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高端智力 服务新产业发展

2011-07-07 11:37浙江省绍兴市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技产业 2011年9期
关键词:绍兴工作站长三角

■ 浙江省绍兴市科学技术协会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人才。绍兴被称作“鉴湖越台名士乡”,当代两院院士中,绍兴籍院士共有64名,名列全国同级城市第三位。两院院士作为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对产业或行业的培育与发展有着极强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绍兴工作的院士数量是零。要集聚长三角地区的高端智力人才,柔性引进院士团队,绍兴市科协在上级科协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绍籍院士故乡行”为起点,以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依托,积极推进院士专家项目落户绍兴,主动牵头筹建长三角地区高端人才智力战略联盟,从点到面、从虚到实、从行到站,逐步实现从“院士文化”到“院士经济”的转变。

一、弘扬院士文化,培育院士经济

一是依托乡情弘扬院士文化。从2007年开始,在《绍兴日报》开设专栏,通过访谈做了40多个版面,全面推介绍兴籍院士,集结出版《绍兴籍院士风采录》,并开展院士林植树揭碑活动、策划院士邮册、共建院士故居、名贤馆等;在2008年绍籍院士故乡行及中国工程院兰亭书法笔会上,有50多位两院院士重逢在绍兴。在大专院校、机关部门、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学校举办由潘云鹤、丁仲礼、俞大光、徐扬生、李兰娟、曹春晓等二十多位院士主讲的专题报告。上虞市科协会同组织、宣传、科技等部门,在采访虞籍院士基础上,出版《走近虞籍科学家》一书。院士文化成为当代绍兴的重要标志。

二是搭建平台加强联系对接。2008年,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组织部与市科协承办,举行了首届“绍兴籍院士故乡行”暨中国工程院兰亭书法笔会,50多位院士考察绍兴改革开放30年成果,领略绍兴2500年的历史文化,感受绍兴党委政府“求贤若渴”的诚意;2009年,在绍兴“人才·科技·创新周”期间,举行了“第二届院士专家故乡行”,设在市科协的绍兴市院士专家服务中心由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和市委书记张金如共同揭牌,并组织60多位院士专家走进企事业单位把脉会诊、咨询服务,开展合作洽谈,表达出绍兴与院士专家开展合作、共赢发展的强烈愿望;在2010中国·绍兴“名士之乡”人才峰会期间,又举行了“第三届院士专家绍兴行”,30多位院士专家来绍,首批1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挂牌,10项国家级、省级科研技术攻关项目正式签约,标志着“院士经济”在绍兴正式起步。

三是出台政策强化服务保障。根据省委组织部、省科协等部门《关于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实施意见》,2010年4月,市科协会同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绍兴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实施办法》,明确市区每建一家院士工作站由财政补助20万元。同时,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列入市委组织部对各县(市、区)级组织部门的考核体系,市科协也把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列入对各县(市、区)科协的重点工作进行考核,保证建站工作顺利开展,制定下发了专项管理办法,明确对院士来绍设立研究院或产业化基地等重大项目,可以不受现行政策的限制,采取一事一议、上不封顶的做法,并力求为院士提供一条龙的全程服务,为院士项目在绍兴落得下、留得住、发展快,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截止2010年底,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也相应地出台了配套政策。在签约的合同中,建站单位以技术指导、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为主要诉求,除了为院士团队进站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外,还有的通过硬件配套等为院士进站工作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如绍兴第六医院为李兰娟院士专家工作站每年拔出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用于工作站建设。

二、集聚高端智力,服务新兴产业

截止2010年底,已有15支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落户绍兴,签约院士17名,涉及新能源材料、环保节能、医疗卫生、传统农业等行业,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创新平台,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南方分院、中国光催化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华东分园等项目将落地绍兴。据不完全统计,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对人才的集聚效应,已引入“千人计划”人才1名,进站专家83位,开展的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共有13项;一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评为“国家级技术中心”;7个新产品获省级科技成果鉴定;4个产品通过浙江省级新产品鉴定,并获得科技成果登记;1项获绍兴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两项发明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授权;两项科技成果通过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验收。

