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宇航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077)
“十二五”新农村建设的趋势和重点探析
——“赣州模式”的启迪
□程宇航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077)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十二五”期间“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未来五年的新农村建设,需要关注哪些农村社会深刻变革的新趋势、新特点和农民的新期盼,要解决哪些影响民生改善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层次的重点难点问题?江西赣州地区先行先试的经验给了我们诸多启迪。“十二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在指导思想上、战略任务上、实施路径上和社会管理上,展现社会事业大发展和社会管理全方位创新的趋势和特点。
“十二五”;新农村建设;新趋势;重点;赣州模式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十二五”期间“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1]未来五年的新农村建设,需要关注哪些新趋势、新特点和农民的新期盼?将要解决哪些影响富民福民的深层次的重点难点问题?为了准确地把握当今农村社会的深刻变革给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挑战,很有必要研究“十一五”期间先行先试区的经验与问题。
江西赣州地区是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较早而且确实取得较大成效的地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在2006年作为1号文件发布的,而赣州则于2004年9月开始在全市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比全国早一年多。赣州在先行先试实践中围绕富民福民这个宗旨,探索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政策体系、体制机制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因而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06年国家建设部在赣州召开现场会,称赞赣州创造出了“江西经验”、“赣州模式”,认为值得全国借鉴;2009年12月,新华网、求是杂志总编室、中共赣州市委又联合召开“中国(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坛”;2010年8月,“江西省新农村建设五周年总结表彰暨农村清洁工程工作会议”也在赣州召开。研究“赣州模式”,对“十二五”全国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借鉴意义。
(一)主要内容
赣州新农村建设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五新一好”即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2]“五新一好”与中央后来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3]十分吻合,是中央精神结合不发达的赣州区情的具体化:1.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路。2.明确提出五大指导原则(或曰“40字方针”),即: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科学指导;建章立制,规范操作;整体推进,务求实效。3.在新村镇建设中强调“规划先行”,突出了规划在新村镇建设中的龙头作用。4.在村庄整治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响亮提出“一个保留、两个坚持、三个不”,即: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注意传承建筑文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不搞千篇一律;在村庄整治和建设中力求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5.创造出群众自治组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6.在村庄整治中总结和概括出五种不同类型的模式(即“空心房”整治型、村庄整治改造型、整体拆旧建新型、社区新村型和自然生态农庄型),为全市的村庄整治提供可供借鉴的示范样式。
(二)主要成效
经过5年多的努力,赣州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为“十二五”的大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4]
1.现代农业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全市农业生产总值由2004年的175.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05亿元,增幅达73.7%;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期从2553元增长到2009年的3579元,年均增长9.8%;农民年均消费支出由1673元增长到2771元;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赣州已经成为年产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著名脐橙主产地。油茶、生猪、蔬菜、花卉等主导产业和六个区域特色产业相继崛起;农村新经济组织发展步伐加快,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发展新经济组织2163个,带动农户 36.3万户,占总农户的22%。发展农业龙头企业72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285家,过亿元的32家。
2.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了所有乡镇、行政村和20户农户以上自然村的规划编制,实现了村镇规划全覆盖。“赣州村庄环境整治项目”获得2008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乡镇通水泥路率达74.8%,乡镇班车通达率达100%,村班车通达率达86.75%。农民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卫生厕,住进了整洁房。
3.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明健康、积极进取的农村新风貌逐渐形成。大力实施“百乡千村万户”文化工程、“万村书库”工程,农民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步转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迅速,参合率达93.5%。在全国率先启动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工作,农村低保救助基本实现全覆盖;塑造新风貌成效明显,广大农民群众的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显著增强。
4.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健全,农民综合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依托“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初步建立了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5.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建立农村社区、村落屋场等地域性党组织14701个,建立产业协会、生产合作社、村民理事会等各类功能型民间组织2451个,建立党组织“进区入会”示范点850个。改善了乡村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
(一)主旨明确,坚持以发展经济和富裕农民为根本,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其核心内容就是让农村、农业尽快现代化,让农民尽快过上宽裕、安康、舒心的好日子。因此,赣州新农村建设牢牢把握发展经济这条主线和富民福民这个主旨不动摇,“建设新城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创建好班子”都是为了实现富民福民这个主旨。在工作路径上选择“三清三改”为切入点,并随着生产发展不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基本养老制度和农村教育制度改革,以至检查验收以“农民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主要衡量标准,这启迪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全心全力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能够赢得农民支持的根本原因。
(二)“主体”到位,“主导”尽责,构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亿万农民的事业。赣州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最可贵探索,就是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一套“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宣传发动、制定规划、政策扶持和投入支持上,引导而不代替,支持而不包办。农民主体,就是始终把相信农民、依靠农民放在首位,农民的事情让农民做主,农民的事业农民来办,切实落实农民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实施主体的地位。
在落实“农民主体”这一原则要求中,赣州的实践最为成功之处是创建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这样一个群众自治组织。农民通过理事会实现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主服务、自我监督(“五自”)。理事会在动员、组织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解决纠纷和疑难问题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赣州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十分尊重群众的这一创造,并十分注意发挥理事会的积极作用。正是通过理事会这个群众自治组织,赣州比较好地做到了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发言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从而较好地避免了以往历次活动(运动)中经常出现的由党和政府大包大揽以及强迫命令的现象。
(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赣州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赣州放眼长远,对新农村建设作了长期作战的打算,不急于求成。赣州没有提过高的要求,只是提出:经过5年努力使全市60%的村镇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村镇标准(而不是要求所有的村镇都要达到这一目标)。这是基于赣州的经济社会实际和现实条件基础上定出的实事求是的目标。
不仅如此,赣州市还始终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反复强调要“三个防止”(即防止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镇建设、防止政府包办代替、防止急躁冒进),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符合当地群众的利益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
