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体育强国视域下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

2011-02-18 12:34黄丽涵
浙江体育科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运动队后备强国

陈 榕,黄丽涵

(福州大学 体育部,福建福州 350108)

建设体育强国视域下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

陈 榕,黄丽涵

(福州大学 体育部,福建福州 350108)

运用文献法和比较法,对建设体育强国视域下的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体育系统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夺取奥运金牌方面卓有成效,但受“先体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运动员难以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引证美国部分成功经验,对我国通过学校培养竞技后备人才在建设体育强国中的战略意义进行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体育强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

Abstract:By us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comparison,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ining of reserve sports talents in China in view of building sports pow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for training reserve sports talents which is administrated by sports department in China is fruitful in winning Olympic Games,but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model of‘sports trianing first and academic study afterwards’,it can’t make athletes achieve all-round development.By citing a part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US,the author also discusses the strategical significance of training reserve sports talents through ordinary schools in China that is to be built into a sports power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sports power;reserve sports talents;training

2008年北京奥运会胜利结束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中国体育奋斗目标[1]。“由于竞技体育在体育各领域中对体育事业的影响力最大,处于体育诸结构中的先导地位,因而国际上历来都把竞技体育的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一个国家是否是体育强国的主要方面[2]。”一个国家竞技体育在世界上的地位取决于多种因素,但与该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必定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分析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我国建设体育强国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基本状况和存在问题

1.1 基本状况

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主要由体育部门主管下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水平运动队(以下简称省市队)、专业体校、业余体校等3个层次的训练机构组成,其队伍规模分别为1.4万人、4万人和30多万人[3],向国家队输送人才并在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等世界重大比赛中取得优胜是各层次训练机构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在“举国体制”下,各层次训练机构的运行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部分省市一线队伍可以得到企业赞助。

省市队担负着直接向国家队输送后备人才的重任,一般每周训练6d,每天5~7h不等,一周训练总时数可达30~40h,是典型的专业模式。因项目特点不同以及同一项目不同运动队的水平各异,有的省市队(如球类集体项目甲级队)一年可参加50多场全国比赛,而有的省市队(如田径、游泳等个人项目)一年参加全国比赛的数量一般为10~20场(天)。

各级体校的主要任务是向上一级体校或省市队输送人才,实行半读半训、学训结合的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上文化课,每天下午训练2~3h左右,加上周六与早操,每周训练可达15h甚至更多。体校运动队在参加比赛场次方面也因项目特点、运动队层次水平及资金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以排球为例,重点省市体校排球队在一年中可参加20~30场全国性少年比赛,而其他体校排球队一般只能打10多场正式比赛。

1.2 存在问题

受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性质的制约,省市队运动员的成绩与其在队里的生存和发展直接挂钩,训练压力大,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学习。很多运动员因年龄或伤病到了必须退役时,除了运动技能以外没有别的一技之长,难以融入社会。全国专业运动员约14 000人,正常年度待安置的运动员大约为3 000人。在四年一度的全运会之后的一年,待安置的运动员多达4 000人以上,其中上大学的和就业的人数仅占17%,意味着有3 000多名运动员因为无法升学或再就业而不得不待在运动队,由国家负担其生计[4]。

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1987年国家体委与国家教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著名优秀运动员上大学有关事宜的通知》,规定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单项前三名获得者和集体项目前三名的主力队员以及世界纪录创造者,可免试上大学。2003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颁发了《优秀运动员奖学金、助学金试行办法》。2009年,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支付了1 969.9万元[5],约有4 000名在役和退役运动员享受到优秀运动员奖助学金。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运动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省市运动队“重训练轻学习”的风气有所扭转。然而,从整体上来看,由于体育系统竞技后备人才“先体后学”的培养模式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无论在役运动员还是退役运动员,即使有时间投入学习,也因其早期的专业或半专业训练而没有打下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学习起来力不从心,事倍功半。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因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必须从小开始才能取得成效。

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共有体操、举重、跳水、射击、乒乓球、羽毛球、柔道、拳击、蹦床、摔跤、帆船、赛艇、射箭、游泳、跆拳道、皮划艇、击剑等17个项目获得金牌,把体育系统的各级培养机构都算上,每个项目的后备人才队伍多者不过数千或万余人,少者只有几百人。