集聚科技优势,促使纺织、茶叶、畜牧水产等绍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浙江华发茶业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每年珠茶出口量占浙江省市场份额的75%,通过引进中国茶叶行业唯一的院士陈宗懋院士,开展茶叶清洁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的科研项目,带动整个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浙江越隆控股集团通过引进姚穆院士专家团队,与西安工程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开发出海藻纤维新品种,实现了传统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吻合了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决策。

吸引高端人才、引进科研院所在绍兴生根开花。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团队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突出作用,不仅仅着眼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应放在长远的社会效益上。绍兴质量监督检测院与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曹春晓院士在合作中加深了双方的互认互信,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决定在绍兴成立南方分院,更好地发挥公共资源平台,为绍兴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加高端有效的信息讯息和技术服务。据不完全统计,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成员有83位,在绍兴长期开展科研项目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上百个。

以科研项目和专利产品转化为突破口,促使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提升了绍兴本地科研水平。绍兴第六医院李兰娟院士专家工作站参与浙江大学附属医院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十二五国家传染病重点课题——中医舌象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绍兴市畜牧局提出的嵊州花猪遗传资源评估与开发利用项目,通过引入中国农业大学吴常信院士专家团队,加强科研力量,已列入浙江省重点课题。绍兴和谐光催化有限公司拥有光催化领域内的专利核心技术,得到福州大学校长付贤智院士的肯定,付贤智院士最终愿意把国内领先的光催化技术领域的产品成果转化放在绍兴,并把中国光催化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华东分园等项目落地绍兴。

三、开展区域合作,搭建服务平台

2010年10月,由绍兴市科协牵头,在绍兴成立了江浙沪十市一区参加的长三角高端人才智力战略联盟,为绍兴在长三角经济发展框架下,推进与周边城市在院士专家等高端智力共享、优势互补、发展互动等方面的合作,加快发展“院士经济”,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优质资源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正在实施《基于区域一体化的高端人才集聚机制研究——以长三角为例》课题研究,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为推进长三角地区高端智力人才资源的共享,推进绍兴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理论支撑。

一是搭建人才引进的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高端智力人才信息库,努力拓宽交流渠道,定期组织大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与高端智力人才进行交流对接,使各市高端智力人才合作在联盟品牌的旗帜下得以向更高层次发展,逐步形成区域人才资源开发的一体化格局。以院士工作站、实验室等高层次研发平台作为吸引科技人才的载体,在现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基础上,落实“330海外人才引进计划”、“331院士专家柔性引进计划”等相关激励政策,2011年将充分利用全国海智大会在绍兴举行的有利机会,搭建海内外人才的共享平台。

二是搭建项目攻关的平台。以项目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攻关。现有的长三角地区院士专家工作站中,虽然行业不同、地区不一,但是都具有一个显明的特点,那就是科技含量高,攻关项目多,随着学科交叉和跨领域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之间的强强联手成为可能。通过不定期地举办“长三角院士专家工作站联谊活动”、“长三角院士专家企业行”、“海外博士回故乡”等品牌活动,强化长三角地区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相互联络。

三是搭建成果转化的平台。鼓励院士来绍设立一批院士工作室,积极引导、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院士工作室向院士研究院、产业化基地转变,形成“院士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院士工作室”等多层面的平台,让更多院士落户绍兴,吸引更多的创新成果与前沿技术在绍兴转化,不断提高对绍兴产业发展的辐射力与带动力。

四是搭建提升自身能力的平台。引进院士专家团队主要是服务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的传帮带,提高本地企业的科技攻关能力,通过产学研用的平台,培养一批“永久牌”的科技团队,真正实现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

五是搭建信息交流的平台。积极探索科技中介组织在信息交流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创办科技超市、科学商店等新型媒介组织,通过长三角高端智力战略联盟的服务平台,发挥智刊、智网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进一步凝聚高端智力人才,为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

猜你喜欢
绍兴工作站长三角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戴尔Precision 5750移动工作站
绍兴大闯关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人文绍兴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