(四)科学规划,先易后难。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赣州市投入大量资金,编制村庄规划,而且大多数达到了“五图一书”或“三图一书”标准。在搞好规划的同时,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引导农民到规划区内建房,拆除“空心房”、流转宅基地,改造旧村落,建设新村镇;另一方面开展对农村违规批地、乱占耕地建房的整治工作,遏制了一户多宅、挤占耕地建房的现象。同时,严格规划管理,把村镇规划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五)坚持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为重点,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面貌。村镇建设无序、建房杂乱散,环境脏乱差,是农村的普遍现象。赣州市把产业发展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从农民最希望解决而又能做到的事情抓起,以村镇规划为龙头,以“三清三改”为突破口,开展村庄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在村庄整治中,坚持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出发,不搞大拆大建、过度建设。注意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传承建筑文化;注重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体现农村田园风光的特色。
另一方面,大力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加强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乡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工程。开展文明村镇建设,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道德建设体系,形成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平安新农村。
(六)以“三民”(“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赣州市十分重视和加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实施以村级党组织建设为主题的“堡垒工程”和农村党员“先锋工程”。以“三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全面实施乡(镇)村干部农业知识技能“过关”制度,以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从“赣州模式”研究中可以看到,“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以改善民生和农业现代化为主题的农村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为“十二五”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但毕竟是初步的、浅层次的。农民朋友总体上肯定,但也有不满意的方面。主要是感觉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村庄整治上,有些地方甚至存在图表面、走形式的现象;文化建设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也停留在表层;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发展生产,关注民生,顺应农村社会变革新趋势,大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等等方面,缺乏新举措。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一是在客观上,赣州地区是全国先行先试区,没有经验可借鉴,只能在摸索中总结提高。同时,赣州地区是典型的山区,是典型的不发达地区,经济底子很差,县乡财政收入和百姓的收入很低,影响农民基本生产生活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交通、用水、住房、文化等等社会事业基础建设欠账太多,而所能筹措的资金十分有限,所以只能从一些较浅层次的花钱少见效较快的项目做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有些地方的领导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特别是对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社会转型带来的新挑战思想准备不足,对农村深刻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预判不足,对农民的新期待预判不足。因此科学准确研判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和农民的新期待,正是“十二五”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依据。
(一)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农村社会的基础结构——人口素质、结构、分布等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动。人口结构是一个社会结构的基础结构。人口因素的变化首先是老龄社会的提早到来、人口总数的继续增长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大量“80后”、“90后”流向城镇,农村不仅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出现了大量的空巢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而且家庭的功能开始改变,传统家庭承担的社会功能将逐渐被剥离,许多方面将逐渐转移给社会和国家,这给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带来新的课题,因而农民对农村社会事业大发展有着许多新期待。其中特别期盼有更完善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同时加快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农村幼儿园、小学、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网点建设,农村老年服务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等。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从民生制度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保障农村居民像城里人一样过上富裕、安康、和谐和体面有尊严的美好生活。
(二)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携子女流入城市和农村大规模地并村并乡,许多原来的乡村中小学停办了,几岁的孩子要出远门上学,大量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成了大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农民期盼农村孩子受教育的环境、设施和制度有更大改进。
(三)农村生产方式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镇二、三产业,也发生着许多新变化。一方面,出现了农田向种粮大户、向“龙头企业加农户”的新经济组织集中的新趋势,这有利于提升农村经济组织化和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在欠发达的山区农村,五六十岁老人、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撂荒弃耕的新情况。农民忧心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农民期盼国家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投入和利益补偿,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民增收。一是期盼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期盼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保障农民权益不受侵害,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期盼政府和科技界加大农业科技惠农,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机械化,帮助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四是期盼政府坚持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在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严格保护耕地,严格禁止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确保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逐渐转向城市,城市经济社会获得高速发展,农村发展却严重滞后,农村居民和一部分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没有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目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构成了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就区域来看,也形成了东、中、西部的梯度递减格局。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措施和促进中西部大开发政策,但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仍然在扩大。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农民增收难,主要在外出就业难和务农收入低。对此,农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有二盼。一盼政府继续给予信息、技术培训和财税、信贷方面的扶持,以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二盼城市加快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城乡二元隔离制度,让进城农民工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并加快市民化进程,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转得出、留得住、有发展。这既是扩大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城市支持农村的一条重要途径。
(五)加快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确保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留住有知识有文化有抱负的年青一代新农民在农村创业发展。而年青一代新式农民,成长于工业化、城市化双加速带来的社会转型变革过程中,经受了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思维更活跃,眼界更高远,除了憧憬美化优化农村居住、劳动、创业的生态环境之外,更憧憬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环境。这就期盼政府要站在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关注年青一代新型农民在农村创业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在继续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之外,更加注重农村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更加注重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更加注重青年农民的人文关怀。
上述分析表明,农村社会基础结构的变化,给就业和养老带来新的挑战;家庭和社会组织功能的分化重组,给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带来新的课题;城乡二元、区域梯度发展格局,给公共资源均衡发展带来障碍;就业、分配和消费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给民生的进一步改善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了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十二五”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换句话说,社会事业的大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全面创新,将是“十二五”新农村建设的新趋势和重点。
