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序明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 100091)
任何一个执政党,要实现更好执政,都必须面对执政党自身建设这个课题,都必须依循一定的规律。是否尊重规律,能否把握规律,决定着一个执政党在时代变革和人民选择中的主动权、生存权、发展权。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要确保党的建设要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要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保障我们党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90年来,我们党就一直在进行着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党的建设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历史。
早在1929年,毛泽东针对红军第四军共产党内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主张,指出要“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探索党的建设,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党所处的环境出发建设党,形成了具有我们党自身特点的比较系统的建党理论,即毛泽东建党思想。
(一)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说明了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必须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在毛泽东建党思想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毛泽东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对农村根据地的党组织实行“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2]“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3]毛泽东提出党的思想建设的一个直接而现实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共产党员思想上入党的问题。他认为,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新加入的党员“带来了他们原来的不符合或不大符合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入党的”。[4]因此,要展开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
毛泽东针对当时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在这里,实际上指出了党的建设实现科学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必须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就是必须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
(二)指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阐明了党的建设要实现的基本任务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我们现在有大批的新党员所形成的很多的新组织,这些新组织还不能说是广大群众性的,还不是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巩固的,还不是布尔什维克化的。同时,对于老党员,也发生了提高水平的问题。因此,毛泽东在1939年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对18年来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阐明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我们党要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5]指出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6]毛泽东成功地领导实施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从而指引中国革命达到胜利,使党经受住了巨大的历史性考验,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三)要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揭示了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在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毛泽东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从中国共产党的实际出发揭示了党的政治路线与党的建设的内在联系,提出“党的建设过程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着”[7]的论断,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这一论断,在无产阶级政党史上第一次科学的阐明了党的建设和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从而揭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
毛泽东指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党的发展和巩固的过程,就是正确制定和实施党的政治路线的过程,也是密切联系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的过程。“当我们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地处理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或被迫着分裂统一战线的问题时,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就前进一步;而如果是不正确地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时,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就会要后退一步。”[8]同时,毛泽东也认为,党的建设搞好了,党才能正确的处理党的政治路线。“倒转来说,党更加布尔什维克化,党就能、党也才能更正确地处理党的政治路线,更正确地处理关于统一战线问题和武装斗争问题。”[9]
(四)“五十字建党方针”使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探索遭受了严重挫折
在“文化大革命”中,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指导思想统治下,形成了“五十字建党方针”的所谓“建党大纲”,即:“党的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同时认为“一个无产阶级的党也要吐故纳新,才能朝气蓬勃。不清除废料,不吸收新鲜血液,党就没有朝气。”
在实践中,形成了极其错误的“三论”(造反派入党优先论、造反派当然入党论、造反派入党就是朝气蓬勃论)和“三不批”(整建党领导小组没有群众代表参加不批,新支部没有造反派纳新和更新支委达不到一定比例不批,纳新党员没有造反派不批)的所谓整党原则。这些错误的建党指导思想给党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混乱,使党的发展陷入困境,党和国家的各级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也使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探索走入低潮。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他还强调,“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10]“除了改善党的组织状况以外,还要改善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改善党的领导制度”。[11]显然,强调用科学态度、科学办法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正是要实现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科学化。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开创党的建设科学化探索新局面的一个重要转变
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开创党的建设科学化探索新局面提供了历史机遇。“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共产党本身的建设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给整个国家与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勇敢地面对事实,总结经验,纠正错误,肯定成绩,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指出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于我们党的事业的重要性,强调了解放思想的必要性:“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2]这次大会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采取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实现了中国社会与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历史转折,也为中国共产党开创党的建设科学化新局面提供了机遇。
(二)强调坚持党的领导还要改善党的领导,指出党的建设还存在不少不科学的地方
邓小平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改善党的领导的问题,“执政党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13]“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也就是说,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的原因主要在于党的建设还存在不少不科学的地方。
首先,存在有一部分党员不合格的问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针对当时的情况指出,“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同时指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入党的新党员中,有些因为一直没有受到党的教育,不能成为群众的模范,不合格。有些老党员长期合格,现在也不怎么合格了。所以,“合不合乎党员的资格,合不合乎党员的条件,这个问题不只是提到新党员面前,也提到一部分老党员面前了”。[14]
其次,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存在很多弊端。他认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进而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
第三,党的领导工作状况还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工作。邓小平指出,现在的经济工作,问题比五十年代又复杂得多。条件不同,面临的任务也不同。而我们缺少管理经济、领导经济的专业知识,也缺乏懂经济的领导干部队伍,党员中掌握专业知识的人为数甚少。这种状况不改变,党就不能实现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同时,他又指出,“党员就是具有了专业知识,党也不能够代替一切,包办一切,现在尤其不能这样。”“党应该居于领导的地位”。“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可能损害党的领导,削弱党的领导,而不是加强党的领导。”[15]
