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学平 胡 俊
(中共南京市委讲师团 江苏 南京 210000)
自2005年以来,南京市按照省委宣传部和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领导小组的要求,把全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工作纳入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工作的管理体系,由市人事行政部门负责综合管理工作。南京市职评办在政工职称评定工作中,坚持“认真、审慎”的方针,严格执行政策,有力推动了我市政工职评工作的有序开展,为建立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的思想政治工作专业队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建立和完善服务机制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服务机制,是确保政工职评工作顺利开展的良好前提。
一是政策服务。市政工职评办及时把政工职评的有关政策传递给基层单位,同时认真解答政工干部的有关咨询,帮助他们克服思想上的障碍,在符合政策条件的情况下,力所能及的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要全面、准确地执行政工职评政策,保证评定工作健康开展,就必须把宣传教育和思想发动工作贯穿于整个评定工作的全过程。市职评办通过发文、开会等形式,反复做好宣传教育和思想发动。既强调政工职评的重要意义,又根据职评工作的各个发展阶段,强调评定的条件、标准及范围,尤其是针对职评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做好耐心细致的政策解释工作,使广大政工人员消除疑虑,正确对待评定工作。
二是培训服务。在认真抓好政工职称评定质量的同时,建立并完善了教育培训机制,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根据“要什么,给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设课程,坚持“统一教材、统一计划、统一考试、统一登分、统一教学”的五统一,每年精心设置课程,明确教学要求,培训内容力求系统、新颖、实用。同时,充分发挥南京市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兼职教授队伍作用,每年将他们主讲的课题下发到各区县、各系统及直属单位。他们的宣讲不仅深受广大基层干部的喜爱,而且为基层党员干部开展学习教育提供了方便。
三是论文服务。论文是政工专业人员申报职称的必备条件。但是,随着前几年报刊治理整顿后报刊的减少,政工专业人员发表论文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给广大政工干部申报职称创造必要的条件,市政工职称办与南京报业集团所属的《金陵望》杂志联系,每年共同编辑出版一期思想政治工作论文专刊。由市职称办向全市政工干部征稿,并严格把好论文质量关,对所有来稿进行登记,反复推敲修改,对不符合征稿要求的文稿向作者提出重写建议,直至能达到发表水平为止。论文征集活动提高了政工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学识水平,受到广大政工专业人员的积极响应和欢迎。
(二)建立和完善评审机制
在政工职评工作中,既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严格把关,严格控制范围,坚持条件标准,又注意从实际出发,保证了评定工作质量。
一是严格把好申报关。市职评办和各级负责政工职评的部门严格按照“既坚持申报标准,又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审核每一份申报材料。对申报条件或者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受理;对个别长期从事政工工作、年龄偏大的申报者,在个别条件较弱的情况下,注重工作业绩和个人的现实表现,采取灵活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同时坚持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凡是群众评议不合格的不给予申报,凡是有人民来信的都要认真核实处理,有效地把住了“入门关”。
二是严格把好评审关。既坚持条件标准,又坚持评审程序。精心组织开好每一次评审会,在召开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会前,在省市人事部门职称处的监督下,从评委库中随机抽取正副主任委员各一名、委员若干名,组成高级评委不少于13人和中级评委不少于11人的执行评审委员会。建立评审会议记录制度。记录内容包括开会时间、地点、出席人、会议议程、委员或成员发言要点、投票结果等。
三是严格把好监督关。对于不能执行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和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违反程序和评审纪律、超越评审范围和权限、不能保证评审质量、不能正确履行评审职责的评委,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视问题和程度,采取限期纠正、取消委员资格等处理。对违反有关政策规定或者有弄虚作假等行为而评审通过并获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一经查实,即予撤消,三年内不得申报评审,并视情况建议有关部门严肃处理。
(三)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市职评办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广大政工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是榜样激励。近年来,我市政工干部和政工专业人员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际,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促进三个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涌现出了一批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先进个人。为了表彰先进,肯定成绩,2006年市政工职称办组织开展了首届“南京市优秀政工师”的评选活动。通过开展评选表彰活动,集中宣传和推广优秀政工干部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激励全市政工干部的工作热情,更好地激发政工干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更好地为发展服务、为大局服务、为稳定服务。