(一)指导思想上。必须充分认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特别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大发展。因为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事关实现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事关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事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正如江西赣州地区那样,“十一五”新农村建设中,社会事业在改革和发展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无论是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制改革,还是事关广大农民衣食住行的基本建设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收入分配等领域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但是,由于过去农村在社会事业方面欠账较多,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大量青壮年转移的经济基础、医疗与养老保障制度及其服务体系还很薄弱,看病难、上学难、饮水难、行路难、养老难等问题在不同地方仍然普遍存在。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的特殊战略意义,必须坚持以农民为本的理念不动摇。在未来五年,必须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和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的迫切要求,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战略任务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速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将是“十二五”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赣州地区农村调查显示,“十一五”是党和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有历史性突破的5年。比如取消农业各种税费,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建立农合医疗制度、养老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通过增收入、扩保障、减负担,切实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农村社会事业涵盖很广,欠账很多。所以,“十二五”在改善民生任务中,要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求,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首要的是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覆盖所有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完善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养老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伤残贫病救助制度等。一是没有建立的,应排除各种障碍,抓紧建立起来,已经建立起来了的,继续完善提高。二是继续扩大覆盖范围,实现农村居民全覆盖。三是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探索社保体系城乡一体化。让农民“养老不犯愁,看病不犯愁,孩子上学不犯愁”,共享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农村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基石。四是要加强农村生产和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安全、健康、美化;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优化(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文化科技设施、养老与幼儿服务设施、休闲娱乐设施,以及信息、交通、饮水安全、商贸、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顺应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从温饱型小康向宽裕型小康转变以后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5]最后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减少政府行政费用支出,不断增加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保和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短腿状况,让农村百姓从发展中共享成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实施路径上。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十二五”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仍然是基础,农业现代化仍然是根本,但生产发展方式必须转变。要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农民组织化水平和农业技术装备水平。要着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着力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全面推广以农业循环经济和农业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扩大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传统农业向低碳、生态、高效、优质方向转化;大力推进高效优质农业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以“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发展农村现代金融、信息、技术推广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现代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稻,油茶主体种养、种草养畜等农林牧结合生态模式,着力实施免(少)耕栽培、秸杆返田、配方施肥、生物防治、节水灌溉等低碳农林技术。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各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5]要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楚、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区域发展格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四)农村社会管理将进入全方位创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社会矛盾增多,农村和谐发展的难度增大。经验表明:政府、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都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传统的国家全面控制和统包统揽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赣州新农村建设中创造的以“农民理事会”为亮点的“党委领导,农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农村管理经验为农村的多元主体协商、合作与共治提供了借鉴。“十二五”期间,党领导下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商合作将成为乡村治理的现实趋向和理性选择,一系列农村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将取得全面突破;在社会管理中,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农民主体、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协商合作治理新格局将逐步形成;以农民理事会、农村经济协会为主要形式的民间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将逐步建立;农村社会管理多主体之间的关系将得以优化;农村民政、村落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将逐步启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常态化投资体制将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将更加完善;一个管理有序、充满活力、村民自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治安良好、环境优美、人们和谐的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将走向成熟,一个生机勃勃迈向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展现在世界的东方。
[1]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N].人民日报,2010-10-19.
[2]徐金鹏,林艳兴.以农民为本的“五新一好” 赣州推进新农村建设纪实[N].农民日报,2009-11-26.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文件).
[4]李国生,曾艳.赣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周年成效显著[EB/0L].新华网,2009-12-04.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0-10-28.
An Analysis of the Trend and Key Points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the Twelfth Five Year——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Ganzhou Model
CHENG Yu-ha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Jiang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Nanchang,Jiangxi 330077,China)
It is resolved in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even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to“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What new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changes and new expectations of peasants should be concerned in the following five years?What problems affect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countryside should be solved?The pioneering experiment of Ganzhou,Jiangxi enlightens us a lot.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will embody the tre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eat development of social undertaking and all- around innov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Twelfth Five-Year;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new trend;key points;Ganzhou Model
F3
A
1674-0599(2011)02-0115-07
(责任编辑:廖才茂)
2011-02-21
程宇航(1957—),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