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如何提高提问质量

2011-02-17 02:12马丽莉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广播电视台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9期
关键词:采访者对象

马丽莉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广播电视台

谈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如何提高提问质量

马丽莉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广播电视台

目前记者可谓越来越多,记者所接触到的采访范围也越来越大,上到领导,下到百姓,而且同一事件所前去采访的记者更是云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机会内了解到更多的新闻信息,挖掘到有价值的新闻视角,关键在于你所提出问题的含金量的多少,因此提高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质量是记者必修,而且需要持之以恒的一门学科。

新闻采访;提高提问质量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最基础的活动,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而新闻采访又离不开提问,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闻采访活动的成败。电视新闻采访则更是如此。除了通过提问来搜集、了解新闻素材外还可以同期声的形式声情并茂的阐述事件、说明问题,让现场的提问成为采访写作中最好的事实佐证,再现情景。有经验的记者都是高明的提问者,高明的记者把自己的政治水平,社会经验,学识智慧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会精心设计于自己的提问中。可见,记者要想成为一个高明的提问者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认为,除了记者平时应注意自身素质和基本功的修炼外,还应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现将我自身几年实践总结出的记者成功采访“五要”与大家共同交流。

1、采访前准备要充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先人留下的遗训。许多中外记者的采访经验证明。很多采访的成功都取决于你在提第一个问题前所做的准备工作,这种准备是提问的根据。一位外国记者曾出过这样的洋相,在电影《飘》重新播映之际,影星费雯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位记者抢先问了第一个问题“请问你在电影《飘》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位电影《飘》中的女主角轻蔑地回答:“我无法和你这样如此无知的人交谈”。由于这位记者没有事先对这部电影及被采访者做任何的了解,导致采访失败,此事也被新闻界传为笑柄。在此事件的背后也警醒着我们的记者,提问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这种准备包括收集新闻采访的相关资料,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做好采访题目和采访提纲。

2、交流氛围要和谐

全国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著名女记者郭梅尼说:“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座宝库,都有一肚子心里话希望向人倾诉。一个好记者,就是要尽快推倒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那堵墙,使自己的心和采访对象贴近,掌握打开人物心灵宝库的金钥匙。”无数成功的经验证明,最快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记者暂时不要“索取”,不要急于挖掘材料,而是先付出,先进行必要的感情投资,再在轻松和谐的交谈中切入正题。

第一印象决定成败。采访对象对采访者的第一印象如何,往往会直接影响其对采访活动的态度,影响采访质量的高低。营造和谐的交流气氛,使记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交谈”这是记者的一种特殊本领,是记者从提问中能获得更多有效信息的环境基础。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是一种同志的协作关系。在采访提问中记者不能有高人一等或者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在采访中记者要做到谦虚谨慎、礼貌待人,在互相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开始工作和交谈。

采访对象不同,谈话气氛也应不同。当采访领导、学者、成就者时过于夸夸其谈或指手画脚,言语过于随便,称呼过于简单,会给人留下浅薄、缺乏素养的感觉,从而使被采访者产生轻视,不信任感,出现不愿与其交谈的情况。相反,在采访普通百姓,尤其是农民朋友时,记者要过于重视言谈举止的礼仪和提的问题过于文绉绉,就容易拉开与被采访对象的距离,在采访一些农民朋友时,一些邻里间的称呼“伯伯”、“大妈”“叔叔”“婶婶”等,是他们最能接受的,也使他们感觉亲近,并且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最好使用地方方言和百姓易于接受的语言,尤其是土生土长的记者回到家乡采访时,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百姓会敬而远之,不会有人愿意和你交流。

倾听是营造和谐的有力武器。倾听是对采访对象的一种尊重态度。没有人愿意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更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形象在电视上被矮化,倾听是与人为善的外化,也是请被采访对象打开言路的一种期待,是对采访对象的一种鼓励。倾听是一种采访的技巧。当记者遇到采访阻力时,真诚的倾听就变成了与采访对象沟通的点化剂,记者的倾听会逐渐为对方培养起美妙的成就感,他会认为你是一个愿意倾听他故事,愿意接受他思想的人。倾听会让记者获得意外的收获。倾听让记者真正地投入到采访中去,这样也与采访对象之间有了一种共鸣和默契,也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使采访者打开“话匣子”向记者讲述更多的新闻背后的信息,记者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新闻点。记者倾听的本身还是一种胸有成竹的表现。这是记者传递给受众的很重要的非语言信息,这种信息的传播效果,远远胜过你滔滔不绝的叙述,言之确凿的结论。

3、主题思想要明确

记者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采访主题,并始终围绕主题发问,记者要把握好采访的方向和主动权,不要跑题,对采访对象脱离主题的谈话要及时、适时加以制止。主题明确后,记者在提问中不能满足于采访对象回答的第一二句话,浅尝辄止,那样得到的信息必定有限。对于新闻事件的一些基本要素、典型情节、细节记者要细致了解。尤其是根据采访对象的谈话,抓住话头和线索,深入挖掘,多层次、多角度探寻,了解更多有用信息。

4、提问内容要有逻辑性

从采访的目的性及事物的逻辑性出发,记者提出的问题也要有逻辑性。既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漫无目的乱问,也不能大问题铺天盖地,不着边际。记者应该根据主题事先设计好提问的问题,然后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排列好要提问的问题。如果采访的是突发事件,记者也要根据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在提问前,快速地在脑海里缕清采访思路。然后按着自己的采访思路提出一个个问题,即使在交流的过程中问题被打断,只要记住逻辑关系就能提出下一个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件进行回忆和讲述,才能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保证向受众条理清晰地传达新闻事实的本身。

5、提问方式要灵活

新闻采访的提问方式灵活多样,一句话有百样说,问什么,不问什么,用什么的方式问,都会影响提问的效果。提问方式主要有开门见山式,启发引导式和激发式。记者应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和采访阶段灵活运用不同方式。

开门见山式。即直截了当,单刀直入,不要转弯抹角兜圈子。这种方式是提问的最基本的方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等。

启发引导式。即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地促使采访对象对以往的新闻材料产生回忆。这种方式通常用于想谈但是一时对往事不能产生回忆的对象。在与采访对象交谈的过程中,要像朋友间的谈心和讨论问题一样。对他们不愿回答的问题,最好巧妙回避,不要想当然,坚持问个水落石出,让采访对象有强迫感,从而产生误解,是采访陷入僵局。对于对新闻事件十分有价值非问不可,而采访对象又不愿谈的问题,可以采用迂回的引导到该问题上。

激发式。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此方式通常用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害怕谈或自恃地位和身份高而不屑谈等采访对象。一般来说,人的任何活动都依赖于感觉,对于某种活动,人们对它不感兴趣,感觉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无关紧要,那就不会积极配合。有关实验证明,感觉是不固定的是变化的,它依赖于刺激。针对这种情况,记者可采用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对方在感觉上发生变化,从而使采访活动顺利进行。

总之,采访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学问。对于采访者来说,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有道是,文无定法。采访中的提问也同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采访者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用善于分辨的耳朵去倾听,用善于思考的头脑去体会,就一定能总结、提炼出适合自己的提问方式来,以便更好地提高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质量。

[1](美)布雷恩.S.布鲁克斯,等.新闻报道与协作

[2]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第二版

[3]刘善兴.新闻采访36式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9.104

猜你喜欢
采访者对象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研究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茁壮生长》:阿里安娜·赫芬顿的成功人生学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试论统一战线学的研究对象
新闻采访中提问的技巧
西尔莎·罗南:爱尔兰精灵初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