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宝祥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我们党的一大优点。所谓思想路线,就是人们用以观察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九十年来,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确立和重新确立的曲折过程。历史经验表明,有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才能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才能使正确的政治路线得到贯彻。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是党的基本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政党。但是,马克思主义提供的只是一般原理,而近代中国却是一个具有很大特殊性的国家。中国既不是封建社会,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级关系很复杂,社会矛盾很复杂。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认真研究中国的基本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探索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人应当有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这是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对此,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有所认识的。
1922年创办的,由邓中夏﹑刘仁静﹑施存统﹑蔡和森等人先后任主编的《先驱》杂志,在发刊词中就说,要“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①
我们党成立以后,陈独秀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撰写和发表了许多文章和文献。在这些文章和文献中,陈独秀初步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动力等问题,特别是他为党的二大起草的《宣言》,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使它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从而破天荒地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此后,陈独秀又撰写了许多文章,对中国革命问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一文(1922年8月),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中国农民问题》(1923年7月)一文,是中国共产党人较早研究农民问题的文章,当时就得到“精审可观”的评价。陈独秀的这些论著,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辩证地分析问题,这表明,他有一条大体正确的思想路线。
在我们党内,较早较自觉地重视思想路线的,是毛泽东。他在1930年5月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他鲜明地反对脱离中国实际的本本主义,明确提出,共产党人要有从斗争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②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思想路线问题,他从中国革命胜利的高度阐明思想路线的重要性,而且使用了“思想路线”的提法。
思想路线实际上是哲学问题。为了从根本上反对教条主义,1937年7﹑8月,毛泽东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两部哲学著作,从哲学高度剖析了教条主义,精辟阐明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原理,奠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坚实基础。此外,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论持久战》(1938年5月)等著作,在分析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告诉人们应当怎样观察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生动地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生动教材。
遵义会议后,张闻天从思想路线的高度反思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在一些重要会议的讲话和起草的文件中强调:要将马列主义民族化,“使之适合于我们的具体环境”。(1936年3月在中央政治局的报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能够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分析具体的环境,并从这种分析中得出一定的行动方针”(1936年10月讲话),对于马列主义来说,“现成的到处适用的药方是没有的”,“现在严重的问题就是如何灵活的应用马列主义到中国的环境中来”。③(1937年5月在党代会上讲话)“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方法是国际性的,但我们是在中国做组织工作,一定要严格估计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族习惯﹑道德的特点,正确认识这些特点,再来决定我们的斗争形式﹑组织工作﹑工作方法。”④(1940年2月《中央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作为党的总书记,张闻天的这些讲话,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无疑是起了积极作用的。可贵的是,张闻天一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就一以贯之地坚持,在严酷险恶的现实中坚持,终其一生。
延安整风,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集中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毛泽东在一系列关于整风的重要讲话中,深入揭露批判了教条主义者理论和实际分离的错误思想路线。他指出,这种理论和实际分离的主观主义学风,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甚至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他们不懂得中国,工作无的放矢。毛泽东严肃指出:“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⑤从1930年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开始,毛泽东就从革命胜利的高度提出思想路线问题,阐述越来越深刻。
毛泽东创造性地用“实事求是”四个字,来表述党的思想路线。他说,应当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⑥他提出,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通过延安整风,我们党的广大干部和党员,理解和掌握了实事求是的真谛,学会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充分肯定了整风取得的思想成果,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而且列为首位。这就表明,实事求是已经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
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内涵有明确的界定。他在1941年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说:“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⑦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实事求是的涵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一个公式性的提法。在毛泽东的著作和党的文献中,各次表述文字略有不同,但其涵义是相同的。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反对教条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总结长期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全党同志特别是一些领导同志共同努力探索的结果。毛泽东是这条思想路线的主要创立者。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如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如何坚持实事求是?对此,毛泽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其中有两条特别重要。
