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2011-02-19 00:39肖光文
中共党史研究 2011年6期
关键词:中国化学者现代化

张 健 肖光文

南开大学主办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4月23日在天津举行,来自国内23个科研单位、党校、军校和高校以及越南、日本学者共60余位专家学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交流研讨。

一、关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现代化的积极倡导者和设计者,新中国建立后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有力领导者和实践者,正是因为有了党的领导,中国现代化才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拥有了灿烂的现实,具备了光明的前景。

对于如何开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研究,学者们各抒己见。中央党史研究室庞松指出,应从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把握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指出研究中国现代化要注意“四个离不开”: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历史基础,即近代以来一切现代化探索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制度基础,即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现代化发展中的制度建设;中国现代化离不开认识基础,即近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中国现代化离不开物质基础,即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一切物质建设成就。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张云提出,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以及现代化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统一,特别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现代化道路、中国社会现代化和制度现代化等专题的研究。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

一些学者提出,在开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研究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互动关系的研究。南开大学张静、纪亚光认为,在近现代中国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是最为重要的两条线索——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是中国社会发展提出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现代化追求的历史产物,历经由“效法欧美”到“以俄为师”的转折和对苏联模式的借鉴、超越而形成。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内容。延安大学高尚斌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互动过程,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生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则是现代化发展的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程度越深入,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就越正确,内涵也就越丰富。

三、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与中国现代化

与会学者还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南开大学李国忠认为毛泽东的现代化动力观包括七个方面: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现代化的基本动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不断进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是现代化的直接动力; “技术+政治”是推进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建立利益协调激励机制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人民群众是推进现代化的主体动力;学习外国、争取外援、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现代化的外部动力。陕西师范大学陈答才指出,周恩来为新中国规划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四个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的形成,历经从“工业化”到“建设现代化工业国”的号召、从“完整的工业体系”到“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阐发、从“四化”概念的提出到完整的表述等阶段,逐步趋向科学和规范。邓小平继承了周恩来的这一现代化思想,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创新发展,设计出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化发展的新篇章。中共中央党校陈述阐述了江泽民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创新之处:将“四个现代化”发展到全面现代化,找到了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提出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个重大关系,并据此确定了以基本路线为总纲的治国方略。

四、关于政治现代化与执政党建设

政治现代化是与会学者关注的热点。在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治现代化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有学者也指出了中国政治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与会学者指出,实现政治现代化必须加强执政党建设,特别是不断推进党内民主。陈答才认为当前执政党建设面临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如何将现有的理论和制度落实到实践中,是执政党建设的关键环节。南开大学祖金玉指出,党内民主建设要落实到三个方面:一是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全面协调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二是既要以改革的精神大胆创新,又要把握好党内民主建设应有的边界;三是要围绕规范党内权力运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两大重点推进党内民主。

五、关于中国共产党与社会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致力社会现代化的实践和经验,也是与会学者关注的热点。南开大学刘景泉、张健指出,将社会建设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虽然在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才正式明确,但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贯穿于党创建以来90年的辉煌历史,其基本经验: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明确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把握社会建设的道路方向;三是围绕优化社会结构,制定社会建设的相关政策;四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建设的各方资源;五是按照统筹兼顾方针,营造社会建设的良好环境。

与会学者还探讨了党领导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社会公正和民生问题。井冈山大学曾建平和江西师范大学郜志刚认为,实现社会公正是党的神圣职责,这是由党的性质、特点和纲领决定的。当前,党面临着社会公正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矛盾冲突,破解之道,一是要将社会公正的执政理念内化于心,二是要筑牢社会公正的经济、政治和精神基石,三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公正的核心主题。

六、关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被国际学术界称为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模式”。南开大学尹倩认为,无论是用“中国模式”还是用“中国道路”来表述,事实都证明,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对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越来越客观;从“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的奋斗目标越来越具体;从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到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提出科学发展观,我们的发展理念越来越全面;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新三步走”,我们的发展战略越来越清晰。天津师范大学翟昌民分析了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解读后指出,由于理论范式的不同,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看法也存在差异,但有一点认识却是共同的,这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或模式将在世界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在肯定成就的同时,与会学者也没有回避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温宪元认为,文化相对落后、土地资源缺乏、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发展滞后以及发展中的不平衡等问题,使中国现代化在发展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腐败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阻碍。应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特别是改革干部人事制度,以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

此外,与会学者还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国际比较。天津医科大学邰哈斯其木格比较了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的不同命运。

越南国家社会科学院杜进森对中国和越南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比较,指出中越两国现代化发展的共同点与差异性。越南国立大学范世成进一步概括了中国现代化不同于越南现代化的两大特征,即渐进稳步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创新。两位越南学者最后都指出,中越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实践中的成功探索,将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做出积极贡献,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新型道路。

猜你喜欢
中国化学者现代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边疆治理现代化
学者介绍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