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娟 熊寥 余孝平 程亚 邬玲琳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
千余年来,“瓷都”景德镇通过美仑美奂的陶瓷艺术、精湛卓越的制瓷工艺而名声大噪,形成了文化底蕴深厚的具有景德镇本地特色的陶瓷文化。它们在制瓷历史进程中形成,并通过各种文化形象表现,影响深远。它反映了陶瓷生产、销售和消费过程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生活、审美趣味等。
景德镇制瓷业分工细腻,《天工开物》中记载景德镇制瓷工艺包含七十二道工序,这在古代世界是绝无仅有的。所以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牵涉面非常广,包括原料开采、工艺流程、行业制度、名匠名人、器物形制、装饰风格、作坊、瓷行、生产习俗、行规、市场、窑神崇拜、御窑、民窑等内容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历代名瓷、散落全市的烧制瓷器的历代官窑和民窑以及瓷业作坊、昌江水系和陶瓷运输码头、高岭土古矿等以及丰富的关于陶瓷的文献、诗歌、民谣、民俗、传说等都见证了景德镇陶瓷史的辉煌,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产业化大生产以及现代社会追求速食经济的双重影响,一件瓷器各部分纯粹完全产自景德镇的已经难以寻觅,融合传统手工制瓷工序和传统陶瓷文化的作品更是多年难得一见,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已经迫在眉睫。
通过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来呈现语言的运用,这种教授外语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外语教学不应该只是给学生提供学习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的机会,它还应该起到对外传播本民族文化的作用。景德镇作为“瓷都”,千余年来留下了丰富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了丰富的陶瓷文化,做好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宣传,必须要熟练掌握与此相关的陶瓷英语,这样就可以让世界更多地了解瓷都,让瓷都走向世界,可以更好的传承保护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目前来看,在英语教学中的陶瓷文化相关内容太少,既忽略了陶瓷文化对于英语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又忽略了英语教学对于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作用。英语教学一直普遍存在着语言输入多、文化输入少,课堂知识输入多、课外知识输入少,抽象理论分析多、具体感悟少,对语言能力重视多、对实际交际能力重视少的现象。英语教学成了英语应试教育的练兵场,为了四、六级英语考试能过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陶瓷文化教学,导致学生把语法学习和词汇学习当作学习英语语言的全部。这样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渐渐显现。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却不知道如何表达陶瓷领域简单的“釉上彩、青花、釉里红”等陶瓷词汇。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中国陶瓷文化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而且也忽视了英语教学在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作用。
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由于其所具有的特征决定了其保护传承的重点在于传承人的培养,在于陶瓷文化内涵的理解吸收和陶瓷文化环境的营造。英语作为学习主体最广泛的学科,作为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主要语种,在保护传承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毫无疑问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英语教学中加强陶瓷文化导入能营造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性特征,其价值在于附着于陶瓷之上的艺术特性和文化气息,反映人们精神的审美倾向。对其原创主体所在地区和文化背景、环境具有极大的依附性。英语教学的陶瓷文化导入能使大量原本存在于传统作坊中的民间制瓷工艺以及民间风俗等重新得到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和广泛的传播。
其次,英语教学加强陶瓷文化导入能更加广泛的培养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由于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以及活态性特征使得现有以地缘传承、亲缘传承和业缘传承为主要纽带的传承模式具有局限性,传承地域局限于景德镇及周边地区,而且只在具有特定亲缘关系的人之间进行,有时还要遵守一些特别的规约,比如传男不传女,传嫡系不传远亲等;业缘传承又特别讲究派系,一位师傅不可能亲手带出大批的徒弟。这些传统的传承形式,不能适应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要求,不能适应人们积极主动的文化消费需求,限制了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英语作为学习人数最多的语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3.1 加强陶瓷文化英语的相关研究整理
为了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搜集、保存、整序和传递,充分发挥景德镇地区高校在陶瓷领域的学术研究优势,理清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性因素,进行英语对照研究整理,形成系统的陶瓷英语体系和研究方法,为英语教学的陶瓷文化导入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应设立与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陶瓷英语有关的机构,吸收相关陶瓷领域和英语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使保护传承以及英语教学的陶瓷文化导入更具有专业性和稳定性。
3.2 合理利用资源,完善陶瓷文化英语教材建设
外语教学中,语言输入主要依赖于教材,而目前教材内容多选取介绍西方社会及文化背景的文章,较少涉及到陶瓷文化知识。英语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引进介绍西方文化,而且应该包括传播民族文化,两者缺一不可。我们应有效利用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完善陶瓷文化英语教材建设。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陶瓷文化输入,在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中应适当引入介绍中国陶瓷文化的内容,包括中国陶瓷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有关著作作品等。
3.3 推进英语教学改革,丰富英语第二课堂
“英语第二课堂”是除课堂授课以外的语言习得和实际运用语言的环境和活动,是整个英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英语教学的陶瓷文化导入,必须多种形式地开展英语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将陶瓷文化元素和这些活动内容有机结合,拓宽文化导入的途径。关注民间陶瓷文化,一方面邀请民间拥有高超陶瓷技艺的工匠走进大学课堂,聘请他们任教,让民间老师傅们与高校老师一起定期教授陶艺课程。另一方面,将英语课堂搬到陶瓷历史博物馆、传统陶瓷作坊等陶瓷文化浓厚的地方,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同时深刻感受陶瓷文化的熏陶,如举办陶瓷文化交流主题活动、陶瓷英语沙龙、挑选陶瓷文化领域的精英和名家与学生进行交流等。通过英语教学改革和第二课堂的开展,提高学生陶瓷文化词汇的英语表达能力,增强对外宣传陶瓷文化的意识。
3.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陶瓷文化的环境氛围
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为景德镇地区高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科研、教学资源。高校应依托景德镇地区民间陶瓷文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本土化”课程的构建,逐步形成“本土化”特色课程;通过挖掘、整合本土教育资源,提炼景德镇陶瓷文化精髓,不断创新、丰富和完善特色课程建设,开设具有景德镇地域性特点又有景德镇民间本土文化特色的专业课程和公共性选修课程。
3.5 促进陶瓷文化和英语教学的互动发展,积聚办学资源
景德镇地区高校应依托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和先进的配套设备,致力于将陶瓷民间艺术提升到知识体系的高度,丰富陶瓷英语理论体系。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访谈工作,对那些民间民俗陶瓷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保存状况、生存空间等进行全面性的调查研究。同时,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传递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主动地将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英语教学策略、英语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材料、考试和组织模式中;建立中英文对照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网站,设计陶瓷民间艺人主页和陶瓷民间艺术绝活浏览库,开展网上陶瓷英语讨论、网上答疑等,使传播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做到系统化和科学化。
1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3
2于春松等.文化传承与中国的未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3杨甫旺.楚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4邹启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5甘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靠"传承".新京报.文化副刊,2005-7-6
6孙燕.区域性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10):88~93
7华维芬.外语教学方法研究新趋势---《理解语言教学:从方法到后方法》述评.外语界,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