一是要懂得和了解理论﹑历史﹑现状。毛泽东提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⑧实事求是,是有前提的,要有理论的素养,要对实际有深刻了解。而所谓实际,包括现实和历史。作为领导干部来说,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主观条件),就很难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二是要掌握“立场﹑观点﹑方法”。毛泽东强调,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这是同教条主义者根本不同的态度和方法。抽象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搞照搬照套,搞“两个凡是”,这样的教条主义态度,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这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始终要注意防止和克服的。
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重大决策,并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顺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头八年,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邓小平在1988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我们建国三十九年,头八年好,后十年也好,当中那些年受到‘左’的干扰,情况不大好。”⑨在这三个时期中,为什么出现好与“不大好”的差别?首先是思想路线问题。
邓小平说的“当中那些年”,约有二十一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在领导思想上逐渐离开了正确的思想路线。1981年作的《历史问题决议》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其实,在“文革”以前十年中的不少论点,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反右倾﹑阶级斗争问题等等,也是这样。
一个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一个是不符合中国实际,这表明,党的指导思想偏离了甚至是抛开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样,制定的路线和决策,当然也不可能正确,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值得我们珍视的是,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内有一些同志,力图从实际出发办事,努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子恢敢于顶住毛泽东的压力,坚决反对农业合作化冒进。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同志提出既要反对右倾保守,也要反对急躁冒进。彭德怀敢于揭露大跃进中的错误。邓小平在1962年讲怎样恢复农业生产时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打倒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现在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取哪种形式。”他针对全国统一的人民公社提出批评:“轻易地实行全国统一。有些做法应该充分地照顾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和特殊情况,我们没有照顾,太轻易下决心,太轻易普及”。邓小平讲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张闻天更为突出,早在 1957年,他就指出,“经济建设追求先进指标,忘记了我们还很落后”,他直言国内建设中的缺点“是要求太高﹑太急﹑太大”。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以后,形势已经改变,一场政治风暴即将降临。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张闻天挺身而出,将个人得失安危置之度外,作了长篇发言,系统地有理有据地很有深度地讲了大跃进中的缺点和错误。特别是,他提出,对于缺点和错误,应该“从思想观点﹑方法﹑作风上去探讨”。这就触及了思想路线。还有,在大跃进中被“拔白旗”的许多同志,他们都是坚持实事求是,不搞虚夸的人。
问题在于,为什么在前一阶段能够提出并很好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在新的历史阶段却走到了反面呢?为什么坚持实事求是的人反而受到打击呢?这些,是至今仍需要认真研究总结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本文限于篇幅,不可能深入探讨,但以下两点是很明显的。
一是本文前面讲的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条件问题。首先要掌握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体系,内容很丰富。在同一时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掌握。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必然要提到首要地位。在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要着重研究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恰恰在这方面,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认识很不清醒。毛泽东意识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存在问题,提倡读有关社会主义的书,来寻找出路。他读的是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另一本是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这两本书都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理论反映,读这两本书就无法跳出苏联模式的框框。再说实际,建设社会主义,就要对中国的实际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重新认识,还要了解国际社会的实际。而毛泽东还是用很大精力调查研究社会阶级关系,对国际社会,则几乎没有什么感性知识,甚至是“漆黑一团”。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还应增加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具有关于现代化的知识。在这方面,我们也是很欠缺的。
二是制度保障问题。较好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靠集思广益。许多问题的决策,要经过充分讨论和争论,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要通过民主程序,决不能由个人决策。正如张闻天所说,不能光要求下面不怕杀头,更重要的是,“要领导上造成一种空气﹑环境,使得下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形成生动活泼﹑能够自由交换意见的局面。”这就要有完善的健全的民主制度(包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有了完善的健全的民主制度,有了完善的健全的法制和党规党法,使谁也不能给持不同意见者扣帽子,打棍子。如果这样,1959年的庐山会议就决不会开成那样。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可能得到贯彻。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面临着拨乱反正的历史课题。拨乱反正,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乱﹑什么叫正,什么叫是﹑什么叫非,什么叫正确﹑什么叫错误,这就是思想路线问题。历史把思想路线问题提到了首要地位。
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社论提出了“两个凡是”。1977年6月4日,胡耀邦在中央党校整风会议的一个小会上说:“我注意的是,三五年把科学态度搞好。这个搞不好,我们党还可能走弯路。”笔者参加了这个会议,聆听了这个讲话。胡耀邦所说的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1977年底,胡耀邦明确提出了实践标准。“两个凡是”,就是一切从本本出发;实践标准,就是着眼于实际,要求从实际出发观察和解决问题。实践标准与“两个凡是”的对立,就是两条思想路线的对立。
