己的力量”⑦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编农业,第121页。。这是形成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有效手段,所造成的影响和起到的效果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在晋绥边区,“首先研究典型,有目的有计划的集中力量,突破一点以取得经验,推动全面。去年减租中大的减租集会,就是采取了这样的方式”⑧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第103页。。1943年12月,在晋绥边区兴县四区某村的斗争大会上,200多名农民对十几个地主展开了斗争。先是对其中罪恶深重的高文德进行了斗争。“会场空气激昂,愤怒高达极点,由于到会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均饱经高某剥削多年,至今忍无可忍,并已深刻觉悟。因而每当高某顽抗时,农民怒不可遏高呼口号,要求政府惩办高某。在群众激愤下,高某最后终于承认了错误,并接受了减租具体办法,大会共三天,先后解决大小问题二百余件。”⑨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第55页。实践证明,展开对顽固地主的集体斗争,能够起到震慑其他地主的作用,有利于激发他们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从而调动农民斗争的积极性。“只要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和某些顽固地主进行斗争之后,就不但可以贯彻减租和发动农民的积极性,而且决不会破裂农村统一战线,……都必须发动农民起来向某些顽固地主进行斗争,以发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和保证减租能彻底实行。”⑩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2编农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80页。

在 “双减”运动中,富有创造性的斗争形式是 “联村斗争”。“把与斗争对象有剥削关系的各个村庄的农民联合起来,召开联合斗争大会,对那些独霸一方的大地主、大恶霸进行诉苦、揭发、斗争,借以壮大农民的声威,震慑那些不肯低头认错的剥削者,以加快减租清债运动的进程。”①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时料丛书之七:群众运动》,第32页。通过邀请附近村庄的农民参加斗争,不仅可以造成浩大的声势,可以有效减弱亲属、宗族势力的影响,而且还可以把成功的斗争经验介绍过来和传播出去。“一村斗争,周围村庄的农民参加援助”,“斗争的村庄的农民看到外来援助的农民,信心和勇气更高了”,“每个斗争对象的罪恶和斗争中的窘态,农民到处传说着,大街小巷都是谈论着斗争,真是轰轰烈烈,风起云涌,大有 ‘山洪爆发’之势。这种宏伟的行动,给农民思想上的变化极大,鼓舞了农民斗争热情、勇气”。②谢忠厚等主编:《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宣教工作资料选编》,第68页。太行区涉县于1942年11月3日、13日和24日连续在南岗召开了联村斗争大会,有数千人参加,当场就把旧债文书烧毁,农民收回了被押的土地③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五:土地问题》,第13页。。1944年初,在晋察冀边区平山县的元坊、柏岭、北庄等地,召开了三次盛大的群众大会,斗争没有实行减租减息的地主,“三个大会解决了六十一件夺佃和高租等严重问题,从此,平山的减租运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而波及全县”。④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编农业,第96—97页。在冀鲁豫区滑县,1944年的七八月间,对全县头号地主头子岳朝中进行了3000人的斗争大会。接着在寺台又对恶霸地主杜老拨进行了有22个村庄的15000人参加的斗争大会,从而打开了全县 “双减”运动的新局面。通过 “联村斗争”,“这种互相援助、互相鼓励、互相观摩的联合,使农民的斗争经验更加容易提高和丰富起来。一村的斗争成功的失败的地方,在各地农民 [中]展开了酝酿和讨论,成功的为各地农民所模仿”⑤谢忠厚等主编:《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宣教工作资料选编》,第47、68页。。

