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为主 互利共赢“十一五”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成果丰硕

2011-02-17 15:47
中国科技产业 2011年9期
关键词:十一五计划科技

■ 本刊记者 施 勇

“十一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工作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紧密围绕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密切配合国家外交的总体战略,加快调整科技合作布局,创新合作形式,丰富合作内容,进入了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一个“以我为主、互利共赢”的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态势已初步呈现。

一、加强统筹,实施首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战略规划

《科技规划纲要》发布实施后,科技部适时推出《“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加强顶层设计,扩大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积极推动和建立健全国际科技合作与国家科技计划及重大专项的统筹协调机制、部际协调机制、部省会商机制,形成了资源共享、信息沟通、政策配套、多方参与的“大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二、创新机制,国际科技合作在国家总体外交中作用凸显

“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外交进入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气候变化、能源环保、粮食安全、重大疾病防控、国际标准制定等科技内容日益成为外交领域的重要议题,科技外交已处于我国外交战线的前沿。“十一五”以来,我国科技外交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机制,在我国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为稳定和推动双边、多边关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截至2010年,我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同其中9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0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在46个国家的69个驻外机构派驻了141名科技外交官,加入了200多个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组织,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以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为主体的多元化合作。

2009年11月,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CERC)成立,这是中美两国政府首次共同制订联合研究计划和共同出资支持产学研合作;2010年10月,首次中美创新对话在北京举行;2009年11月“中非科技伙伴计划”启动,该计划是推进中非合作的八项举措之一;科技合作也成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以我为主,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新趋势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增强,我国已具备参与国际大科学和大科学工程合作的能力。通过参与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国际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伽利略计划(欧洲民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一系列大科学计划和国际组织,我国与美、俄、欧、日等主要科技大国开展平等合作,为参与制定国际标准、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做出了应有贡献。

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设立了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从国家利益出发,以我方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以我为主、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启动了中医药国际合作计划和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合作计划,开创了国际科技合作新局面。

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一大批涉及民生、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关键技术的跨越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并使我国在一些前沿技术领域与世界领先国家处于同等发展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了积极贡献。据悉,十一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共支持项目1728项,专项投入43.75亿元,取得丰硕成果。例如,山东盛瑞公司通过引入德国先进理念、英国产品设计以及日本专家管理,开发出世界首款前置前驱高端8AT自动变速器,并拥有了全部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印尼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是我国海洋领域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联合研究实体,为研究海洋与气候变化和我海上通道安全提供了重要信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意、日三国合作的西藏羊八井观测站是至今世界上全覆盖式最大、海拔最高(4300米)的宇宙线观测站。在该站开展的多项工作已取得了国际宇宙线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四、突破思路,多层次全方位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

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创新的关键。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主动利用全球智力资源,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人才+项目”方式,引进和利用了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十一五”期间,通过“千人计划”引入专家1143人,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引进专家892人,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专家763人,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引进专家885人,我国政府授予了21名外籍专家和一个国际组织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五、全面部署,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机制与模式不断创新,逐步实现了从以项目为主向“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战略转变。目前,33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7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国际创新园等平台的建设,拓展了对外合作渠道,创新了合作方式,形成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示范区、管理体制创新的试验区,逐步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

六、拓宽视野,大力推动科技援外计划和“走出去”战略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涉及国际安全和长远利益的战略领域,面向发展中国家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落实科技援外计划和“走出去”战略行动计划,不断创新科技援外方式,通过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新区、国家实验室、完善科研体系,以及举办援外培训班、开展联合研发项目、设立合作示范区等多种形式,逐步实现了技术研发合作,技术转移示范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对发展中国家合作新模式,促进了我国先进适用技术的国际转移与推广应用,同时也满足了发展中国家提高科技自生能力的迫切需求,增进了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互信和友谊,保障国家外交战略的实施,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例如,中巴资源卫星南非数据接收站建设项目,使卫星数据在非洲得以免费共享,并广泛用于非洲农业估产、减灾和环境监测等方面,该项目成为了南南合作的典范;2008年11月,科技部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签署了《关于非洲环境技术与机制合作谅解备忘录》,启动了非洲水处理和环境监测若干重点项目。

七、创新驱动,引导企业逐渐成为国际科技合作主体

鼓励企业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主体,加大对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支持,培育并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引导企业通过人才引进、人员交流、合作研发、研发外包等方式提高国际化程度,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十二五”是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都对国际科技合作提出更高要求。国家科技发展需要制定更为明确和务实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现有国际科技合作的体制和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统筹协调能力有待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投入规模亟待进一步扩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科技合作需求;科技合作的国际化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企业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吸引海外创新型人才的力度还有待强化。

“十二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全面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按照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进一步在工作思路和部署等方面加快布局,制定更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确定重点任务,加强政策保障,以更有效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在合作共赢与竞争并存的环境中高起点地为开创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新局面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新成就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十一五计划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十一五”至今广西农科院产业支撑能力分析研究
暑假计划
科技在线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十一五”时期环保投入的宏观经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