二是赞扬激励。通过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注意挖掘基层单位做好职评工作的先进事迹。特别是宣传一些基层单位在政工部门大幅减少、干部队伍萎缩的情况下,仍然主动对接并融入本地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工作研究,搞好政策宣传的事迹;宣传强化政工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提升政工人员能力素质的典型;宣传做好对接和服务工作,拓展职称工作新领域的好做法和好经验。上述做法使一些政工职评工作开展不力的部门找到了差距,增强了对政工职评工作的信心,促进了政工职评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是尊重激励。市职评办不断改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来访和办事的基层政工干部,热情地为他们办理每一项服务,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提出的合理要求,尽力与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商,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广大政工干部有什么困难和心里话也愿意找市职评办交流。通过尊重政工干部的自尊心、自爱心、进取心,使他们极大地受到了激励。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政工职评工作转入经常化工作以后,如何加强对政工人员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政工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是我市政工职评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重评审,轻培训。一些单位突出地表现为:政工职评办就只负责职称评审,随着政工职称评审工作的结束,政工职评办的工作也就划上了句号,政工人员的知识更新、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流于形式或存在空白。特别是我市一些政工职称评审机构认识不到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专业人员需要不断地充电和学习,反而把对政工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知识更新、理论学习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一方面,把政工人员的学习培训作为政工职评工作的负担,既不组织经常性的学习培训,更不去系统了解政工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工作特点,对政工人员的学习培训和素质提高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另一方面,把学习培训作为政工职评之外的事,没有把政工人员的学习培训作为政工职评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总认为这些都是政工人员自己的事情,与职评工作没有必然的关联。既没有把学习培训工作放在政工职评工作的重要目标上,更没有制定关于实施学习培训的规划、方案和具体意见。久而久之,政工人员得不到及时、系统和有效的学习培训,以致使他们难以从总体上把握政工理论体系,不能及时弥补自身知识缺陷,不能掌握最新政工理论动态,做不到政工专业知识的时时更新。
二是重形式,轻作用。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是提升政工人员素质的关键,其本质是要充分发挥阵地的作用。然而,一些单位虽然把政研会或政工师协会等阵地建立起来了,可是却“建而不用”或“难得一用”,基本上没有开展活动,使得这些组织载体徒有虚名,政研会或政工师协会等阵地流于形式、名存实亡,没有发挥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一些职评单位既没有切实承担起阵地建设的组织责任,更没有切实发挥各企事业单位对阵地建设的参与责任。既没有经常性的组织政工干部开展各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更没有使政工干部通过参加政研会、政工师协会等活动真切感觉到组织的温暖和关爱;既没有充分发挥政工阵地载体作用,组织他们相互交流工作心得,相互取长补短,以不断提高政工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更没有组织指导政工人员从实践中把一些好的做法上升到理论高度,再用于实践、指导实践,使载体成为政工专业培训的有益补充。
三是重印象,轻考核。一些企事业单位的职评部门往往只关注政工专业人员的平时印象和材料印象,久而久之,对他们形成了思维定势和固定印象,用“有色眼镜”来观察他们,对他们缺少动态的、全面的考核和了解。特别是在对待政工人员的年度考核上,没有对政工人员在现岗位的政治思想、工作态度、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进行全面考核,更没有组织力量深入企事业进行实际考察,并把对每个政工干部的年度考核材料反馈给企业,作为政工人员评、聘的依据。更有甚者,一些单位没有坚持严格、认真和审慎的原则,对考核采取走过场的态度,方法单一,大而化之的听一听、看一看,考核意见缺乏客观公正性,考核工作流之于形式、失之于片面。
四是重“硬件”,轻“软件”。一些单位在职评工作中没有科学处理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往往只是看重政工人员的学历、资历、岗位和论文等硬件因素,而不重视政工人员的水平、贡献、实践和作风等软件因素。这导致申报人在取得相应政工职称任职资格后,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学习,降低了对自身素质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老是提不高,工作实绩不明显。没有把“评、训、管、研、用”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用”的环节上相对薄弱,没有延展到成果的应用和人才的使用环节,拓展到企业的人才管理当中,以致使政工职评工作与政工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相脱节,与政工人员的实际工作成效相脱节,与促进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相脱节,与推进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相脱节,最终影响到了政工职评的目的和效果。