四、斗争分寸的把握

作为中共在抗战这一特殊时期的一项社会改革而非彻底革命的措施,减租减息运动的目标并非是要消灭地主阶级,而是要在经济上调整地主和农民之间的传统关系。关于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关系,中共中央在关于减租减息的政策中作了明确规定, “承认农民 (雇农包括在内)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故党的政策是扶助农民,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同时 “承认地主的大多数是有抗日要求的,一部分开明绅士并是赞成民主改革的。故党的政策是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剥削,而不是消灭封建剥削,更不是打击赞成民主改革的开明绅士”。⑥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编:《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2辑,第2页。在运动中,能够自觉自愿地执行减租减息的地主是极少的,对于绝大多数地主来说,只有采取斗争的方式,才能达到减租减息的目的。然而,如果对地主打压过大,斗争过火,则有悖中共在抗战期间奉行的统一战线政策,可能会使地主转向抗日的对立面,这显然不利于抗战的最后胜利。所以,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存在一个矛盾,“先要能够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如果群众不能起来,则一切无从说起。在群众真正发动起来后,又要让地主能够生存下去”⑦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编:《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2辑,第9页。。如何既能够把农民发动起来、又能让地主生存下去而不转向对立面呢?那就 “先斗争,取得优势,削弱地主的统治和威风,然后再讲团结,一打一拉,先打后拉,打中有拉,拉中有打”⑧谢忠厚等主编:《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宣教工作资料选编》,第275页。。这 “打”和 “拉”是需要掌握分寸和火候的。所以,把握对地主斗争的 “度”成为重要的一环。

由于运动本身所具有的难以避免的 “惯性”,一旦运动发动起来,农民的要求和行动往往会超出政策允许的范围,“群众的要求往往是过左的”①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编:《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2辑,第260页。,“农民在深刻的阶级仇恨的基础上,往往会产生过火报复消灭地主的想法与行动”②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第661页。。所以,“当群众行动起来的时候,左的现象是很难完全避免的”③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编:《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2辑,第260页。,“他们想的是,要把地主老财统统打倒,对于那些狡赖拒不执行减租减息的地主仇恨万分,抄家、吊打等不法行为正是这样产生的”④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五:土地问题》,第59页。。对于运动中出现的左的现象和行动,“这并没有什么可怕,不应该惊慌失措”,“如果真正是最广大群众自愿自觉的行动,而不是少数人脱离群众蛮干的 (这是绝对不许可的原则问题),则不但无害,而且有益,因为可以达到削弱封建发动群众之目的”。但这并非是许可左的行为蔓延下去,“如果一任其发展下去,那就会使运动陷于混乱,失掉广大群众的同情,和地主阶级趋于破裂”,“因此党的策略,不是在事先限制这些过 ‘左’行动不发生,以致妨害群众之充分发动与充分起来,而是在群众已经充分发动起来之后,能够及时的说服群众,纠正过 ‘左’行动”。⑤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编:《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2辑,第260、10页。把握好斗争分寸的原则,是把农民的行动控制在不危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范围内,要 “教育干部人民在执行法令中,注意克服与防止各种偏向,在某些地区注意调整各阶层间存在的不协调的现象”⑥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编:《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 (河南部分)》(二),第77页。,要对农民进行政策教育,“必须劝告农民,在实行减租减息与保障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之后,同时实行交租交息与保障地主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⑦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编:《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2辑,第4页。。在不断向农民宣传和讲解减租减息政策,“从斗争方面,从保护农民既得利益方面,说服农民,组织农民,作局部的让步,换取将来的利益,抗日的利益”⑧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五:土地问题》,第212页。,在农民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用具体事实和领袖商量,经过领袖酝酿,形成群众决议,逐渐在行动中改正,诱 [导]到正路上来”⑨谢忠厚等主编: 《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资料选编》,第518页。,农民就会自觉克制自己的过激行为。如涉县赤峰村在懂得了减了租而不交租,地主生活不下去可能会投靠敌人的道理后,在照顾地主利益的基础上,顺利地解决了113户佃户提出的问题,取得了主、佃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平顺城关在斗争一个地主时,按照政策该地主必须退出租粮100石,但农民按他家的经济情况在算账后,允许他只退出40石,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⑩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五:土地问题》,第59、287页。太行区黎城县在减租运动后,“许多地主都无法生活了,为了纠正偏向,召开了一个地主和农民的联席会,在会议上双方展开了争论,农民在道理上法令上完全把地主折服了,然后自动的向地主在经济上让了步,结果农民地主双方都满意”⑪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编:《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2辑,第261页。。如该县地主谢好礼在农民让步而使租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后,在写给县长的信中说:“我的租佃问题得到适当解决,主佃双方都感爽快。”⑫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五:土地问题》,第282页。

