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学工办
基于高校学生工作视域的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
吴汉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学工办
高校学生工作者是服务和管理大学生的重要力量。如何利用学生工作者这个岗位,围绕国家发展需要,在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做出努力,本文针对大学生创新人格的特点展开分析与探讨,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创新人格危机,分析其原因,提出了学生工作者视角的创新人格塑造途径中的定位。
大学生;创新人格;学生工作者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则是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一个国家创新人才的数量是其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反映,对该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离不开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创新的动力系统,是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体现在创新活动中的个体心理特征,它为个体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动力支持。
创新人格是指人的诸多人格特征中,能使人长久地保持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个性品质。它主要包括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激情、严谨求真的学术态度、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力、敢于标新立异、不为环境所拘、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良好心态、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富有批判精神、完善和超越自我、坚忍不拔的性格等个体特征。好奇心、自信心、探索欲、热情、想象力、求新求异、质疑能力和意志力是其核心品质。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人的创造力与强烈的好奇心、广泛的知识面、丰富的想象力等八种创新人格特征有关。创新人格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后天养成的对创新的意愿性和习惯性作用,即表现为创新素质内在的自然倾向性。创新人格是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大学生心理层面的积淀,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动力源。重视创新人格的培养,致力于发现蕴藏在大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形成大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关键。
创新人格的可教育性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学生工作者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能够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把握学生的情绪,了解学生的要求,贴近学生的情感。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者在思想教育、引导激励、活动组织、舆论宣传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大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发展创新个性、开展创新实践、营造创新氛围,也就是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奠定深厚的人文基础。
当代大学生的创新人格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创新人格危机,具体表现在:
1、创新意识缺乏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德观出现缺位,理想信念淡薄,道德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下降,“高消费”、“不承担”、“不作为”是“90后”大学生中较为突出的现象。一些大学生不仅知识贫乏,心灵也“贫瘠”。他们在父辈们创造的舒适安逸的生活条件下,贪图吃喝玩乐,追求金钱至上,缺乏追求科学真理的欲望和热情,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渴望不劳而获。据调查,在“智慧与真理”、“权力与金钱”这两组未来可能的获得物中,如果可以自由选择,90%以上的学生选择后者,而进入社会的知识阶层几乎100%地选择后者。这样的人即便拥有再高的智商,获得再高的学位,在创新上也难有大作为。
2、创新个性不足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们主观上渴望独立,希望摆脱父母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要求取得与成人同等的权利,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关注自我,开始了解、接纳和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和社会角色,喜欢独自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但客观上,他们难以做到独立。因为,独立意识是建立在个体拥有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经验之上的,而这两点正是当代大学生所缺少的。进入大学之前,他们长期生活在家庭中,交际面窄,即使遇到问题和矛盾也往往是父母大包大揽,出面帮助解决,客观上造成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同时,当代大学生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生活经历简单,社会阅历和经验十分缺乏,尚未完成社会化过程,他们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情感、判断力和抉择力都带有较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和不成熟性,难以独立客观地处理好各种事情。这些因素抑制了他们创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3、创新思维狭窄
应试教育追求的是唯一标准答案和高升学率,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强调死记硬背,从而阻碍了学生探究意识的建立和探究行为的养成,使学生迷信书本、迷信教师、迷信教材、迷信权威,容易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不能从“确信无疑”的答案或结论中发现破绽,大胆质疑、追求新奇、独树一帜、逾越常规的意识和魄力有限,往往只能人云亦云。大部分学生普遍善于接受、总结,而不善于发现、求异、创新。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们认为自己创造力较差的主要表现是:思维空间狭窄,循规蹈矩,缺乏变化;易接受现成的事物,对事物很少有疑问;局限于事物表面涵义的理解,不能深入事物内部,不能举一反三;习惯于常规方法解题,奇特的方法很少想得出来等。华东师范大学对3445名大一本科生和2207名研究生做过心理测试,测试报告显示,40%的学生怀疑性低,遇事比较容易认同师长、权威的意见,反映出一种固化的思维和保守的心态,缺乏创新意识。
4、创新精神欠缺
创新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奋斗精神,任何缺乏自觉性、坚韧性、勇敢性、自制力的人,都无法取得创新的成就。然而,有些大学生将“及时行乐”作为人生的目标,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享受,产生了严重的拜金主义思想,崇尚“金钱万能”,唯利是图,相互攀比,挥霍浪费。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缺乏艰苦奋斗、坚忍不拔、自强不息、迎难而上、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越挫越坚的斗志以及面对困难富于挑战性的品质。因此,有的整日流连于花前月下,沉迷于游戏网吧,学业、功课则抛至脑后。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测试报告还显示,39.8%的学生敢为性高,30.8%的学生有恒性低,这表示学生遇事勇于尝试,但往往难以坚持到底,毅力和恒心不够。面对当代大学生创新人格的现状,加强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势在必行。
作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生工作者必须以学生“乐于创新,勇于创新,勤于创新”为培养目标,在提升大学生创新方面做出努力。
1、做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者
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增强创新意识,学生工作者可以依托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方面对大学生的支持政策,结合高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给予的具体安排,在平时与同学的交流和接触中不断传送创新的思想和好处。使在其日积月累中对提高创新意识和欲望,并组织开展更多更有意义的创新教育活动,开展名人学术报告,举办发明创造比赛等。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目前很多学生缺少创新的欲望,为了克服学生已经存在的思维惯性,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其创新活动的欲望,并通过与相关专业科研老师接触,为学生创新解决能力范围内的难题,使其对创新有更大的信心。
作为学生工作者,就在能力的范围内积极为学生争取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条件,如向学校或学院申请创新实践室,积极向老师推荐有能力的学生参与他们的课题研究,向相关部门申请学生创新活动的硬件支持等。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学生工作者要改变只以往只关注考试成绩,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在激励机制上,通过设立科研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班级设立科技委员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
2、做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合作者
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根据教学特点,鼓励学生适当参与科研。做一些能力范围内的创新学习,为其思维方式的提高创造空间和环境。鼓励学生多问,大胆质疑,敢于就学习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指导学生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的局限与束缚,勇于创新。学生思维活跃,普遍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要的创新技能,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技能,指导学生捕捉创新火花与设想,从而使灵感转化为现实。例如新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塑造学生求实精神、自信心、勤奋刻苦和坚忍不拔的品格。
学生工作者在传授相关信息的同时,指导学生在创新学科方面的发展趋势、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地更新和补充新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本领域的前沿学术问题和最新动态,尽可能多地掌握那些具有应用价值和再生潜力的知识和信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做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者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和创造性比知识更为重要。创新的灵感大部分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也是创新最好的材料,需要学生放开双手,进行实地研究与调查,充分发展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作用,特别要主动参与一些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有效的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创新能力养成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的德育教学除了课堂传授必要的德育知识之外,还应该创造条件,加强实践环节,比如,校内进行科学实验、科技创新、专业设计、学术辩论,创办学术刊物和组织学术讲座等等;还要打开校门,让学生走向社会,到农村、街道、企业、军营等进行社会调查,注意观察,从中发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等问题,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磨炼他们的创新意志,养成他们的创新行为习惯,最终形成创新人格。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J.P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张国梁,朱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03(06)
[4]朱晓洁.心理测试报告揭示大学生个性特点[EB/OL].
http://whb.news365.com.cn/dx/200702/t20070215_1295125.htm
[5]王宇航.教师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04(04):6-7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