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改革对本科人才培养的意义

2011-02-17 03:59:51郭建斌王楠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2期
关键词:研究型实验教学学科

郭建斌 王楠

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江苏南京 210024

浅谈教学改革对本科人才培养的意义

郭建斌 王楠

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江苏南京 210024

本科教育是研究型大学发展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近年来,世界各国研究型大学都将教学改革作为加强精英教育与提升教育质量的基本途径。借鉴美国本科教学改革的特征及其经验教训,中国大学的教学改革应重视本科教育的基础作用,健全学科建设,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实施研究型的教育方式,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和本科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学改革;本科教育;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层次的提高,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美国视教育为国策[1],把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不断根据形势变化改进教育体制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同时利用教育和资金优势吸引国外学者和留学生为其效力。日本积极强化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引入并推行新型教育改革方案,推广跨国办学模式,推动人才流动,多方争夺世界优秀人才。法国、德国政府均十分重视教育和人才培训,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创立了因特网教育网络,大力发展教育多媒体产业,资助企业组织培训中心加强人才培养。党的十七大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强调中国要成为人力资源大国。这都有力地说明了高校发展将面临一个较大的机遇,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可见,通过加强教育和教育改革培养更多的高科技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潮流和多数国家的既定国策。

近年来,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政府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投入政策,在支持研究型大学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2]。但毋庸讳言,政府与研究型大学往往在关注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同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本科教育及其质量的提高,或者说本科教育没有达到与研究型大学地位相称的质量要求。事实上,本科教育质量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带有研究型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共性特征。那么,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定位与质量要求?如何化解研究型大学发展过程中的本科教育质量困境?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推动我国研究型大学发展与本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改革的相关性分析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学科与大学一样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概念,并且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科技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学科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与拓展[3]。中世纪大学主要是进行人才培养的机构,设有神学、法学、医学等学科,因此学科与教学或人才培养有密切联系,学科主要是指人才培养的专门领域。现代大学的学科不但是指学术的分类,同时也指教学的科目,是与大学传授知识的某一科学领域或专业分支相关联的概念。从词源学的角度看,英文中的“discipline”是指严格的训练与熏陶、纪律、规范准则与约束,即“学科规训”,意指进入某一学科的所有成员必须经过一定的学术与行为规训,才能实现个人的专业化。可见,学科概念本身就包含人才培养,或通过专门知识与学术训练实现人才专业化的意涵。在大学具体的办学实践中,这种人才培养的途径大致分为两种:通过科学研究来培养人才,表现为使参与者经受较为严格的学术训练,使他们成为一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人才,使学生进行初步的专业化训练。前者主要表现为某一学科的学术梯队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后者主要表现为某一学科的本科生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科是大学组织学术性活动的基本单元,是凝聚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以及培养人才的核心载体,学科发展的水平是大学办学水平以及教育水平的基本标志。因此,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都十分注重通过学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并把学科建设作为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念的基本途径。

但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大学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或者说学科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只是在研究生教育层次才有所体现,而在本科教育中二者甚至出现渐行渐远趋势,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有一种为追求自身发展而专注于科学研究,逐渐淡化本科教育的倾向,并且越是学科水平高的大学,这种倾向越突出[4]。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科作为一种学术研究领域,其自身的发展需要科学研究,同时,随着现代大学科研功能的彰显,“重科研、轻教学”成为大学组织活动中普遍的价值取向,甚至出现了个别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受挤压的危险;另一方面,不少大学在争创“研究型”以及在追求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科分布、博士点数、研究项目与研究论文数,因为无论是颇为流行的大学排名,还是政府对大学的投入决策以及学科建设评估,都赋予了这些指标较多的权重。这种导向的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忽视了本科教育,忽视了学科建设本来应有的人才培养功能。

二、学科建设促进本科教学改革的途径

(1)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基于研究的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5],是指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基于研究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方面发展,特别是强调了师生合作以及以问题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研究和创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课堂讲授内容要精炼、新颖,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由支配,鼓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老师在相关的课程教学中通过科研引入自己的一些研究体会,以此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与专业思维。讲述教材观点时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一些观点、看法,缩短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培养学生科研分析能力与创新精神。

研究型大学应建立本科生的研究型学习模式。让本科生也参与到原本只有研究生才可以参与的科学研究中来,而不是把本科生拒之于科学研究的大门之外。同时,应尽快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科研,让富有研究经验的教师做学生的科研导师,与学生一道从事科研,这样会对本科生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健康的人格形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尽快实现本科生研究和学习的全面接轨,使两者有机融合、相互辉映,共同彰显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本科生实行学习与科研的有机统一,又可以促进教师科研工作的有效进行。