不可否认,抗日根据地在减租减息运动中确曾出现过 “左”的行为,甚至出现过打死地主的现象。但从总体上看,在总结运动规律及斗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和政府较好地把握了斗争的分寸,领导了运动的开展。“如农民对地主有过火之处,在不损失农民斗争情绪的条件下,政府则应掌握群众斗争心理,站在照顾主佃双方利益上加以仲裁和调解。”⑬在运动出现混乱的情况下,“宁可把斗争暂停一下,再进行一段思想教育,让群众冷静一下。这不等于运动的中断,而是运动的转换,即由斗争行动,暂时转入思想教育,准备更好的斗争行动。平顺、壶关都采取过这样办法,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①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研究组编:《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2辑,第262页。。

五、斗争意识的强化

根据形式经济学的 “理性人”假设,利益追逐是社会行动者据以行事的基本出发点。利用物质刺激来强化农民的斗争热情,是减租减息运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农民对于斗争果实的获取,愿望是非常迫切的。如1942年在左权县麻田镇的一次斗争大会上,“从上下麻田、前柴城、军寨、云头底等附近的村庄,三三五五的农民、妇女涌到麻田镇的广场上,他们带了空的粮食口袋,拿着木棍、铁铲、……充分显示了非要回粮不可的决心”②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五:土地问题》,第252页。。为了调动农民的斗争意识,“就先从减租、增佃、增资入手,通过给群众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③谢忠厚等主编:《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宣教工作资料选编》,第276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农民的斗争意识,“统治者给的穷苦,只有斗争才能得到解决,一斗即斗出粮食”④谢忠厚等主编:《冀鲁豫边区群众运动资料选编》,第441页。。

农民在斗争中获得了胜利果实,这可以进一步激发农民的斗争热情,起到把运动推向深入的作用。1942年,据太行区武乡县8、9、10三个月的运动统计,全县50多个村 (占根据地行政村半数以上)解决租息问题12000多件(不算普遍订约),典地订年限7000多顷,租地订约(由永佃权改订契约)160多顷,清债22.6万元(冀钞),铜钱82000多吊,粮食540石,退文书13400多张,欠利条子2800多张⑤《李雪峰回忆录——太行十年》 (上),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第143页。。1943年10月,晋绥边区临县大川农民连续多次召开群众性的减租大会,在11个自然村里,地主退出上一年非法夺回的土地209亩,赔偿损失1.1石;在10个自然村里,地主退出了未减的租子12.96石,租钱475元白洋;在10个村里,抽债约247张,撤消了久还不清的的旧债,其中仅辛万美一人就有1090元和13石黑豆;在13个村里,佃户赎回土地138亩,窑洞24孔,院子6间,场院一块。1943年12月,晋绥边区兴县六区某村召开的大会上,群众在对几个负隅顽抗的地主进行斗争后,仅从樊某等五个地主手中,640户债户就抽债约723张,地主退租息1377.9石,白洋24800元,白银120余两。“农民于进行减租斗争胜利后,莫不喜形于色”。1944年,晋绥边区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农民买进了大量的土地。据几个县的统计:五寨35户农民买地261饷,平均每户8饷多;岢岚两个区地主卖出土地681饷,皆为农民所买回;临南两个村19个地主卖地469饷;临县一个村53户农民典买赎地487饷多;宁武二区红土沟和葱沟两个行政村农民买地870饷。⑥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第50、56、99页。

在减租减息运动中,群众的斗争意识有一个逐步强化的过程。“由于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束缚,后来的事实证明,农民中的种种思想顾虑,并不是一两次的诉苦会和斗争会就能消除了的”, “需要不断在斗争中提高农民觉悟”。农民 “亏心”观念的消除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随着局势的变化,负隅顽抗的地主阶级不断制造各种谣言来威胁和恐吓群众,如 “八路军要走,中央军要来”等,又容易使农民产生“变天”的思想。只有 “从斗争中才能揭露农民所系念的 ‘良心’的实质,才能一步深一步的认识剥削关系,打破经济上对于农民的实际束缚,和舆论上、道德上对于农民的镣铐,启发农民的阶级意识,明确阶级对立关系”。所以,思想意识的变化与阶级观念和斗争意识的增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实际的斗争中改造和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不能等待群众完全觉悟起来再进行斗争,而是在实际斗争中随时根据群众的思想变化,提高群众的认识,否则就会束缚群众斗争的情绪,拖延群众觉悟起来的过程。因为群众的阶级觉悟,是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在斗争中逐渐提高的,所以只要群众从思想反省中有了要求斗争的情绪,就要大胆的领导斗争。”通过实际斗争,农民的斗争意识得到强化,思想觉悟也逐步提高,“经过这样斗争,对地主做了让步,不但农民们没泄气,反而增加了他们的信心和勇气,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和地主斗争,可以把问题处理得对”①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五:土地问题》,第18、203、208、267—268、282页。。