近20多年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中学生体育竞赛规模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但因基础差、起步晚、投入少、“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观念上的偏差,大部分学校的课余训练要么处在松散、低水平的状态,要么就是一片空白。在北京奥运我国选手17个获金项目中,除了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3个项目在部分普通中小学略有开展外,其他14个项目中的任何一项在几乎全部的中小学都没有得到开展。我国体育系统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夺取奥运金牌方面确实卓有成效,但金牌的获得不仅没有促成体育系统后备人才队伍的进一步扩大,更无法带动整个青少年体育的全面开展。

2 美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部分成功经验

2.1 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与学校教育体制紧密结合

美国是世界公认的体育强国。美国大中学把运动竞赛看成全面培养人的重要教育手段而给予高度重视,绝大部分职业队和国家队选手都经过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式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在学校教育体制下,所有训练竞赛都必须是业余的,所有学校都必须贯彻以学习为主、以训练为辅的人才培养原则。NCAA(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规定其成员学校的运动员每天所参加与体育运动有关的活动最多为4h,每周不超过20h,对各项目运动员每年参赛的时间阶段(赛季)、场次或天数也都有明确的限制性规定。如女排校代表队的训练竞赛在9~12月进行,各队参赛最多不得超过32场。美国高校体育资金的来源很广,主要有运动队比赛的门票收入、电视与广播收入、校友捐赠、公司赞助、出售纪念品,学校拨款以及体育场地设施经营创收等。

在中学层面,每个学校各项目的校代表队都必须按照州中学体育协会的要求,在规定的赛季期间(3~4个月)进行训练竞赛。赛季开始后,相关运动队先进行3周左右,每周3~4次,每次2~3h的训练,然后按各自办学规模大小参加相应级别(有3~5个级别)的校际比赛。依项目而异,高中运动员在一个赛季中参加的正式校际比赛为10~40场(天)。初中的训练竞赛体制与高中类似,但在运动量方面明显低于高中。当某个项目处在季外期间时,各校一般不组织该项目的训练,但部分运动员(通常也是较优秀者)可通过参加校外俱乐部的课余训练和单项协会在暑假组织的青少年比赛来保持运动训练的连续性。美国大学生运动员既能积极参加校代表队的竞赛训练,又能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而顺利毕业,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早期训练也是在学校教育体制下进行的,他们从小就走上了边学边练、体教结合的协调发展道路,进入大学后在同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自然是感到应付自如。

竞技后备人才培养融入学校教育体制最显著的成果就是学生课余训练能够得到最广泛地参与。2007-2008年度,NCAA成员学校总数为1 070所,共有近18 000支运动队、42万名大学生运动员参加了23个项目的系列性校际竞赛[6]。2009-2010年度,全美有19 000多所中学、近762.8万名高中生(9~12年级)参加了约40个项目的校代表队训练和系列性的校际竞赛,高中课余训练人数占高中生总人数的55.1%[7]。

2.2 奥运夺标与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相互促进

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虽然严格恪守业余性原则,但因参训人数众多,各项目每年都有一批优秀人才涌现出来,为美国竞技体育的长盛不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运动员在田径、游泳、排球、体操、射击、篮球、击剑、自行车、足球、网球、摔跤、赛艇、马术、帆船帆板等14个大项上获得金牌,其中田径、游泳、摔跤和球类的校际竞赛在大中学广泛开展,每个项目的大中学校代表队运动员都有数十万或100多万人,其余各项的大中学校际竞赛或青少年俱乐部竞赛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开展,如射击、击剑、赛艇、马术、帆船帆板等相对比较“冷门”的项目的参赛高中生分别也都有数千之众。

美国竞技体育不仅有雄厚的后备人才队伍,而且因为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与学校教育体制紧密结合,优秀运动员奥运夺标和竞技后备人才队伍的发展能够遥相呼应,相互促进。例如,从1991年第一届女足世界杯至2008年奥运会的17年间,NCAA成员学校从828所增至1 070所,年均增幅为1.72%,而NCAA女足校代表队从318支发展到956支,年均增幅为11.8%。美国女足在已进行的5届女足世界杯中2次夺冠,3次获第三名,在已进行的4届奥运会女足比赛中3次夺冠,1次获得亚军,而历届美国国家女足的成员几乎都曾经是优秀的NCAA运动员。另外一个例子也颇具说服力。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男子游泳选手菲尔普斯以一人独得8枚金牌的成绩震撼了世界体坛。2008-2009年度,美国高中生参加游泳训练的人数比2007-2008年度猛增了近3万人,达到历史最高的28万9千人,增幅为11.57%,其中男子参训人数达到13万余人,比上一年度增长1.8万余人,增幅为16.34%。而在北京奥运会之前,美国高中生游泳参训人数的年增长率一般都不足6%,有些年份则出现负增长,只有在2、3届奥运会前后才出现了超过10%的增长。