经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倒了“两个凡是”,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说,这是我们党的“基本建设”。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过程中,邓小平精辟地阐述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他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写上了党的思想路线。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十二大党章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不但恢复了实事求是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实践标准的内容。这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发展。
经过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党章几经修改,但思想路线的文字表述,一个字也没有改。这说明,全党对思想路线已经取得了高度共识。近年来,不断有人写文章,说这也写进了思想路线,那也写进了思想路线。这是不严肃的。修改党章(包括党章规定的思想路线),只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才有这样的权力。
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主要是两点,一是实事求是,二是实践标准,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实事求是,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按照邓小平的说法,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始终要注意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
实践标准,这是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将实践标准写进党的思想路线,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成果,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党的认识史告诉我们,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得到正确的思想,是很不容易的。这就要求自觉运用实践标准。
毛泽东的哲学论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专论这个问题的。毛泽东阐明,人的正确思想的获得,要经过认识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然后进行综合概括,形成思想观点,产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得到的思想认识,当然体现了实事求是,至少主观上是力求这样的。但是,这一认识阶段获得的认识成果,还不能最终断定是不是正确的思想。因为或者由于掌握客观事实不全面、不准确,或者由于分析综合不周密、不深入,或者由于主观偏见,在这一认识阶段获得的思想发生片面性或错误,是常有的事。因此,还需要进入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将第一个认识阶段获得的思想放到实践中去检验,鉴别其是否正确、是否全面,加以补充修正。这时,人们的认识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实践检验的阶段。经过这样两个认识阶段,人们才能得到正确的思想。
实事求是,从“实事”出发“求是”,求取新的规律性认识(包括理论,也包括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度、方法、计划、方案、鉴定、评价,等等),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要经历认识的两个阶段,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既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过程,又是坚持实践标准、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二者是内在地统一的。掌握和坚持了实事求是和实践标准,就等于坚持和掌握了党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史,特别是建国以来的认识史证明,认识的两个阶段都很重要,第二阶段往往更为重要。正如毛泽东所说,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二十多年的“左”,反映在一系列理论观点和路线方针政策决策上,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既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出了问题,更是认识的第二阶段出了问题,未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基本观点。在这一相当长的时期中,尽管生产力发展迟缓,经济陷入危机,人民生活长期贫穷,特别是出现人口非正常死亡,冤假错案很多等一系列严酷事实,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那样长时间的全局性的严重的灾难,这些,都在不断检验着“左”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一再发出警讯。但是,由于认识的主体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失去了接受实践检验的自觉和勇气,又没有纠错的机制,因而不能正常进入认识的第二阶段,不能运用实践标准检验已有的认识,致使错误思想长期不能纠正。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经过了拨乱反正,才纠正了十年“文革”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我们回顾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党的认识史,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情况,就可以清楚地理解认识的第二阶段的极端重要性,清楚地认识到将实践标准作为思想路线内容的极端重要性。
理解和把握党的思想路线,不但要自觉坚持实事求是,还要自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敢于和善于运用实践标准,检验已取得的认识成果,包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等等,这是全面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明确这一点,很重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是很不容易的。这不但要有很高的思想理论水平,特别是要有在实践检验基础上自我纠错的勇气,还要有健全的机制,主要是要有完善的健全的民主制度。
我们要珍视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开拓创新的宝贵经验。也要记取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不能运用实践标准,致使错误不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造成严重后果的深刻教训。
注释:
①转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
②见《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
③转引自杨奎松的文章《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和原由》,载《深圳特区报》2011年5月17日B10版。
④转引自宋平的文章《张闻天对于干部理论教育的贡献》,见《张闻天研究文集》,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264页。
⑤⑥⑦《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00、801、795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533页。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0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4、3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