(三)认为制度建设是根本,揭示了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保障
早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就明确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与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6]随后,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邓小平对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严重教训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7]不久,一个意大利记者问到怎样才能避免和防止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发生的时候,邓小平说:“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18]
正因为党的制度建设如此之重要,邓小平才把制度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要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从而揭示了制度建设是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根本保障。
在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一)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探索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在深刻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党的自身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强调,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中国共产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也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
(二)提出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十六大以来,面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适时地提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19]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20]科学执政就是“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要实现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就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紧密结合起来”。[21]
(三)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
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起引领和主导作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关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生死存亡。“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揭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系,说明了党的各方面建设都要落脚到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上。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22]因此,要“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进而“着力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能力和水平”。[23]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我们党才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四)强调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形成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
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进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24]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5]从而实际上形成了“一条主线、五个重点、一个目标”的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总体布局。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总结以往探索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实效。
(一)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思想,这样才能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本色。但同时,任何一项伟大的思想,伟大的理论,只有与伟大的实践相结合,将其本土化,将其大众化,才有可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90年来我们党探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伟大历程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否则,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了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指示反而不重视,他们一心向往的,就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26]
因此,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要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的国情党情相结合,提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共产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的党建科学化理论。
(二)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要有科学的党建观
科学化就是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遵循健全合理的程序,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处理各项事务的精神和方式。科学的党建观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科学的政党学说、科学的党建理论、科学的执政思想,深刻把握政党政治的基本规律、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深入把握与研究党与国家、党与政府、党与社会、执政党与其他政党、党与人民的关系等等。
在党的建设科学化90年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按照科学党建观的要求,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上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但是,就目前而言,在党建科学化的探索方面,成效还不够显著,甚至在一些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例如,缺乏问题意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在实践中缺乏创新意识,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或者缺乏全局性与独立思考性,觉得科学化是个大箩筐,不管实际上科学还是不科学,把装进去的东西都叫科学化。其实这些问题的存在,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党建观,使党建科学化问题庸俗化。
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党建观去研究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通过纵向的横向的比较,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作,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三)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创新,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现实问题
党的建设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必须要以当代中国的实践为基础,要以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必须面向中国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如果离开了实践,不去解决重大的现实理论问题,党的建设理论就是很苍白的,也就不可能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在党的建设科学化90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党不断改革创新,从民主革命时期的农民思想上入党到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建设的强化,再到提出要成为“两个先锋队”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十七届四中全会五位一体?都无不体现了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的伟大探索。
如今,我国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化,一些党员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同时,由于各种原因,还面临着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分配不均、腐败形势日益严峻等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党又提出要建设一个学习型政党。要建设学习型政党,就必须紧密联系这些变化和问题来进行,加强对这些现实问题的研究,促进党的建设重大理论问题的解决,进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是一项重大任务。
[1][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2、77.
[3][4][2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108、798-799.
[5][6][7][8][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2、602、605、605、605.
[10][11][12][13][14][15][16][17][1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8、269、143、276、269、270、146、333、348.
[19][20][21][2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8、6-7、2-3.
[23][2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9-10.
[2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