3 对我国竞技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的思考

3.1 通过学校培养竞技后备人才对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意义

美国把竞技后备人才培养融入学校教育体制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国的基本国情与美国存在很大差异,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当然也不能生搬硬套美国的做法。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教育系统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在组织体系、法规制度、学训模式、商业运作、经费投入、训练竞赛、队伍规模等方面都不大可能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因此,现阶段要保持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必须对体育系统现行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完善和强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只要“先体后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改变,我国运动员即使拿到再多的奥运金牌,国家即使再加大激励优秀运动员参加文化学习的力度,大部分运动员仍然无法获得全面发展,而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也将受到制约。

运动训练同时具有很强的教育性、竞技性、健身性和娱乐性,对青少年是一种其他任何课程难以替代的和极为有效的综合性教育过程。在学校广泛开展以校代表队为单位的课余训练和校际竞赛,不仅能提高青少年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促使优秀竞技后备人才的涌现,也能发挥训练竞赛的先导作用,提升学校体育氛围,带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全面开展。而两亿多学生的体育搞上去了,群众体育也会迈上一个新台阶,整个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就会达到一个新高度。因此,无论从奥运夺标还是从全民健身的角度来看,通过学校来培养竞技后备人才,并使之最终成为国家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对我国建设体育强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3.2 通过学校培养竞技后备人才的对策

一是各级学校转变观念和加大投入。各级学校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学校培养竞技后备人才对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意义,把课余训练当成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并将其列入教育计划,随学校教育经费的增长而逐渐加大对体育的投入。唯有如此,学校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才有可能具有最基本的组织保障和物质保障。

二是立足自身条件进行项目布局。为了达到发展教育系统竞技人才培养体系和带动学校体育全面开展的双重目的,且又不造成资源浪费,教育系统在项目布局上应立足自身条件,着重发展学生喜闻乐见或宜在学校开展的球类、田径和游泳等项目,对于一时还难以在学校开展的项目如体操、跳水、射击等,可采取体育和教育两家联合办队的方式进行。

三是构建与拓展校际竞赛体制。我国绝大多数的大中小学每年都举办校运动会,从省市到全国也有大中学生单项锦标赛或综合性运动会,但以校代表队为参赛单位的大中学校际竞赛及参赛队伍太少,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正规的比赛锻炼机会。从目前情况来看,在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首先建立部分项目类似于美国分赛季、分级别和系列性的大中学校际竞赛体制十分必要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四是从制度上加强监管。省市、城市的教育部门可根据所辖区域的情况,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各级学校的课余训练和校际竞赛进行管理。例如,一所拥有3千名在校生的高中在一学年里用于课余训练的经费是多少,办了多少个项目的运动队,每支运动队有多少队员,各队的课余训练次数、时数及参加校际竞赛的场次是多少,比赛成绩如何等因素,均可做为教育部门对该校体育业绩甚至是办学资质的考核指标,以此推动各级学校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1] 鲍明晓.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1-6.

[2] 徐本力.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内涵的诠释与评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93-98.

[3] 杨再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39-42.

[4] 陈林祥.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5):8-11.

[5] 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公告[EB/OL].http://www.sport.gov.cn,,2010-01-26.

[6] Denise M.DeHass.1981-82-2007-08 NCAA sprots sponsorship and participation rates report[R].NCAA,Indianapolis,iN 46206-6222,USA,2009.

[7] High school sports participation tops 7.6 million,sets record[R],NFHS,Indianapolis,IN 46206,USA,2010-09-08.

Training of Reserve Sports Talents in View of Building Sports Power

CHEN Rong,HUANG Li-ha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G808.1

A

1004-3624(2011)01-0044-03

2010-10-30

陈 榕(1962-),女,福建莆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运动队后备强国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学习强国”礼赞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秦晋争霸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