(2)优化理论课程体系

完善“1+2+N”课程体系,其构成为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工程技术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三个不同层次三个层次相互联系、逐层递进。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构建基于目标的知识结构。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分析各专业所涵盖的知识领域及其所应达到的知识要求,通过分析每一门课程在专业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贡献率,认真研究科学设置各专业课程。

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定达到本专业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所必须学习的课程为必修课,使学生在修完这些课程后,就能达到专业(方向)的基本要求。特别是针对个别专业专业课门数偏多、内容泛化的状态,精选专业核心课程并将这些课程放入必修课程之中。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个性化培养,拓宽学生知识面,按模块化设置选修课。

更新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与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6]。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的状况,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突出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各专业在培养方案中明确部分课程的教学方式,如采用研究型、讨论型等。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按照不同类别设置素质类课程,包括人文社科艺术、法律、外语、经济与管理、科学与技术、就业与创业等。

(3)实验教学改革

在推进以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实验教学具有天然的优势,需要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提升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实验教学必须摆脱依附于理论教学的模式,建立与理论教学相互独立、相互平行、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制定出独立的实验教学计划。保证实验教学的课时与学分,对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课程与课时安排进行综合规划与统一分配。

根据教育对象的培养目标,打破课程界线,按照实验工程技术的特点与规律,注意循序渐进,建立综合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教学分为基础型实验、综合应用与设计型实验、科研创新型实验,这种实验教学体系具备了验证、综合与创新三种功能,可满足不同层次、阶段学生的需要。

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在原有实验室基础上,将部分科研实验室进行整合,建立实验中心,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加强实验装备研究与建设,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与环境,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共同使用、共同投入,弥补设备经费的不足。

实验教学的考核重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实验知识、操作仪器的能力和综合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其重点应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因此,实验考核需要采用多种形式,要把笔试、口试和操作性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基本实验知识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课前检查实验设计报告、口头提问和预习思考题的回答情况来评价;操作仪器的能力评价由教师通过巡视辅导和检查数据记录来现场打分;对于综合实验技能的考核就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包括对实验设计报告的考评,考查学生对给定实验任务的设计能力,考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给定实验任务操作完成的情况,最终实验报告可以考查学生在操作结束后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以及实验波形、图表的记录情况等,将这些作为综合实验技能考核组成部分。

(4)建立激励机制,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与研究型大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学与科研结合、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兼备的教师队伍。高校全面实行扩招之后,很多高校由于教师及教学资源的匮乏而导致培养质量有某种程度地下降。研究型大学关于终身制和晋升的讨论几乎完全集中在研究或创造的价值上,部门领导在决定工资提升时也是依据研究经费和出版成果的数量。年轻教师的兴趣如果表现在实验性或跨学科课程上,那么他们获得终身制或晋升的机会就将被拖延并被认为没有达到系里的要求。当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不健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由于研究成果是比教学效果更易于操作的指标,把教师的科研成果看成是重于教学成绩的评价因素,滋长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学质量就会自然下滑,最终受到损害的将是本科生以及大学自身。

三、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将大学本科教育定位于知识授受型教育模式,培养目标主要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过程与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学科建设基本上没有联系[7]。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大学本科培养目标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适应”社会发展,还要注重“创新”与“引领”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就必须对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打破本科教学与学科建设的隔离状态,真正把科学研究、研究性教学引入人才培养过程。因为两者的出发点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以人为归宿,正是两者的共同存在构成了研究型大学的完整价值体系,两者必须互动发展,两者只能互动发展。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虽然在任务侧重、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具有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冲突,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理念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本科教育目标,是推动二者日趋融合的内在动力。只有将二者有机融合,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

[1]张红霞.从国际经验看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2)

[2]赵永东.发达国家本科教学改革的趋势及其特色[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3)

[3]伍红林.21世纪初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展望[J].外国教育研究.2004,31(4):45-48

[4]王玲.新实用主义知识作用下的美国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新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7,34(3):42-47

[5]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Reinventin gundergraduate educ for Americas research universities[EB/OL],2006-10-10/2009-03-16,http//www.sunysb.edu/pres/0210066-Boy

[6]佘宇菡.专才教育模式与通才教育模式的比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7):77-78

[7]于成永.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选择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6):79-80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2.072

2010年国家特色专业项目经费

郭建斌(1972-),男,江苏南京人,河海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研究型实验教学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6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物理之友(2020年12期)2020-07-16 05:39:20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超学科”来啦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10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30