针对主要问题,对照不断提高政工职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的目标,我们提出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确保实现政工职评工作“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始终把开展企业政工人员专业职称评定工作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做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做为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的一个有效手段来抓。二是组织领导到位。政工专业职称评定工作是一项思想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组织领导。在制定规划、工作部署、监督检查方面要加强宏观控制,各级评审组织一定要坚持原则,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三是思想教育到位。政工职称评定工作涉及广大政工干部的切身利益,容易引起思想波动和心理不平衡。对此,各级职评部门党组织要加强思想工作,对出现的问题做好耐心的政策宣传解释工作,以调动政工人员的积极性,树立做好工作的信心。
(二)确保政工职评工作严把“五关”。政工专业职称评定工作,对从事政工工作的干部来讲是一件好事。要把好事办好,就必须把握一个尺度,执行一个标准,防止因掺杂水分、审查不严带来负面问题和影响。为此在评审工作中要严把“五关”:一是严把参评范围关。各参评单位要按照政策文件的规定,严格按人事档案确定申报人的参评资格。二是严格把握申报审核关。要实行层层审核把关制度,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材料不上报。三是严格把握考核考试关。对申报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实行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和考试,凡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当年的评审。四是严格把握论文评估关。对达不到要求、质量不高的论文,不迁就,不照顾,要体现论文评估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五是严格把握评审程序关。评审过程一定要坚持评审标准,不流于形式。
(三)确保政工职评工作落实“四项制度”。职评工作能否健康发展,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是关键。一是落实学习培训制度。要加强对政工职评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之明确任务,掌握政策,了解职评工作的具体工作程序、操作方法。二是落实调查摸底制度。要在评审前摸清两个底数,即政工人员思想底数和本年度参评人数。摸清政工人员思想底数是为了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确保评定工作顺利进行;摸清本年度参评人员数,是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三是落实公开评定制度。要接受群众的监督,要将评定政策、评审条件和参评人员情况公开,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充分体现政策面前人人平等。四是落实推行公示制度。对拟晋升中、高级职称人员,在评审会通过后、发放资格证书前要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进一步接受群众监督,确保评审结果透明、公正、民主。
(四)确保政工职评工作把握好“四个要点”。一是从事政工职评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有关政策,把政工职评工作当作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对待。要增强事业心和使命感,增强做好政工职评工作的自觉性。从事政工职评工作的同志,应该是思想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作风实、公众形象好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政治素质,使思想和行为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是充分发挥政工职评政策的积极导向作用,调动广大政工人员勤奋学习、勇于进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完善政工职评工作政策,在工作上要注意把握政策,执行政策不走样,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同志、对事业的满腔热情对待政工职评工作。要层层建立责任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把评审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评审激发政工干部的工作热情,以出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广大政工人员正确对待评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政工队伍的管理,充分发挥政研会、政工师协会等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作用,把评审与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在队伍素质提高上探求科学有效的新办法。三是加强对政工职评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工职评部门和政工职评工作人员在加强政工队伍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政工职评工作,要列入党委工作日程,做到年度有计划、部门有安排、领导有分工、工作有检查,在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抓好落实。四是搞好调查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政工职评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各级政工职评部门要加强政工职评工作的理论研究,构建提高政工职评工作质量、促进政工队伍建设的综合工程体系。各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尊重科学、讲究效率、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在基础建设、体制创新、事业发展上用气力,努力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出力,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为推进南京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