六、结 论

减租减息运动是抗战时期中共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而实行的一项社会改良措施。就结果而言,这项政策所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然而必须指出,这里所说的 “结果”,决不仅仅是就经济意义而言的,更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的,因为减租减息运动绝不仅仅是一个狭义的经济事件,而主要是一个政治运动。“减租减息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尖锐的斗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表现为农民和地主双方之间的博弈,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农民、地主和中共之间的博弈过程,只不过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博弈是以直接对立和冲突的形式出现,而在背后对农民起到组织作用以及掌握运动进程、协调农民和地主之间关系的却是中共。“减租减息工作的贯彻,一方面依靠群众团体努力由下而上的发动群众进行,但另一方面还必须政权由上而下的全面推动配合。……只有由下而上的发动与由上而下的推动密切配合,减租减息工作才能更加迅速开展。”②刘欣主编:《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第20页。通过对农民贫富观念和斗争意识的启发和强化,使地主成为被斗争的对象,使农民参加到实际斗争中来,通过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组织和引导,使农民形成集体的力量与地主展开斗争。在这里,“斗争”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是成为一种政治运作模式,是革命政治动员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 “斗争”,颠覆了农村传统的等级结构。“每一次冲击当地地主,人们就割断一层旧权力结构的束缚,减少了对根深蒂固的地主势力的依赖。”③〔美〕马克·赛尔登著,魏晓明、冯崇义译:《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第116页。

从中共革命意识形态和农村革命的角度来看,减租减息运动中 “斗争”手段或模式的运用,是中共组织向基层乡村延伸、从而把农民纳入自己的意识形态需要和革命战略的成功尝试。在中共精心而高效的运作下,通过 “斗争”这种形式的具体运用,不仅在思想上对农民进行了逐步深入的动员,“他们在斗争中丢掉了自私与愚昧,特别是 ‘良心’ ‘命运’等旧观念的束缚,而得到的却并不仅仅是土地和粮食,而是识大体、顾大局、守纪律等一整套新思想、新观念”④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五:土地问题》,第60页。,使农民树立了斗争的观念和意识,使以阶级斗争为内核的革命性新政治话语渐渐植入农民的头脑中, “佃户是充满着斗争的热情,不过平日是潜伏的,只要想出办法激动了他,这种热情就会燃烧起来”⑤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第607页。,通过这一运动以及随后在农村开展的其他一系列运动,一向在中国社会地位低下但却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开始登上乡村政治舞台,传统的农村“精英”丧失了原本的强势地位,从而实现了中共打破农村固有秩序、改造乡村社会、把农民纳入自己的革命战略的基本目标。

(本文作者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讲师 延安 716000)

(责任编辑 占善钦)

An Analysis of the Pattern of“Struggle”during the Movement of Reduction of Rent and Interest in the Anti-Japanese Bases of North China

Xu Jianguo

During themovement of reduction of rent and interest in the anti-Japanese bases of North China the word“struggle”not only meant an act or a means but also evolved into a pattern of political operation.In the process of operation,efforts were made to cultivate the class consciousness of the peasants when the objects of struggle were chosen;when deciding on the forms of the struggle,the CPC tried,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movement and different objects of struggle,to organize and guide the peasants by employing simple language and slogans,training activists,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peasantassociations and othermass organizations and creating the dominance of peasants in number and momentum;in respect of the intensity of the struggle,attention was paid to keep the struggle within an appropriate limit while the enthusiasm of the peasants was rallied,and with regard to the acquisition of the fruits of the struggle,stress was laid on further enhancing the peasants’sense of struggle to make the movement develop in depth.With all these concrete measures the CPC awakened the peasants’class consciousness,mobilized them to jo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and brought the peasants and rural society into the orbit ofmodern state power building.

K269.5

A

1003-3815(2011)-06-0070-10

猜你喜欢
边区根据地斗争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时期的鄂皖边区
旧政协关于停战问题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